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我有蛤蜊,你有故事嗎?談蛤蜊神怪的多重宇宙

一顆「蛤」的多重宇宙

我有蛤蜊,你有故事嗎?談蛤蜊神怪的多重宇宙

告五人在幾百年前就說過愛你;人類在幾千年前就在吃蛤蜊。

(圖片/Unsplash)

告五人在幾百年前就說過愛你;人類在幾千年前就在吃蛤蜊。

除了對貝類/甲殼類過敏者或急性期痛風患者,否則這夾在兩殼裡頭的鮮甜滋味,實在令人難以抗拒。

我們大概無法考究出第一位吃蛤蜊的人是誰?但可以確認,在全球各地出土的人類聚落遺址中,經常能發現食用後棄置的蛤蜊殼遺跡。在考古學裡,「貝塚」(貝殼堆積形成的區域)現象是研究人類遺址的重要依據之一,單單一個貝塚足以帶出三個考古面相:

其一,蛤蜊生長通常需要乾淨的水域,而人類聚落必然伴隨著乾淨水源,針對該地區貝類的分析,便能有效探究當地環境脈絡;其二,因為貝殼富含碳酸鈣,大量的貝殼可以有效中和土壤酸性,減緩周圍動物骨骼或其他有機質腐爛、風化的速度,得以成為後世考古研究的重要素材。

其三:蛤蜊真的很好吃,以至於全世界都在吃,吃到出現不少關於蛤蜊的鄉野軼聞。

(圖片/Unsplash)

蛤蜊精華讓你變帥帥

首先介紹日本古書《古事記——上卷》中所記載的兩位女神的神蹟:蚶貝比賣(キサガイヒメ)與蛤貝比賣(ウムギヒメ),從這個聽起來很像市民大道兩端日式料理店會取的名字便能知曉,她們與蛤蜊貝類脫離不了關係。

《古事記》是日本的史記書籍,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基本上建構了古代日本人的宇宙觀,因為該冊收錄的都是神話傳說,並有很大的篇幅圍繞著「須佐之男命」的六世孫「大國主」如何一統天下。

在大國主成神前,他有個更像凡人的名字:大己貴命。他生性浪漫、滿腹墨水又心地善良,還是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六代」,要說起唯一的缺點,那大概就是不帥,甚至有「葦原醜男」的稱號。(這稱號也太羞辱人了吧)

出身於大家族的他,還有80個從小欺負、霸凌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後世統稱為「八十眾神」,這80個兄弟三不五時就會找大己麻煩,而且多數都是殃及性命的殘忍手段,真的不是「在玩啦」。

某日,大己漫步在伯伎國手間山山腳下時,80個兄弟沒事也來堵他,說這座山上有隻珍稀的紅色野豬,大家來抓,80個兄弟說:「我們上山趕,你就在山腳這邊等著抓。抓不到,我們就把你宰了。」欸有夠無理。

這用膝蓋想也知道是陰謀。八十眾神到了山上,找來一顆形狀像pig的大石頭,將其點燃並推下山,一顆超級巨大的火球就這麼一路滾,性格忠厚老實的大己就直接用肉身接下這顆大石,天生神力的他接是接住了,但同時也被活活燒死,哭啊。

大己的母親「刺國若比賣」聽到兒子被燒死的噩耗,悲痛不已,便跋山涉水,前往漂浮在雲霧中的神仙居住地「高天原」,懇求「神產巢日神」(又稱神皇產靈尊)幫忙救命。這位掌管「生產、生成」的神明同意了,派遣麾下兩名女神「蚶貝比賣」、「蛤貝比賣」支援,兩位女神先將貝殼磨成粉,接著將粉混合蛤蜊汁與母乳,塗抹在大己貴命的屍體上。

蚶貝比賣與蛤貝比賣拯救大己貴命。(圖片翻攝自網路/青木繁《大穴牟知命》,1905,ARTIZON美術館館藏)

