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越南你好×黑龍越南法國麵包:牛肉河粉、越南法包,曾幾何時成為我們的日常?

新台灣之味

越南你好×黑龍越南法國麵包:牛肉河粉、越南法包,曾幾何時成為我們的日常?

早餐吃一份越南法國麵包、晚上再來碗牛肉河粉,台灣的越南庶民小吃普遍到幾乎讓人忘了它的異國身世。越南移民是東南亞新住民人口之冠,移工、跨國婚姻的族群移動,帶來飲食遷流,他方的滋味如今穿梭在夜市、老街與廟口。

「黑龍越南法國麵包」老闆娘武英惠。(攝影/鄭弘敬)

早餐吃一份越南法國麵包、晚上再來碗牛肉河粉,台灣的越南庶民小吃普遍到幾乎讓人忘了它的異國身世。越南移民是東南亞新住民人口之冠,移工、跨國婚姻的族群移動,帶來飲食遷流,他方的滋味如今穿梭在夜市、老街與廟口。

從越南河內嫁來台灣的斐子晴,大概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在這裡變名廚。去年,她主掌的「越南你好」入選《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nand),是國內首見越南餐館上榜,其手藝一夕聲名大噪。

本來,位在台中東協廣場商圈、標榜北越風味的小店,九成客人是越南人(八成是北越人),僅一成台灣人;如今,每兩人就有一位是台灣人,甚至在平日午間的覓食尖峰,整間店可能還看不見一個越南人。

別急著否定我的道地

「我賣的是比較鄉村的口味,等於是路邊攤小食啦。」斐子晴端出招牌的米線拼盤—這本是越南鄉間小吃,農婦們挑著扁擔沿路兜售,夾一把米線蘸點蝦醬、配上炸豆腐,便宜又能果腹,深受學生族群歡迎,再加入豬腳肉、血腸組合成盤,看起來澎湃非常。

她在每張桌子旁張貼中文食用說明:「把檸檬汁擠進去蝦醬,攪拌後再沾旁邊的料一起吃。如果不敢吃蝦醬,請自取調好的魚露或是其他醬汁。」會這麼做,是以前曾有客人批評蝦醬很臭、很難吃,她聽了不悅,直呼:「不要隨便批評我煮的東西、否定我們的特色,因為我做得很道地。」看看店內多少同鄉來捧場,那是正宗的證明。

「越南你好」主理人斐子晴。(攝影/Emma SY Wang)

22年前,斐子晴來台工作,當時全工廠只有她一個越南人,坊間也甚少越南小吃或餐館。後來,她結識台灣老公,在家相夫教子,偶爾想解饞就到第一廣場(今東協廣場)買食材回家煮思鄉菜,「因為公婆吃不慣,所以只煮給自己吃。」

為了家人喜好,她一度封印家鄉手藝,但當孩子長大,內心料理魂再促使她開店,這次她決定不為台灣客人而妥協,一開始就設定賣道地的北越風味,客群鎖定北越同鄉,原因是台灣常見的多半是南越口味。

「以前的越南小吃店幾乎都賣越南河粉、春卷或法國麵包,至今還有不少台灣人以為越南菜只有這些。」斐子晴開了間不一樣的越南餐館,生意好得嚇人,她甚至頂下隔壁店面擴大座位空間,前陣子還在對街再開一間新的越南火鍋店。

越南你好主打道地的北越風味料理。(攝影/Emma SY Wang)

故鄉滋味落地生根

台灣有不少像斐子晴這樣的越南新住民,主打家鄉料理來微型創業。現在,無論身處哪一個縣市,街頭巷弄似乎總有那麼一家賣牛肉河粉的越式小吃店,就像滷肉飯一般平凡可見。這是30年前的台灣看不見的風景。

不同於西方文化的強勢輸出,東南亞料理在台灣是藉由族群移入,一點一滴在台落地生根。這些越南餐館、庶民小吃,本來初衷多是服務其族裔人口,但時間久了,這些風味就在地方交融,成為在地飲食的一部分。

追溯越南菜在台起源,大概要從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說起。當時,大批越南華裔難民來台,這些僑民在公館一帶開了翠林、翠園、銀座等老牌越南餐館;也有一批越南、寮國、緬甸難民落腳在眷村改建的內湖大華新村,先後開了越南粉卷、蘇美美、廣越等小吃店,而有「越南村」的響亮名號。

不同於西方文化的強勢輸出,東南亞料理在台灣是一點一滴地落地生根。(攝影/Emma SY Wang)

80年代,永康街開了「誠記」越南河粉專門店,在越南出生、台灣求學的影星王莫愁也在東區開了利來越南餐廳,這些清一色是華裔老闆創業。

1989年,台灣開放外籍移工,開始引進越南勞動力,也有許多「越南新娘」嫁來台灣。這批新移民帶著改善生活的期望而來,但部分台灣夫家也是弱勢族群,為了增加收入,不少越籍新住民開小吃店做起小本生意,甚至,成為夜市、老街或廟口的飲食隱形大軍,許多傳統台灣小吃店都由她們掌勺。

擁有大量移工的地區,像是桃園、中壢這兩個火車站周遭也出現群聚效應,越南小吃店一間接著一間開,不僅是越南兄弟姊妹們維繫情感之地,也把越南飲食文化融入台灣地景。

甚至,連台灣人也看見越南河粉的商機,現在除了越籍配偶賣的河粉,還有風行美國、澳洲的美式風味。斐子晴觀察,美式越南河粉的配料豐富,一碗可能有牛肉、牛肉丸、牛肚、牛筋等,價格也貴;越南小吃店則較單純,但南、北越口味有別,「南越的湯頭比較甜,我做的是北越口味,以牛骨加少許八角、肉桂熬煮湯頭,只搭配一些肉片、豆芽菜,在北越還會灑上大量蔥花。」

