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當關公的生日趴成為最熱鬧的文化慶典——「大溪大禧」策展人劉真蓉

當關公的生日趴成為最熱鬧的文化慶典——「大溪大禧」策展人劉真蓉

祭典,就是幫神明過生日。一年一度的「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暨遶境儀式」已有百年歷史,自2018年「大溪大禧」舉辦後,策展人劉真蓉和團隊深入在地,讓越來越多大溪人在此時回家、外地人認識在地文化。這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如何讓魔法發生?

知名策展人、衍序規劃設計總監劉真蓉。(攝影/蔡傑曦)

祭典,就是幫神明過生日。俗話說「南媽祖,北關公」,北台灣關聖帝君的朝拜聖地座落桃園大溪,一年一度的「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暨遶境儀式」已有百年歷史,自2018年全新型態的城市祭典「大溪大禧」舉辦後,策展人劉真蓉和團隊深入在地,讓越來越多大溪人在此時回家、外地人認識在地文化。究竟這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為何、又如何讓魔法發生?

這是座會過兩次年的城。

每年農曆6月,門裡,家家戶戶開始為將出現在香案桌上的點心、菜餚備料;門外,下班後相約夜練抬轎、演奏北管和舞龍舞獅的人們揮汗排演,一直到廟宇屋簷鑲上霓虹的邊,此起彼落的拉砲降下彩色的雪,人龍跟著綿延幾公里的千人遶境陣列匯入普濟堂廟埕,一年一度的關聖帝君誕辰慶典盛大開場。

這份全城共享的儀式感,已在桃園大溪上演滿106年。

主祀三聖恩主(關聖帝君、孚佑仙祖、九天司命)的大溪普濟堂成立於1902年。2011年12月29日桃園縣政府公告「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暨遶境儀式」為文化資產,列入民俗及有關文物資產保護。(圖片/衍序規劃設計提供)

自普濟堂於1908年落成,因「重承諾」、「守信義」著稱的「商業之神」關聖帝君便在一度商業興盛的河港聚落中穩坐主祀神明位。為感恩庇佑,一代代大溪人以職業、興趣為依據,自發組成至今共31個「社頭」組織,趁業餘學習傳統陣頭技藝,每年千人的列隊會連續兩天,在關聖帝君農曆六月廿四日生日前後巡遍大溪全境,完成北台灣最大的關公遶境。

然而近年,如同島嶼各地的社區型遶境,大溪也面臨宮廟文化高齡化的隱憂。為祭祀事務奔忙的面孔大多已50歲以上,參與者一年年減少,找不到與當代生活連結的年輕人們多是旁觀者,鮮少走進慶典的陣列中。

每個台灣人的原鄉

2017年,致力於研究、保存和推廣大溪在地生活文化的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貼出需求書,徵求一組專業策展團隊,一起尋覓讓大溪的傳統慶典和社頭文化能凝聚認同、延續命脈的方法。

那時,知名策展人、衍序規劃設計(以下簡稱「衍序」)總監劉真蓉剛完成策劃兩年的大型夜間城市藝術節「白晝之夜」(Nuit Blanche)。一個問題卻在她腦中揮之不去:有一天,台灣能不能也擁有這樣一個屬於自己的城市文化祭典,不僅讓我們認識自己,也讓外面的人走進我們的文化裡?

「在Instagram上搜尋 #taiwan culture,跑出來一半的照片都是和傳統宗教相關的畫面!」劉真蓉分享某天自己的意外發現,「可是我們卻都不了解這件事。」她惋惜地說,其實自己也是,兒時離開外婆家後,便離這些帶有傳統色彩的記憶越來越遠。

劉真蓉從傳統慶典中看見台灣人對原鄉的投射與情感。(攝影/蔡傑曦)

那時,她看著眼前需求書上「普濟堂」、「聖誕慶典」、「社頭」等一個個陌生的字眼,決定先親自去走一趟。而當大溪的田野、溪流百年的老街和香火繚繞的廟宇逐一流過車窗,拼湊出一個傳統小城的輪廓,兒時鄰里齊聚、整座市鎮打開家門迎接歡樂的記憶瞬間都湧上心頭,「只是這些在我的家鄉都已經看不見了。在這裡居然還存在,」她忍不住重複強調,「式微,但還存在。」

