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慈禧太后御用畫師是誰?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卡爾宮廷作畫9個月,補足中國藝術史的性別視角

慈禧太后御用畫師是誰?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卡爾宮廷作畫9個月,補足中國藝術史的性別視角

《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性》透過女性主義視角,重新審視中國藝術史中的女性。本書從明清到當代,探討女性藝術家如何從被動的「貞女」、「美女」轉變為自主的「才女」,並分析男性畫家筆下的女性形象變化,嘗試補足藝術史中長期被忽視的一頁。

編按:文中的「柯姑娘」指的是凱瑟琳・奧古絲塔・卡爾(Katharine Augusta Carl),為慈禧太后身邊唯一的外國女畫師 。她於 1903 年到達中國,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為慈禧太后作畫,並在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上展出。卡爾返回美國後,將她的經歷寫下並出版了《慈禧寫照記》(原文: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雖然柯姑娘在繪畫的過程中受到了這麼多的限制與掣肘,但是她的畫藝其實並不比郎世寧遜色!郎世寧或許因為經過長久與中國傳統的磨合,因此他的作品雖然表現了西洋的技法,但是無形中也帶有中國這類帝王肖像畫傳統的拘泥與制式化,然而柯姑娘的作品整體看來比郎世寧的要活潑自由些,或許是因為她將整個作品背景呈現暗色,而慈禧的人像則是明亮而光彩地從暗影中浮出,因此幾乎有著巴洛克時代(約一六○○─一七五○)所流行的強烈光影效果,顯得一點不沉悶。

總之這幅畫是兩位女性雙贏的結果——慈禧認為柯姑娘會因為替她繪像而成名,而柯姑娘為慈禧量身打造的肖像也順利送往聖路易參展,成功地為慈禧塑造了美麗和善的新形象,並展示於世人之前,與先前法國雜誌醜化她之手持利刃的殘酷可憎模樣不啻雲泥之別!

Le Rire, No. 297 (14 Juillet, 1900) 封面。

在柯姑娘的畫作中,六十九歲的慈禧面容清秀,如四十許人,這也許可以慈禧保養得好、駐顏有術來解釋,但是與慈禧同時期留下來的相片對照,仍不得不歸功於柯姑娘的「美化」。另一可能是年輕的德齡替慈禧「代坐」太多次了,所以畫家把德齡的「青春」融入了慈禧的相貌?畫像中慈禧臉上的皮膚呈淺粉紅色,好看極了,充分呼應著柯姑娘所稱,剛開始替慈禧進行繪像時,為了討慈禧喜歡,便在臉上塗了顏色,此舉使得慈禧高興且讓她倆的合作有了良好的開始。

畫中的慈禧儀態萬千、尊貴萬分,作為一個女人,她愛好珠寶、花朵,喜歡打扮的習性,充分表達在柯姑娘的描繪中。圖中她頭戴鑲滿朱翠繡花及珍珠流蘇的頭飾、明黃的袍外罩以那件著名的以三千五百粒珍珠串成的坎肩,與她的以多粒珍珠鑲成的環狀耳環相呼應。她養尊處優、肌膚滑嫩的兩手——柯姑娘第一次仔細打量慈禧時,就已指出慈禧的手非常之美,小而優雅——戴有多只翡翠、珍珠製成的鐲子、戒指,以及以黃金、翡翠製成的長指套。這讓人想起柯姑娘以一個女人對另一個女人的觀察,發現慈禧平日熱愛花與大自然,經常自己設計及指導鑲嵌首飾,並且對花朵和首飾的安排很有藝術眼光等等。所以寶座中的慈禧,及其一切穿戴,如與清代前期皇太后畫像相比,在合乎大清的禮法祖制之餘——如同畫面中央正上方所高懸的「大清國慈禧皇太后」所宣示,畫中背景和穿著則另外加上了慈禧個人的變化,也反映著慈禧自身的喜好與品味。

作為一名女性,慈禧對她個人形象的美醜與否、表現方式合乎她的愛好與否有著超乎尋常(或超乎男性)的堅持,而柯姑娘為此吃了不少苦頭。因為慈禧常要她改畫首飾和裝飾品,每當柯姑娘將一件首飾畫上去之後,慈禧如果不喜歡,便會想要換另一件,這時柯姑娘不免抱怨:「她彷彿認為將它(首飾)從畫上除去跟把它從頭上摘下來一樣簡單。」而柯姑娘認為滿人頭飾那種龐大展翅欲飛的式樣,會使得嬌小的慈禧顯得頭重腳輕,顯然經過柯姑娘的刻意安排與調整,並沒有在此畫中發生。