越南冰咖啡(圖左)與鴨仔蛋(圖右)。(攝影/Emma SY Wang)

越式法包席捲全台

當越南庶民小食廣泛地被台灣人接受後,特定品項的專賣店也陸續出現,例如越南法國麵包(Bánh mì Việt Nam)即是最佳例證。

越南曾被法國殖民,除了咖啡之外,也傳入麵包文化。法國長棍(Baguette)漸漸演化出越南版本,甚至以在來米粉取代部分麵粉,創造出表層更薄脆、內在鬆軟的口感。台灣早期越南餐館都會以這種麵包搭佐咖哩雞或茄汁牛腩沾食,也會夾入精肉團、豬肝醬、越式泡菜等做成三明治。

近年出現的越南法國麵包專賣店,紛紛放棄工廠批發的麵包,轉為自家烘焙,麵包口感更鮮明、也更多元。十多年前桃園的「越南法國麵包工藝」標榜現烤現做,受到歡迎,台中店在社群網站推波助瀾下,人氣更是扶搖直上。位於台北天母的「越富」也是得領號碼牌的排隊名店。

發酵後的法國麵包麵團,還得一個個劃上割紋才送入烤箱。(攝影/鄭弘敬)

台北松山車站附近的「黑龍越南法國麵包」(以下簡稱黑龍)算是後起之秀,每天熱銷三、四百個三明治。老闆娘武英惠來自越南芹苴市(又譯作肯特市),家族堪稱是「越南法國麵包世家」,「阿嬤、媽媽都在賣麵包,算是賣麵包把我養大的。」

「越南到處都有這種麵包,像是我們的雞排、滷肉飯。肯特人早餐會吃法國麵包、河粉或香茅排骨飯,我媽媽以前就是賣早餐時段,胡志明市一帶也會把它當消夜。」武英惠說道。

越南法國麵包各家做法有別,表面固然都酥脆,但有的一咬就斷,武英惠的法包則截然不同。她轉身夾一顆剛出爐的麵包,讓我用舌尖體會她家的祖傳口味,「咬下去會帶一點嚼勁,麵團就是麵粉、酵母、水和鹽,沒有其他東西了,大概得發酵兩小時,再以200度烤13分鐘。」

除了麵包,餡料不可或缺的就是泡菜,夾肉吃正好,「越南喜歡用肥一點的五花肉做叉燒,配酸酸甜甜的泡菜可解膩。」她用白蘿蔔、紅蘿蔔抓鹽出水後,洗上五、六次,擠乾後再以糖、醋等醃漬八小時,吃來才會爽脆入味。

烤豬肝肉醬是招牌叉燒口味的靈魂,麵包會先抹一層醬,再夾入叉燒等配料。豬肝去除血管、筋膜後,先大火煎香,再混合肉末、魚露等調味絞碎,放入烤盤鋪平烤熟,質地絲滑、風味馥郁。

夾入滿滿的叉燒肉、生菜、泡菜,全是道地的越南風味。(攝影/鄭弘敬)

日久他鄉即故鄉

黑龍2022年3月開幕以來,八成客人是台灣人、一成五是越南人,還有歐美等外籍人士來光顧。一開店就獲利,創業眼光顯然相當精準,這歸功於武英惠與老公的分工,一人負責製作麵包,擁有科技研發背景的先生則透過市調、數據分析,歸納出消費者喜好、訂單的尖峰離峰時段等,適時補充人力,還會推算出爐時間以避免食材浪費,確保獲利穩定。

「我可是緊張死了,人家說新店前三個月會賠錢,剛開始流程不順,頭四天我就瘦了三公斤,前半個月每天只睡二、三個小時。」如今生意上軌道,武英惠總算能鬆口氣了。

擁有一間自己的店是夫妻倆的夢想,「開店比起受雇於別人,當然比較自由,雖然我還是整天被綁在這裡。」武英惠笑答。只是不用看老闆臉色,還是要看客人賞不賞臉,這卻是她的成就感來源,「前幾天有個客人小小聲跟我說『你們的東西好好吃』,我開心死了。」

如今,越南三明治已是台灣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了。(攝影/鄭弘敬)

客人對麵包的稱讚,似乎也間接在肯定她的出身。黑龍是越南家族食譜的復刻,唯一僅在叉燒略有更動,「越南人喜歡肥的五花肉,但台灣則偏好梅花肉或腿肉。」但不管堅持道地口味或迎合地方喜好,這都是飲食文化融合的必經過程,就像在台北吃涼麵、台南吃菜粽都習慣搭配味噌湯,也不再有人疑惑:「味噌湯不是日式料理嗎?」

我忽然想起武英惠形容越南法國麵包「跟我們的雞排」一樣普遍。日久他鄉即故鄉,她早已成為台灣人,就像牛肉河粉、越南三明治早就成為台灣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了。

越南你好Hello Vietnam河內美食
地址:台中市中區成功路92號

黑龍越南法國麵包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197號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6封面故事「新台灣之味」,更多關於新台灣料理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沈軒毅 攝影/鄭弘敬、Emma SY Wang 編輯/章凱閎 核稿/郭振宇
文字/沈軒毅 攝影/鄭弘敬、Emma SY Wang 編輯/章凱閎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文字/沈軒毅
  • 攝影/鄭弘敬、Emma SY Wang
  • 編輯/章凱閎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