敷完後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大己貴命真的復活了,不用轉生到異世界冒險,還瞬間變成相貌堂堂的英俊青年,就此擺脫葦原醜男之名,這蛤蜊藥外敷就這麼強了,內用還得了。至於他後來如何逃離眾兄弟的追殺、娶妻、報仇、一統人間的事蹟,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回到現實,大國主憑藉蛤蜊汁復活的傳說,其實是呼應日本民俗療法中,將赤貝殼粉與蛤蜊汁混合治療傷燙傷的一種偏方。乳白色的蛤蜊汁因為好似母乳,尤其對人類來說,貝殼還能養育出珍貴的珍珠,這讓蛤蜊與貝類在許多人類創作的文本裡,成為「孕育生命」的重要象徵。

老婆煮湯給你喝

而在亞洲的神話故事裡,有一種常見的「異類婚姻譚」與「報恩類」主題,男主角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了某種生物,從而使生物換化作人形,報答恩情,例如日本室町時代的大眾文學《御伽草子》中所記載的〈蛤女房〉:

故事概要很簡單,就是某個地方的某位男子,某天釣到一隻超級巨大的蛤蜊,該男覺得一隻蛤蜊能長到如此巨大著實不容易,便將其放回海中。

過了不久,一名陌生美女出現在男子家門口,直接開口求嫁,問你要不要?男子答應了——感覺中間似乎省略了很多過程?但就是這麼直截了當。重點是,女子非常會料理,尤其是味噌湯,喝了會上天堂的程度。不過夫妻倆有個約定,就是老婆在廚房做菜時,老公不可以觀看。

收錄在《御伽草子》中的〈蛤女房〉。(圖片翻攝自網路)

日子久了,男子實在受不了好奇,終於在某天偷偷在廚房觀看,他才驚覺原來老婆每天都會在熬湯的湯鍋裡小便。正所謂好奇心可以殺死貓,還可以殺死腦細胞,san值狂掉的丈夫一氣之下便把妻子趕出門。女子非常傷心,啊都說好不能偷看了,但橫豎還是被發現,沒辦法,她變回原形——不出意外的,女子就是那隻大蛤蜊,回到海裡。

另外一個〈蛤女房〉的版本則刪除了小便的橋段,或許是怕孩童聽了會學吧,改成「頭或身體泡在湯鍋裡」(喔聽起來還是很不妙呀),但總體來說劇情並無太多異動。

在日本的另一端,中國東晉時陶淵明的《搜神後記》亦有記載類似的故事:一位母胎單身的謝姓男子某天意外獲取到一隻超大隻的七色海螺,覺得稀奇,捨不得吃,便養在家中水缸。至此之後,男子每天外出回家,都會看到滿桌美味菜餚⋯⋯。

最終故事結局是,原來海螺是天上仙女,特別下凡報恩、每日燒菜,故事最後兩人終成眷屬,可喜可賀。中國版本似乎少了很多獵奇的部分,也呼應中國福建沿海一帶有供奉螺女廟宇、保佑出海的習俗。

蛤蜊美女界的狠角色

其實上述這種「類《白鶴報恩》」的故事屢見不鮮,從劇情的編攥也能窺探出些許舊時代的父權陋習,例如:女性要對自己有恩之人才能主動示愛、女性犧牲自我(如白鶴拔羽、蛤蜊煮身)來讓家庭過更好的生活⋯⋯而故事裡的男人通常只要做一點點、一點點好事,哪怕是舉手之勞,都有機會莫名其妙娶得美嬌娘。

但為何全球各地都會有貝類生物幻化成女性的民間故事?巧合嗎?我不這麼認為。

在很多文本裡,蛤蜊通常與「孕育」等關鍵字密不可分,再加上大海本就有生命起源的意涵,這種詩意般的譬喻也延伸至各種創作文本中,例如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山德羅・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最著名作品《維納斯的誕生》——女神維納斯誕生於大海、站立於扇貝之上,接受著春神與風神的祝福。畫中的扇貝,即是象徵女性的生殖器官。