劉真蓉被大溪小城帶有民俗底蘊的生命力擊中,想著要抓住些什麼,琢磨這裡的地景和城市尺度恰好符合許多台灣人對原鄉的投射⋯⋯不知不覺間,她已經開始在心中構思起一個當代民俗慶典的輪廓。

開一條進入在地文化的入口

面對傳統宗教慶典和遶境文化,劉真蓉和衍序團隊不諱言形容自己曾是「麻瓜」。

正因明白一知半解的感受,也明白要先參透民俗慶典繁複的流程和禮俗,才能真正融入歡慶的氛圍中,最初規劃策展主架構時,她和團隊計畫在徹底保留、不介入六廿四傳統遶境儀式的基礎上,把節慶的序幕往前拉至六廿四正式遶境的三週前,「讓大家先瞭解城市的文本,也創造足夠的暖身時間,在整個農曆六月,把人潮充分導入大溪的空間。」

但當她們走到大溪人面前,卻有一顆顆戒心隔在中間。

代表、統籌所有社頭團體的大溪區社團民俗技藝協會,質疑團隊要真的瞭解社頭文化再來談;普濟堂的主委也拒絕見面,擔憂外力的改造和介入,會讓百年的傳統文化扭曲、變形⋯⋯

好在對劉真蓉和團隊來說,這件事的意義比「一個單純的政府標案」要多。他們看遍大量在地文史紀錄片和文獻,背下31個社頭的完整名稱和代表行頭;透過層層非工作的人際網路想法設法約到廟方,潛心說明「傳承和發揚大溪文化」的心意;也背著簡報一週三天到大溪等協會幹部下班,終於獲得站在「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籌備會議」中、全部社頭面前發言的機會——直到最後一關,來到關聖帝君的神壇前,接連收穫三個大聖筊。

一位通天聽的好朋友默默隱身在策展團隊中,有一天在普濟堂拜拜時,她突然對正在雙手合十祭拜的策展人劉真蓉說:「祂說叫祂小哥哥就好。」⋯⋯我們也將這個奇遇,當成是關聖帝君精神無遠弗屆、不需拘泥形式的指點。——《大溪大禧: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

以台灣石虎為造型設計的小舞獅隊。(圖片/衍序規劃設計提供)

於是,近五年來的農曆6月初(除了2021年因疫情停辦),都有一場名為「與神同巡」的前導、濃縮版遶境,作為節慶月的正式開幕。

遶境現場充滿輔助引導:人手一支的祭典扇上,依序印著完整的隊伍介紹提供對照,廟埕的廣播也一一解說進場的隊伍和特色。而兩小時的路線、約600人的重組陣列背後,是策展團隊和在地人取得平衡的專業分工:由劉真蓉將「頭旗」、「龍陣」、「將軍」、「神轎」等傳統陣容梳理成「開路先鋒、表演藝陣、神明護衛、壓軸坐轎」四大便於理解的清晰架構,再由熟知地方政治的協會耆老接力分派每年的出陣人選,把關每個社頭參與的公平性。

「雖然大家扛起神來依然莊重、嚴肅,但少了些正式遶境時的禁忌,他們更樂意和圍觀的人介紹、互動。」劉真蓉記得,在第一年的隊伍中,還會不時看見略帶猶疑的臉孔,但也許是由設計師廖小子所操刀的主視覺讓城市充滿渲染力和認同,又或許是被第一年便有超過三萬年輕人湧入的盛況鼓舞,「慢慢地,在地人的配合度越來越高,覺得這是種榮耀。現在反而有時是我們的經費不夠,沒辦法讓那麼多人參加,人們開始問,今年為什麼不挑我?」

不只是歡慶

若說「與神同巡」引出了一條進入大溪文化的路,但鑼鼓聲停止後,總還要有其他事件才能鑽進地方的更裡層、拉出更長遠的影響。

「四、五年前,在設計總架構時,台灣文化圈剛開啟『總策展』的思維,幾乎沒有類似的地方祭典案例能參照。」劉真蓉和團隊選擇從「要觸及什麼人?影響誰?」的思維拆解,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它們在頭、尾兩次遶境的鬧熱(lāu-jia̍t)之外發生。

劉真蓉認為策展要先思考「觸及誰?影響誰?」。(攝影/蔡傑曦)

