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音樂新世代崛起:李竺芯 × 馬克SAVAGE.M引領創作新浪潮
近年台語音樂掀起新浪潮,李竺芯與馬克SAVAGE.M成為最受矚目的代表人物。兩人都在蟄伏多年、歷經人生低潮後,推出首張全台語專輯就獲得金曲獎肯定——李竺芯憑藉《自然有情》勇奪最佳台語女歌手獎、最佳台語專輯獎與年度專輯獎三項大獎;馬克SAVAGE.M則以《自分》入圍最佳台語男歌手。他們的成功不只是個人突破,更代表台語音樂在台灣流行音樂版圖上的世代交替與創新能量,為傳統語言注入當代音樂的新生命力。
今年六月,李竺芯拿下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後,在頒獎台上以幽默口吻說道:「歌聲是很誠實的,裡面會隱藏很多個性及經過的事,比如說,我的個性就是一個肖查某(siáu-tsa-bóo)。從11歲開始唱歌,一直想將最好的歌聲送給大家,結果遇到阮仙仔baby老師(鍾興民)說,妳若再這樣唱,我就叫AI來唱。我才發現,當我願意接受我認為壞的歌聲,將這個好的、壞的柱子拆掉,我就自由了。」話音剛落,她渾身散發自信的模樣隨即贏得台下一片掌聲。
那晚第一次上台領獎便取得歌后,後續又贏得「最佳台語專輯」和「年度專輯」。但李竺芯沒意識到,當她最後為了趕時間,赤腳跑上台接過年度專輯獎的那一刻,她是21世紀首位榮獲這項殊榮的台語音樂人。(上一位是伍佰,憑藉1999年的《樹枝孤鳥》獲獎。)
李竺芯透過多樣化的諧音詞消弭語境問題,讓台語聽起來猶如法語或西班牙語等語言,是第一張全台語專輯就獲得金曲獎的最大原因,如評審團主席丁曉雯所說:「這張專輯顯現出來的音樂質感,語言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創意的。」這個獎項不僅證明了台語音樂能時尚又國際化,更象徵本土音樂獲得不同世代肯定。
典禮結束後,她收到無數中高齡婦女的感謝,謝她敢在盛大典禮講出格格不入的「肖查某」,也謝她以病態又瘋癲的貶義詞稱自己,就像在挑戰某種傳統社會規範和觀念,深深打動這些女性內心,讓她們生活上也想打破一些刻板印象、更勇敢的做自己。
但在成名之前,李竺芯其實有好長一段時間沒辦法做自己,如同被禁錮在某種框架裡。
她從小歌唱天賦外顯,11歲便因歌唱比賽被知名製作人陳宏收為徒,學日本演歌並錄製童謠、古詩吟唱、民謠和歌仔戲等兒童音樂教材。在錄音室裡練唱的那段時間,她深深記得,陳宏會坐鎮副控室教導,如果唱得不好,他便會按下對講式麥克風糾正,即使兩人中間隔著一塊透明玻璃,但李竺芯仍可感受得到另一頭的嚴肅空氣。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為了完美而錄了十幾遍,想哭卻不能哭,深怕歌聲失準被發現,所以就捏自己的手,直到唱到好為止。
後來只要進了錄音室或站在麥克風前,李竺芯便會無意識唱出完美無瑕的聲音。但那段難忘的記憶及長期演唱台語歌、不斷上台表演的童年讓她感覺猶如機械化,逐漸消磨對台語音樂的熱情。生長在華語音樂才是主流的年代,她更受校園同儕影響,自覺台語俗氣,從而轉唱華語音樂,期盼當一位華語歌手。
用自己的母語說故事
同樣來自南部的馬克也有類似經驗。即便童年生活在高雄前鎮漁港,環境充斥著台語文化,他仍沒有足夠自信用母語創作,「畢竟嘻哈有很多崇洋媚外的問題,那不是我們的文化,所以大家就想寫得很像(歐美),完全不會去思考要用台語。」他說,當年用台語唱饒舌根本不多,更不知要如何起頭。
馬克從小擅於棒球運動,原本夢想成為職業球員,但18歲那年不慎受傷讓他轉而發展另一項興趣——饒舌創作。那時身邊鮮少有資源能學習,得知饒舌圈前輩大支在開課,便從高雄跑到台南上課學習,但後來音樂產量不多,為延續對嘻哈的熱情,開始在夜店和活動擔任Party MC,度過無數躁動的夜晚,也長年沉浸在歐美音樂與華語音樂之中。
2017年,他與一群家鄉饒舌歌手年推出了一系列歌曲,中英混雜的歌詞配上流行性節奏大受年輕人歡迎。
雖然當時才20幾歲,但馬克在高雄饒舌界已有了一定名氣。但沒想到,2018年因協助大麻交易而入獄深造。在獄中,他一度讓想放棄音樂創作,最後體認到饒舌音樂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就想說再給自己幾年,不行我就做別的,既然都寫了那麼多歌,再回來試試。」身體被禁錮的那段時間,他仍持續寫了96首歌。