因此,蛤蜊在文本中的擬人意象總與女性脫離不了關係。有種被稱作「美女蛤」的品種,其學名circe來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中所記載的女巫「喀耳刻」(Circe,也常譯作瑟西),她是「女巫系女神」的代表人物,一種介於神靈與凡人之間的強大存在,與上述故事較為正向作用(好吧在湯鍋尿尿不算)的超能力不同,喀耳刻擅於用毒下咒,不但毒死過自己老公薩爾瑪提亞國王,而且沒事喜歡把人變成豬。

這位女巫長期隱居在艾尤島,身邊養了無數頭豺狼虎豹,每隻都聽話的像鵪鶉一樣。長相美豔、身材婀娜、留著一頭火紅色長髮的喀耳刻,坐臥在猛獸的圍繞中,增添一種反差的詭異美感。

「美女蛤」學名取自《奧德賽》中的美艷女巫喀耳刻(Circe)。(圖片翻攝自網路/John William Waterhouse《Circe Offering The Cup to Ulysses》,1981,奧爾德姆美術館館藏)

待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奧德賽》主人翁奧德修斯(Odysseus)一行人在返回國土的航海途中暫時停泊於艾尤島,作為島主的喀耳刻先是假意盛情招待船員,又不懷好意地在食物酒水中施法,吃過食物的船員全部都變成pig。

只有一位手腳太慢搶不到食物的船員沒被下到咒,急忙逃回船上將事情稟報給奧德修斯,但奧哥不虧是擁有主角光環的英雄,在聽聞此事後,隨行的信使之神荷米斯(Hermes)直接送給奧德修斯一種得以抵抗魔法咒術的草藥,有了這瓶藥,就可以不用擔心喀耳刻的魔法。

但荷米斯特別叮嚀奧德修斯:「如果女巫對你有任何要求,你都不要抗拒。」是的,不會變成pig的奧德修斯,利用美男計,成功擄獲了喀耳刻的芳心,書中記載英雄「花了一整晚的時間制服了對手」。

隔天,心情特好的喀耳刻隨即讓眾船員恢復原狀,也承諾奧德修斯會在未來幫助他返家,英雄與他的夥伴就這麼整整在島上白吃白喝了一年。後來,喀耳刻果真帶領奧德修斯返鄉,並傳授一連串對付路途危難的方式。

嚴格來說,喀耳刻稱得上是位敢愛敢恨的奇女子,雖說動不動就把人與情敵變成動物或怪物,但在她的觀念裡,她並不覺得她有將任何人變成豬,她只是讓那些「本來就是豬的人」變成原本的樣子(霸氣發言)——非常的強悍無理,卻也很迷人,她的人物設定也成為一種典型戲劇角色——對男人充滿誘惑、又能造成威脅,美麗又強悍的存在。

(圖片/Unsplash)

想想,蛤蜊的確是這樣子吧!美味到能讓你起死回生、食材延展性高、適用於各種烹飪手法,也能讓同鍋食材變美味、有點危險(海鮮高普林吃多容易痛風)的存在。所謂神話,就是古早人類對生活環境的認識以及願望的理想化,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蛤蜊故事,就是圓頂方趾對這種小小美味最原始的想像投射。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璈 圖片/Unsplash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郭振宇
文字/郭璈 圖片/Unsplash、網路來源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郭振宇
文字/郭璈 圖片/Unsplash、網路來源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郭振宇
文字/郭璈 圖片/Unsplash、部分翻攝自網路 編輯/Mion、郭璈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璈 圖片/Unsplash、部分翻攝自網路 編輯/Mion、郭璈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璈 圖片/Unsplash、部分翻攝自網路 編輯/Mion、郭璈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文字/郭璈
  • 圖片/Unsplash、部分翻攝自網路
  • 編輯/Mion、郭璈
  • 核稿/郭振宇
郭璈

郭璈

在雜誌社上班、寫作和當編輯;在搖滾樂團裡彈吉他、寫歌和唱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