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仙湖休閒農場──走進焙灶寮框景,感受龍眼山林的眷顧
Promotion

仙湖休閒農場──走進焙灶寮框景,感受龍眼山林的眷顧

位於台南市東山區的仙湖休閒農場,擁有可一覽嘉南平原的絕美陽台框景、大方雅致的建築空間。這些設計理念出自第六代主理人吳侃薔之手,他將在地的焙灶寮文化轉譯成旅宿形式,向遊客述說家鄉山林土地的故事。

「起南風了,龍眼花要開了。」

迎著山谷吹來的陣陣南風,仙湖休閒農場主理人吳侃薔瞇著眼笑道。

遠方丘陵線隔開了嘉南平原與山區,位處盆地中獨立山頭的仙湖休閒農場,海拔雖僅有277公尺,卻視野遼闊,能坐觀雲海日落、遠眺嘉南平原,將山谷美景一覽無遺。

每當雲霧繚繞時,冉冉露出的山頭,遠望猶如浮在雲海中的仙人湖泊,「仙湖」之名不脛而走。

從小在這座山中長大的吳侃薔,是農場第六代主理人。他說,冬春之交,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相互對抗,當南風越來越強烈,壓過東北季風時,便迎來春天。

溫暖潮溼的南風起,萬物生機,沿著東山咖啡公路驅車入山,滿山黃白色龍眼花綻放,空氣中盈滿清甜花香。對於東山居民來說,龍眼花開,農村生活也開始忙碌起來。

春天,龍眼花蜜芳香,是養蜂的良好蜜源;質地堅厚的龍眼木,可作為築蓋家屋、焙灶寮的建材;耐燒的枝椏、木料則可儲備成為焙龍眼的柴火;夏天,龍眼果肉熟成,除了可當鮮果販售之外,農民會以慢火焙製成龍眼乾(桂圓),延長保存期限,濃厚獨特的香氣也可用來入茶、製糕點;冬天,農事告一段落,農民開始嫁接龍眼、培育新品種,以待來年開春。

滿山遍野的原生龍眼樹,是這片山林的賜予,讓這群「討山人」得以依山而居、靠山生活。

「龍眼樹的枝幹、樹葉、花、根莖,都一直在眷顧這片山林的眾生,人們入山,只是成為被它眷顧的一部分。」吳侃薔說。

不完美的水泥粉光 

2019年,已有近二十年歷史的仙湖休閒農場在網路上爆紅,由吳侃薔一手規劃的「迎山旅宿」新落成,18間客房皆擁有可一覽嘉南平原與山谷聚落景致的陽台。「清水模建築」、「無邊際泳池」、「日式旅宿」等關鍵字頻頻曝光,吸引網美、部落客前來打卡、拍攝開箱美照。

對於旅宿成為網紅景點,是吳侃薔未曾預料到的事,「如果詮釋的東西有價值,無論它以何種方式被喜歡與看見,我覺得都是有意義的。」但被大家誤以為是日式清水模的建築設計,他還是要澄清:「其實是台式水泥粉光啦!」

與清水模外觀相似的水泥粉光,是建築泥作中最基礎的工法,隨著施作師傅手法不同,會在壁上留下獨一無二的粉刷痕跡,使用久了還有龜裂、變色的可能。

如此「不完美」的呈現,反而吸引吳侃薔,勝過講究細節完美的清水模,「每一次修修補補的痕跡都會被留下來,質樸、簡單的手感很貼近台灣人的性格,和過去我們搭建焙灶寮的感覺很像。」

吳侃薔口中的「焙灶寮」,其實正是他設計迎山旅宿的核心精神。他說,爆紅是意外,一開始的起心動念,是想將深藏在這塊土地裡的風土,以旅宿的形式說故事給大家聽。

在焙灶寮的生活時光 

二百多年前,吳侃薔家族入山墾拓,平原丘陵地已被先到者占據,後到者只能往山區尋找落腳處。彼時山區土匪橫行,入山的家族團結起來共同保衛家園,互助的情誼延伸到日常生活,無論農作收成、婚喪喜慶皆相互幫忙,形成人際網絡連結密切的「放伴」(pàng-phuānn)文化。