出獄後,他看見選秀節目《大嘻哈時代》如火如荼地帶動台灣饒舌音樂走向主流,為讓更多人認識自己,便毅然決然參加《大嘻哈時代2》。節目在2023年播出後,他靠著粗獷外型與穩定表現和技術獲得關注,一路挺進決賽,就像將自己10多年在高雄累積的故事、文化和經驗展現於舞台,最終殺進決賽六強。
「決賽要端出8分鐘,可能四首歌或塞七、八首,那你也裝不了黑人,只能做你自己。」他在最後一共演唱六首曲目,先以中文表演,再以台語演唱〈煞到你〉、〈搖咧〉、〈泉〉和〈倒〉,中間又混合台灣國語,大膽用母語的那一刻,其實也顯現了他自己的蛻變。
「我一直知道台語的敘事方式跟華語超級不同。比如平常聊天,我可能會突然切換台語,是因為我沒辦法用華語形容,因為不夠力,必須要用台語,那個意思跟氛圍才會到。」他接著說,「那算是一個如果想贏就要逼自己的環節,後來我好像就知道我要做什麼音樂了。」
比賽是一種修煉
選秀節目是修煉的一種,李竺芯在非常認同節目能為人帶來改變,因為她也是參與同一年的選秀節目《MUSIC MAKER 音樂主理人》後才開始寫比較多台語歌。
歌星風光的模樣,曾讓她為了當職業歌手而努力想成名,穿奇裝異服、寫洗腦歌,拼命想被看見,但都沒有成功。就像高中和大學分別都有唱片公司找上門,簽了兩張唱片合約,但最後都未能發片;大學畢業又適逢事業低潮,她生理機能出現問題,逐放下一切前往花蓮,賣過名產、當過門市店員,也推出第一張專輯《和昨日說再見》。
2023年,她在《MUSIC MAKER 音樂主理人》因表現亮眼而獲得注目,不同於自己作詞作曲的創作模式,與別人合作歌曲時,發現自己更擅長處理過門(Bridge),也學習到幫如何別人寫歌。但參加節目最大改變是她開始願意寫引起大眾共鳴的歌,「簡單來講就是比較市場的歌,之前都是一些寫爽的,自己想要表現什麼就表現。但如果要做流行音樂,其實那就像是一個跟大眾溝通的語言。」最終她贏得第4名,舞台上以台語征服人心並以歌曲〈拌拌咧〉、〈巷子裡的台南〉而嶄露頭角。
這場比賽成為李竺芯音樂創作上重要轉折,讓她在看待流行音樂的方式有了劇烈的轉變。離開節目後,她決定要寫大眾都未曾聽過的台語歌,「這一點讓我覺得有一個好玩的挑戰在裡面。」
不設限的人生
李竺芯(左)與馬克(右)分別發布生涯首張全台語創作專輯。
從不自信用台語創作到在台語音樂找到真正的自己。2024年,李竺芯與馬克分別發布生涯首張全台語創作專輯《Suí 水》與《海口》受到好評。
馬克以專輯名致敬家鄉高雄,並收錄比賽歌曲,同時融入能傳遞南台灣熱情的曲風,其中一首在獄中寫的〈無路用的人〉更特邀滅火器與阿跨面合作,用地道語言展現自我。李竺芯則聯手管弦樂編曲聞名的鍾興民,使她完美無瑕的聲音開始有了些變化,「他教我,唱歌時其實就沒有自己了。從我寫完一首歌後,歌就不是我的,接下來是音樂會帶著我,我要為音樂服務。」音樂才是主角,她只是樂器的一部分,讓李竺芯頓悟到人要有優缺點才算完整。
愛開玩笑的性格,讓李竺芯將許多台語的俚語和歇後語以諧音梗方式創作於歌曲裡。整張專輯寫的就是她小時候經歷過的演歌、歌仔戲等音樂文化,她希望要有未曾出現過的台語歌與主題,因而創作出描繪女性情慾、鼓勵性自主的〈Sakura Gansha〉;必須是國際型聽感,而有了〈足芳足芳〉、〈懸踏仔咬跤〉等曲目,想在台語裡找些有趣、好玩和沒聽過的聲音。
同樣將台語俚語融入專輯《海口》的馬克,是繼大支之後,再有饒舌歌手入圍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透過描繪自身生長環境,展現對語言和家鄉的情感。他說:「其實我一直在想,做台語這件事情就是可以傳承這個文化,有一些俚語,甚至我們不知道的俚語,那件事是非常有趣的。」
訪談尾聲,問他們如何看這段等待已久的成名時刻?李竺芯說,上一張專輯有等待的感覺,因為等了20年終於發了唱片,且本來專輯名稱要叫《好個等待》,「現在會覺得,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是最好的。」馬克認為這10多年的旅程更像是累積,「其實人生就是累積,你在什麼階段該遇到什麼事,我覺得是安排好的,因為你要有這些經歷才能成就最後的自己。」
兩人低潮時都曾看過一本書——《臣服實驗》。書中傳遞的,是當人不給自己人生設限時,反而會出現更大的格局。他們也曾設定過目標,但屢次失敗,後來都選擇隨心而行,無形中實踐了書裡的意思。
李竺芯坦言,現在做音樂只有一個原則:「不要讓做音樂限制我的自由,我要自由的音樂我才做,也不要讓做音樂限制我人生的自由。」一旁的馬克非常贊同,「到時便看(kàu-sî piān-khuànn),至少那都是一個體驗。」
➤ 訂閱 VERSE 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