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三季Sanji Teahouse主理人楊萬利:走出華新街的新緬台之味

新台灣之味

三季Sanji Teahouse主理人楊萬利:走出華新街的新緬台之味

在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上,有著全台最大的緬甸華人聚落,這裡的緬甸料理,既緬甸、又雲南、還有點泰,時而參雜一些印度,這是族群遷徙流轉的證明。如今,緬華二代楊萬利在滇緬味中,再揉入一絲台味—刻意的「不道地」,其實蘊藏著一份獨特心意:她要以料理拉近緬台之間從舌尖到心扉的距離。

三季Sanji Teahouse主理人楊萬利。

在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上,有著全台最大的緬甸華人聚落,這裡的緬甸料理,既緬甸、又雲南、還有點泰,時而參雜一些印度,這是族群遷徙流轉的證明。如今,緬華二代楊萬利在滇緬味中,再揉入一絲台味—刻意的「不道地」,其實蘊藏著一份獨特心意:她要以料理拉近緬台之間從舌尖到心扉的距離。

新開幕的「三季Sanji Tea-house」距離對面的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只有不到四十公尺的距離,走斑馬線抵達對面,不用一分鐘。可是短短的地理距離,卻隔著一道無形的屏障。

「華新街像是有一道結界,自成一區。」緬華二代、三季共同主理人楊萬利透過窗口看著自小居住的華新街說道。結界無形,因族群、語言、飲食、文化的差異而形成,長年區分出街區內的緬甸社群,以及街區外的台灣社群。

三季就佇立在街外一隅,遙遙相望。

位於中和區華新街(緬甸街)的三季主打「新緬甸料理」。

那些華新街教會我的事

「我一直覺得,華新街是『仿冒』的。」過去,楊萬利對於從小生長的街區,其實有著複雜矛盾的情感。

1962年,緬甸軍政府開始獨裁統治,爆發多次排華事件,緬甸華人為了生存,以華僑身分移居台灣,1980年代於華新街形成緬華聚落。楊萬利一家也在這個背景下來到台灣。

大批移民在距離家鄉二千多公里之外的土地安頓下來,他們將500公尺長的街區,復刻成「小緬甸」。走在街上,店家招牌及菜單多以中文、緬文並列,居民以緬語、雲南話交談,空氣中混雜著魚露、蝦醬以及熱奶茶的氣味。

但十歲那年來台的楊萬利,對於街區裡的長輩鄰居坐在華新街喝一杯熱氣騰騰的奶茶「解鄉愁」的行為,卻是不以為然。存在她記憶中的家鄉,應該更美好且夢幻,「我一直認為緬甸的奶茶更好喝、魚湯麵更好吃。就連華新街舉辦的潑水節,我都覺得—拜託,緬甸的更好玩!」

楊萬利與夥伴姚羽亭共同出版的刊物《緬甸街》。

直到2017年,楊萬利再度踏上緬甸土地,她才重新認識了華新街。下飛機後,她來到街頭上的餐館,心想「正版」的「緬甸咖哩飯」,一定比華新街更好吃。「咖哩」是在台灣的稱呼,她循著記憶中家人長輩以緬語說的「緬甸飯」點餐後,老闆立即明白,送上一盤又油又香的緬甸飯。

曾經悵然若失的兒時回憶,與在華新街的成長記憶,在她吃下食物的瞬間於腦海中連結起來—「那盤緬甸飯與華新街的緬甸咖哩味道幾乎一模一樣。」楊萬利這才發現,她記憶中關於緬甸的一切,其實都是華新街教會她的。

華新街從來不是仿冒的,它的存在,讓從小就離開家鄉的楊萬利與許多緬甸華人,在成長過程中能與緬甸維持緊密的連結。食物彷若一條無形的線,串連起相距千里的緬甸與台灣之間的羈絆。

「回來台灣後我到華新街上喝了一杯熱奶茶,才知道長輩口中說的『想念』是什麼。」曾經遙遠模糊的鄉愁,那一刻扎實地在楊萬利心中長了出來,在華新街上落地生根。

楊萬利正在調製緬甸奶茶。

街區街外的隱形屏障

自緬甸回來後,楊萬利與夥伴姚羽亭共同創立「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舉辦街區導覽、出版刊物《緬甸街》、製作podcast,不遺餘力地向台灣人介紹華新街。但越是深入認識華新街,她越看見街區與台灣社群間的雙向屏障。

當許多遊客慕「南洋觀光美食街」之名前來華新街時,大多會有些失望而歸,「台灣人會發現這裡的食物,跟他們想像的東南亞異國風味有所落差,很多菜看起來又油又辣,甚至讓人不知道該怎麼『吃』。」例如緬甸雲南華人料理「稀豆粉」,以豌豆煮成淡黃色的濃稠質地,搭配一小碟醃菜配食,不少台灣人會以拌飯、拌麵的吃法,直覺地將醃菜倒入稀豆粉裡攪和拌著吃。這舉動看在緬甸人眼中,如同在台灣人面前將珍珠倒進火鍋裡攪拌一般。驚嚇的華新街居民常會私下打趣地以緬語「花生」(myan-ma-pyan)(註),稱呼這些台灣觀光客。