「直到我這一代,村庄裡有喜事或喪事,大家還是會一起幫忙,百年來皆是如此。」吳侃薔說。

山區不易耕種水稻等糧食作物,山林原生的龍眼樹,成為先民謀生的主要作物。先民利用龍眼樹築屋蓋房、產蜜養蜂、採果焙製,發展成全株使用的龍眼產業鏈。其中又以低溫慢火焙龍眼乾的文化最為獨特。

地處淺山的東山,受惠地理氣候的因素,結出的龍眼果肉飽滿渾圓。為了保存鮮果,先民順著山坡地勢挖鑿出一座座坑灶,上覆竹篾床,以龍眼木當薪柴,連續六天五夜以低溫慢火焙烤掉果肉的水分,剝殼去子後,成為帶有獨特煙燻香氣的桂圓。麵包師傅吳寶春在2008年獲得「世界麵包大賽」亞軍的酒釀桂圓麵包,選用的就是東山百年古法焙製成的煙燻桂圓。

龍眼產季約兩個月,農民上午採收龍眼,下午焙龍眼。期間灶火不能熄,每兩個小時控火,每日需要翻焙龍眼一次,使受熱火侯均勻。為了日夜顧炭火,每逢7、8月產季,農民會攜家帶眷上山,祭拜完土地山林後,入住搭建簡易屋頂的焙灶寮。男主人負責粗重的勞力工作,女主人照顧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孩子們則在面向山谷延伸出去的木棧平台上玩耍。

焙龍眼工作辛苦繁重,但對於吳侃薔來說,一家人在焙灶寮生活的時光,是相當珍貴且獨一無二的回憶。

木棧平台視野遼闊,可一覽山谷風光,嘉南平原吹來的西南季風,與焙灶寮內的熱空氣形成對流,引來清風徐徐。放飯時,以扁擔挑上山的小茶几化為簡易飯桌,一家人就在平台上吃飯喝茶、休憩睡覺,坐看日出雲起,臥觀落日星辰。

吳侃薔說,焙灶寮是一種屬於在地農村的獨特美學與生活樣態,「我想要把小時候在焙灶寮望出去的框景,讓大家也看見。」

挖掘屬於地方的文化價值與美感 

當吳侃薔跟父親表示,想要將農場新館房型,以焙灶寮的概念設計時,父親不解:「東山已經有大小七百餘座焙灶寮,農場裡面也有三座,為什麼還要把房間做成焙灶寮的模樣?」

當時,隨著時代及社會變遷,過去到農場旅遊的團客逐漸減少,農場的經營方式正面臨轉型關口。

吳侃薔就讀小學時,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農業遭受衝擊,政府輔導農民經營休閒農業,發展觀光,父親成為第一波轉型的農民,創立仙湖休閒農場。

從小,吳侃薔就看著一輛輛遊覽車駛進自家農場,旅客下車後,大啖土雞、野菜料理,晚上入住農場小木屋,歡唱卡拉OK,隔天帶著農產品滿載而歸。「但這種旅遊型態與當地是斷裂的,沒有任何連結。」

本來就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他,遇到村莊裡的老人家時,常纏著他們聊天講故事,慢慢了解先民如何入山開墾,與龍眼山林產生交會的歷史脈絡。

對吳侃薔來說,這些屬於在地的故事,以及放伴、焙龍眼的獨特文化,其動人程度,一點也不輸國外的觀光旅遊。「就像台灣人喜歡日本文化,認為日式空間很美,但其實美的不僅是空間硬體,而是背後支撐它的文化脈絡,才能塑造出屬於獨有的日式美學氛圍。」

