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士林市場百年變化:慈諴宮、戲院與夜市

士林市場百年變化:慈諴宮、戲院與夜市

過去以夜市為人熟知的士林,近日因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巨球」建築外觀再引起討論,本篇由懷舊達人張哲生回顧士林夜市的發展過程

1990年代的士林夜市。

過去以夜市為人熟知的士林,近日因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的「巨球」建築外觀再引起討論,夜市融合藝文據點,肯定也將讓士林擁有更豐富的樣貌與文化底蘊。本篇由懷舊達人張哲生回顧士林夜市的發展過程,認識士林夜市周邊從昔至今的完整模樣。

士林市場最早發跡於1909年,其交易區域主要集中於媽祖廟「慈諴宮」前方的廣場,該地因為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士林的農產品以及來自艋舺與大稻埕的貨物都在這一帶進行交易。不過之後因為市場攤販占用的範圍愈來愈大,慈諴宮便築起了圍牆以保留僅存的狹窄廟地。

在那個年代,由於瘧疾等各種傳染病在臺灣各地頻傳,總督府認為是環境衛生不佳造成,因此施行「市區改正計畫」以遏止傳染性疾病發生,其中包括將流動攤販集中至公有市場內管理。於是,位於慈諴宮對面的士林市場便在1913年開始興建,並於1915年落成營運,同期臺北新興的市場還包括了1907年的千歲市場(今南門市場),以及同在1908年落成的大稻埕市場(今永樂市場)和西門市場(又稱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

1905年的士林市場。

日治時期建造的士林市場為兩棟長條形建築物,戰後由於市場空間需求大增,導致攤販們開始從這兩座舊市場向外搭建,以擴充市場之面積。到了1980年代,市場擴建的狀態已經十分明顯,於是兩座市場之間的擴充空間自然成為了市場的一部分。

1915年啟用的士林市場為磚造木架之建築物,主體以紅磚建成,屋頂是木桁支撐,上方突起處則作為通氣窗;側面大弧形的拱窗,使光線可充分進入,創造明亮的空間。面對慈諴宮為市場入口處,入口左、右兩邊各設有一座圓柱;進入後,左邊有一間日式戧角小屋,為昔日管理辦公之所,再往前兩側,是由兩棟長列建物所圍閉之市集廣場。這兩棟興建於日治時期的長條形建築物,於1998年9月1日被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大專院校出現,吸引多家戲院設立

1961年,東吳大學啟用外雙溪校區。1962年,中國文化學院創校(1980年改制為大學)。1963年,銘傳商專遷到臺北市中山北路五段250號(1990年改制為管理學院,1997年改制為大學);上述大專院校的出現,為士林地區帶來大量的電影觀眾,新戲院因此相繼設立,1960年代,士林地區共有五家戲院:士林、陽明(1955年5月15日開幕)、統一(1967年6月2日開幕,多年後改名為立峯)、民族、光華。

2019年的陽明戲院。

名氣遠播國外的士林夜市則始於1959年,初時僅限於陽明戲院旁的安平街至慈諴宮廟口,四周仍是條條水圳。1970年代以後,圳溝紛紛加蓋為新路,攤販聚集更多,夜市範圍擴大,聲名漸漸在全市傳開來。

士林市場耗時12年改建

而基於消防安全與衛生管理問題,臺北市政府決定改建士林市場,於1998年9月起,陸續進行攤商拆遷至臨時市場營業。

2002年10月14日,開始拆除士林市場在戰後增建的部份,僅保留並整修日治時代建造的磚造建築,並計畫在原地重建一座新的公有市場。士林市場重建期間,市場內原有攤販移至位於文林路與基河路口、臺北捷運劍潭站對面的「士林臨時市場」,並於同年12月25日開始營業。

原本全新的士林市場預計會在2003年6月完工啟用,但由於辦理都市計畫變更、基地內古蹟建物修復等程序,加上原市場內攤商占用戶的問題,改建工程遲至2006年12月8日終於開工。之後又因配合攤商營運需要,以及變更電扶梯、廁所、垃圾場、消防設備等多項公共設施之設計,並增設遮雨棚,工程再度延宕多時才繼續進行。

1980年代的士林夜市。

依市場處規畫,改建後的士林市場共有地上一樓和地下三樓;一樓類似華西街觀光夜市外觀,中央搭設固定鋼棚架,加上兩旁被定為古蹟的兩棟市場原有建物,可容納288攤,上午作為生鮮超市,下午至晚上提供給百貨服飾攤商,攤位輪流使用,地下一樓共94攤,提供小吃業者進駐,從下午營業至晚上,地下二、三樓則做為停車場。

不少民眾憂心一旦小吃攤地下化,將變成類似百貨公司「美食街」那樣,失去了原有逛夜市的感覺。當時的北市府市場處長丁若亭針對民眾疑慮解釋,因為士林市場位於市定三級古蹟慈諴宮正對面,改建計畫送交都市審議委員會後,委員們認為,依照都市計畫,整修後的市場建物高度後不宜超過廟宇,加上考量攤商營運空間問題,才會決定「向下發展」,而這個作法也獲得了攤商的同意。

2011年8月,歷時12年的士林市場重建工程終於完工;同年12月15日起,攤商開始陸續遷入新落成的士林市場,營運9年整的士林臨時市場宣告熄燈。

1997年(上)與2008年(下)的士林市場入口。

新地標: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12年,位於捷運劍潭站前方的士林臨時市場執行交地、拆除動作,計畫作為興建臺北市第二座大型藝術展演場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之用。

北藝建造工程於2012年2月16日動工,原預定2015年落成啟用,但承包商的工程進度卻嚴重落後,更於2016年因周轉不靈而倒閉。

後續,臺北市捷運工程局將未完成部份重新備標發包,將標案拆成內、外兩標工程,才讓第一標外牆工程於同年7月13日完成重新發包,並在7月28日簽約,8月9日開工,2019年1月完工。第二標內部裝潢工程則在2018年9月復工,最終在2021年6月30日竣工。

包含一個1500席的大劇院與兩個800席的中劇院,建築體呈現四個「正面」,大劇院和多形式中劇場出現在南面和北面;承德路的街面則是四個高塔,與現存的街景呼應,而球形的鏡框式中劇院則朝向捷運站及遠山,突出於建築物如同懸浮的星體。

北藝中心於2022年3月11日至5月15日進行試營運,期間會有15個包括音樂、戲劇、舞蹈等表演團體輪流演出,為裡頭的1500席大劇院、800席球體劇場、500席藍盒子劇場進行壓力測試,北市府預估試營運所規劃的58場演出,將吸引4萬人進場觀賞。並將於2022年7月正式啟用,8月份正式開幕。在那之後,士林肯定將持續藴育更多元的氣息。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張哲生
  • 圖片/張哲生提供
  • 編輯/蘇曉凡
  • 核稿/李尤、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