屏障是雙向的。楊萬利求學過程中也曾因語言、飲食習慣與其他學生不同,遭受到歧視,令她一度不願意介紹自己來自緬甸。長年的誤解,久而久之形成偏見,「我們一直希望搭起台灣及緬甸社群的橋梁,不僅讓台灣社群理解我們的文化,也想讓緬甸社群了解,不是所有台灣人都會歧視我們,他們只是沒有管道可以了解。」

楊萬利與姚羽亭(圖左)共同創立「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希望搭起台灣及緬甸社群的橋梁。

用飲食創造理解的可能

飲食,或許是創造理解最好的話題與媒介。總有人會問楊萬利,華新街的哪間緬甸料理最「道地」?「看Google評分哪一家分數最低,就是最道地!」楊萬利打趣地說。緬甸人喜愛料理鹹、油、酸、辣帶來的香氣,可越是「道地」,台灣人越不習慣,「那這個『道地』是誰的道地?」

緬甸族群組成複雜,其料理亦是一種混血料理——例如稀豆粉、粑粑絲、破酥包是居住於緬北地區雲南華人的料理;緬甸咖哩、魚湯麵則是緬南地區緬族人擅長的食物;印度烤餅、咖哩餃來自與緬甸西邊接壤的印度移民,至於奶茶則是受到英國殖民的影響。

所謂「道地」的緬甸料理,是指緬族人的緬甸咖哩、魚湯麵?還是雲南風味的粑粑絲、稀豆粉?或是印度移民與英國人帶來的一杯熱奶茶加上印度烤餅?

華新街上的飲食風景,是多元族群融合下的縮影。以楊萬利的身世為例,家住緬北撣邦當陽的她,自小家裡講的是雲南話、吃的是雲南菜,反而是來到台灣之後,才因為華新街開始熟悉緬甸其他地區料理。

三季Sanji Teahouse融和傳統與創新的新緬甸料理: 破酥包、緬甸奶茶、特調棕糖牛奶、涼拌茶葉飯、手工原味粑粑。

台緬混血的新緬甸料理

2023年1月,楊萬利與姚羽亭在華新街周邊創建「三季Sanji Teahouse」。取名「三季」有雙關語之意,中文意指緬甸如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只有乾、雨、涼三個季節,緬語的「sanji」則蘊含體驗之意。

「華新街缺的不是餐廳,而是一個連結『裡面』與『外面』的橋梁。」華新街區的飲食多以傳統形式為主,在外觀與口味上容易讓台灣人卻步,三季的料理以現代化的飲食手法,融合台灣風土,重新詮釋緬甸料理,以食物打破隱形藩籬。

「我沒有想要改變傳統料理的味道,而是藉由創新口味,讓台灣人有機會體驗我們的料理。」楊萬利說,當年她的祖先從雲南移民到緬甸,產生在緬甸的雲南味,如今緬甸華人移民台灣,自然也會誕生出在台灣的緬甸味。

楊萬利在三季烹調的「新緬甸料理」,結合了她的血緣在台灣的生活經歷,其實也正反映一位緬華二代對台灣的認同。或許有一天,三季以緬甸特產棕櫚糖創作的「特調棕糖牛奶」,也會像泰式月亮蝦餅一樣,紅回緬甸也說不定。

從華新街走到街區之外,只不過幾步路之遙,但對於楊萬利而言,跨越這個距離,卻是一趟追尋身分認同的漫長旅程。「我是緬甸人,也是台灣人,台灣跟緬甸都是我的家鄉。」她微笑,篤定地說道。

註:因台灣的地圖像一顆花生,緬甸人因此 以「花生」代稱台灣人。



◎三季Sanji Teahouse ——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二段22-1號

VERSE vol.16封面故事講座|從亞洲奶茶聯盟談起:東南亞飲食文化在台灣


講者:美食作家 陳靜宜 X 鳴個喇叭 緬甸街 創辦人 楊萬利
講座時間:3/19(日)10:30-12:00
開放入場時間:3/19(日)09:30
地點:VERSE baR&Cafe(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報名連接點我

VERSE vol.16封面故事走讀|鳴個喇叭!緬甸街的家鄉味


領路人:鳴個喇叭 緬甸街 X 楊萬利
講座時間:3/25(日)10:00-12:00
走讀地點:緬甸街
集合地點:三季 Sanji Teahouse(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二段22-1號)
報名連接點我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6封面故事「新台灣之味」,更多關於新台灣料理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梁雯晶 攝影/蔡傑曦 編輯/章凱閎 核稿/郭振宇
文字/梁雯晶 攝影/蔡傑曦 編輯/章凱閎 核稿/郭振宇
文字/梁雯晶 攝影/蔡傑曦 編輯/章凱閎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梁雯晶

梁雯晶

高雄人,學歷史,除了編輯之外,也做過企畫,曾任《VERSE》雜誌主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