柯姑娘共為慈禧畫了四幅肖像,但目前僅有送至聖路易參展的畫像與尚留在北京頤和園的《慈禧太后油畫像》屏兩幅存世。曾掛在頤和園排雲殿的這幅慈禧像,經與柯姑娘的敘述對照,她所畫的第二幅中慈禧穿藍色繡花袍,頭上僅挽成一髻,而且腳蹬旁還蹲著兩條慈禧的愛犬,顯然不是頤和園的這張——圖中慈禧頭戴滿人頭飾,著黃袍,且沒有她金色及黑色愛犬的蹤影。

在另一幅為慈禧繪製的肖像中,柯姑娘描述慈禧一手執花,一手放在黃色靠墊上,袍底露出一只白色小山羊皮鞋底小繡花鞋的鞋尖,至於面部則展示了四分之三,而寶座靠右是一個她心愛的蘭花盆等看來,與頤和園這幅通通吻合,除了不見慈禧一手執花——一個可能是柯姑娘後來更動了這項細節,另一個可能是這幅執花的畫後來遺失了。

凱薩琳.卡爾,《慈禧太后油畫像》屏,1904年,油畫,163.5×97公分,北京頤和園管理處。

將這幅頤和園所藏與聖路易參展的兩幅慈禧肖像相比,頤和園這幅慈禧仍然盛裝打扮,華麗的頭飾、耳環、鐲子、護指一樣都不缺,黃色的緞袍上醒目地繡著一球球紫色的牡丹花,上面更綴滿珍珠粒,外加團壽圖案。除了奪目的珍珠坎肩換上了較不起眼的壽字鑲珠領巾稍覺遜色外,兩畫在服裝的規格上並無巨大的落差,可是兩畫的視覺效果卻不可以道里計。推其原因,其一,慈禧在聖路易參展肖像中採取正面呈現,目光直視觀者,氣勢凜人,有母儀天下的器度與威儀;而頤和園這張因採四分之三側面且略有微笑之意,因此顯得不正式。

其二,或許是聖路易參展之作常以德齡為模特兒繪身軀部分的關係,慈禧在圖中顯得身形高大直挺;頤和園肖像中頭部與脖子銜接處雖以領巾裝飾,仍難掩脖子短小和身材嬌小(慈禧身高約一五二點四公分),甚至有些佝僂的事實。

其三,聖路易參展肖像背景中九鳳凰口銜八寶及印信的象徵性,取得先聲奪人的一國之君印象,而頤和園肖像雖然面容身材可能更酷似慈禧本人,但畫面上缺乏象徵她地位的識別物,且柯姑娘並未展示「美化」或「理想化」慈禧的手法,因而使得此張肖像成為一張面容和善的普通中年婦女的畫像。若說此張肖像不符合世人對慈禧的認知,或未傳達出慈禧的個性與心理,因此可視為一張失敗之作固未嘗不可,但從另一個角度視之,柯姑娘早已在她的書中描繪出慈禧的兩面性——時而是個政治家,時而是個十足的小女人,或許這兩張肖像就分別代表柯姑娘心目中的兩種慈禧面貌吧!

晚清-民國時代攝影師 裕勛齡 (1874–1944) 《慈禧太后在北京頤和園》晚清-民國時代攝影師 裕勛齡 (1874–1944) 《慈禧太后在北京頤和園》

本文摘錄自《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性》/馮幼衡著.一卷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 馮幼衡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藝術史、中國書畫史、張大千繪畫。早年曾任張大千私人祕書、任職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並曾任教於美國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藝術系、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系、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著有:《借古開今:張大千的藝術之旅》、《形象之外:張大千的生活與藝術》、《從古典到現代:張大千的藝術1950-1983》、《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性》等書。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作者/馮幼衡 書摘、圖片/一卷文化授權提供 封面圖片/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VERSE VOL.31 款待之道VERSE VOL.31 款待之道
  • 作者/馮幼衡
  • 書摘、圖片/一卷文化授權提供
  • 封面圖片/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