東山仙湖這座小山村也有屬於它獨一無二的美學,只是其文化價值與美感還未被挖掘出來。年少的吳侃薔心想:「是不是可以將這些故事化為生活體驗的形式,讓旅客感受到?」

退伍後,吳侃薔回到家鄉接手農場工作,「我的人生目標一直很明確,就是用我的能力促使家鄉更好,讓大家看到它的價值與美在哪裡。」

「入寮」感受焙灶寮的文化 

為了讓旅客看見真正屬於這塊土地的文化美景,吳侃薔在每間客房打造可將山谷景色盡收眼底的木棧陽台,把焙灶寮的「框景」移植到旅宿客房中。

客房設計蘊藏許多致敬焙灶寮的小巧思。例如房間方位順時針微傾斜十度,使風景視野能對準嘉南平原;房間平面佈局是四邊形與等腰長方形,陽台窗景仿造焙灶寮框景,插卡取電處設計也成縮小版的焙灶,插入木頭做的鑰匙,如同在灶中放入薪柴、點亮燈火;可移至陽台泡茶的茶席組,象徵過去先民以扁擔挑上山的小茶几,既可打開來泡茶,也可作為桌子使用。

這些並非建築常規的小細節,讓施工難度及成本都往上跳了一級,但吳侃薔堅持如此,「因為我們在焙灶寮看見的風景,是不受遮擋、連結天地的遼闊視野,那是屬於很在地的日常生活風景與空間形態,我希望旅客『入寮』後,也能感受到我所看見的景色。」

除此之外,他還將龍眼產業孕育出的獨特在地文化與生活樣貌,拆解為「迎山、入林、起灶、伴雲、耕煙、隨風、席月、益智、歸真」九個關鍵字,不僅對應迎山旅宿的18間房間名稱,他還書寫文案、畫圖設計,在1樓打造「迎美述」長廊,將先民入山開墾、與山林相處、形成放伴及焙龍眼文化的過程,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展現。

吳侃薔刻意不以過多的說明牌或「美術館」之類帶有教育意味的詞彙打造這個空間,而是在開放式、融合周遭地景空間的長廊中,以敘「述」的方式,向旅客娓娓道來一段故事。

「如果只是覺得設計很漂亮,走進去拍拍照也很好;如果氛圍或時機對了,有旅客因為美景或房間設計開始想要了解這裡的文化,我的目的就達到了。」他笑瞇瞇地說道。

透過旅遊傳遞文化風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方的風土孕育出當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如同台灣中南部淺山地區不乏龍眼產業,唯獨東山發展出柴燒煙燻焙龍眼文化,產生獨一無二的「風味」。

「風味由一地風土與生活方式構成,它連結了當地生活風格、風俗文化與產業特色,這是文化迷人之處,也是我希望透過旅遊去傳遞的概念。」吳侃薔說。

接下來他想要做的,便是保存東山焙龍眼文化的獨特風味。

隨著時代變遷,農業面臨勞力高齡化,年輕人不願接手的危機。今(2024)年開始,吳侃薔在農場附近打造了約一公頃的實驗農地,取自然「無常」的諧音命名為「吾常」。他想透過現代科技知識的導入,打造龍眼、咖啡、蜂蜜共生的自然生態農業,並與設備廠商合作,開發自動剝龍眼肉的機器,降低勞力的依賴。期待藉由自己親身投入,證明從事農業也可以獲得與生活平衡的勞動產值,吸引年輕人返鄉。

除此之外,他也計畫打造第二個新空間,推動更深度的文化旅遊,「迎山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用在地文化打造的旅宿空間,新空間會延續這個基礎繼續發展下去,並且串連農場場內山林步道,讓遊客更加深入認識這座小山村。」

「因為龍眼,我們才可以在這片山林生活下來,安居樂業。」身為討山人後代,吳侃薔始終抱持謙卑的態度,感謝這片山林的眷顧。未來,他會持續挖掘出這塊土地的風土文化與美學價值,用轉譯成旅宿的方式證明,不用去模仿其他國家的美感風格,「裏台味」便很精彩。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2024年訂閱計畫已經開始。您的訂閱,對我們持續做好內容是非常關鍵的支持,現在訂閱價格更優惠,並送獨特設計閱讀袋:https://verse.pse.is/5klug8 

文字/梁雯晶 企畫/林旻臻 攝影/鏡好映像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梁雯晶
  • 企畫/林旻臻
  • 攝影/鏡好映像
梁雯晶

梁雯晶

高雄人,學歷史,除了編輯之外,也做過企畫,曾任《VERSE》雜誌主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