譬如由傳統的酬神野台戲改良而成,結合當代表演藝術的夜間大秀。幾年來,大溪大禧媒合一組組傳統與當代表演藝術團隊,讓國定古蹟「李騰芳古宅」、大溪普濟堂染上奇幻電光,拍謝少年和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共演布袋戲和搖滾樂;肢體藝術家廖苡晴迴旋在嘉天宮同義堂神將團間,與之共舞取材自大溪神將獨特「屈禮」動作的當代舞步⋯⋯

由此一來,在地民俗藝術被更多人看見,外來藝術家也在大溪得到養分,甚至遇見未來的創作關懷。廖苡晴把將軍團寫進、並實際請到2021年在歌劇院國際台灣藝術節的舞台上,同根生樂團也曾跟劉真蓉分享,「他們在參與過後,更加確立從母語、民俗文化關懷台灣在地的創作方向。」

同一時間,大溪大禧也將目光投向小城的未來。

團隊走進校園,2018和2019年,以大溪高中舞研社的學生及其他居民組成「八成大溪人、兩成專業演員」的卡司,一同採集地方故事,演出台語音樂劇,希望創在專屬大溪的定目劇;今年(2022),大溪國小和永福國小舞社也接收藝陣基礎特訓,孩子們穿上由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設計的小將軍服、披上結合傳統廣東獅和台灣石虎形象的「石虎獸」,一起在開幕遶境時,跟著大人的隊伍走整個城市。

2018年「大溪大禧」與社區共演音樂劇《慶公生》。(圖片/衍序規劃設計提供)

「我們堅持讓孩子聽真正的北管音樂,而不是〈小蘋果〉或熱舞的韓國歌。」劉真蓉印象深刻,「遶境時,不乏有家長跟著拍攝、紀錄,當看見孩子跳對了神將應該走的步伐、看到廟時停下拜神,好多人眼淚就掉下來——覺得這個教育回來了。」

到底,什麼是最好的設計?

這幾年的農曆六月,走在大溪街上,主題樂園般的城市氛圍中,細看,是連口罩、三角錐到人們手中握著的礦泉水都沒被遺漏的細膩主視覺;不少離家唸書、工作的人也開始在大溪大禧時排休,帶好奇的朋友一起回家,兌換印有Q版關公的手工平安符和其他周邊小物。

設計讓大溪的文化更引人注目,但除了一眼可見的視覺設計,大溪大禧有更多的設計思考交織在每一環節中。劉真蓉說明:「需要創作者跟在地人深入溝通,以自己的專業去呼應、轉譯傳統,也常要層層遞進地接力。譬如今年的主題曲〈紅紅on on〉,音樂人柯智豪寫出的旋律和節拍怎麼對應神將步伐寫成的歌詞?同根生樂團的編曲怎麼和小事製作的舞步契合?全部加起來,才變成一首通俗的祭典舞曲⋯⋯其實我有時都不知道怎麼跟大家簽合約,因為彼此都知道這會是一個長時間的旅程。」

主題曲〈紅紅On On〉由王彩樺與同根生樂團共同演唱。(圖片/衍序規劃設計提供)


而這許多難以被簡述的設計思考與方法,大至總策展架構,細到以農曆月份為時間軸的行事曆上,每個項目開始的時間點和步驟,都被收錄進本月(12月)出版的《大溪大禧: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一書中,梳理成大溪大禧開創、未來也能供其他城市或社區祭典參照的方法學。

「其實就是把一個城市品牌背後有趣的故事分享出來。」劉真蓉清楚,比起強調自己作為幕後策展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透過設計策展讓在地人認識到自己的文化有深度、藝術性和吸引力,並因此覺得驕傲。想到這幾年,大溪人越來越熱情、緊密的能量,她說,「當每一個人都站出來分享自己文化的時候,就是最好的設計,因為他們在告訴大家,這就是我的樣子。」

「古早有句話『神明再怎麼興旺、再怎麼靈驗,還是要有人扛轎。』拜拜是一個傳一個,而活動能夠同時向很多人訴說,讓這份文化好好延續下去。」——陳義春(大溪普濟堂前主委)

此刻,大溪關聖帝君的信仰文化比以往更加深入人們的生活。走在路上,更多大溪的年輕人會問候彼此「你是什麼社(社頭)的?」;全台大小香案桌上開始出現《大溪大禧》繪本書和聯名款維大力汽水,成為信眾自發供奉關公的新供品;不少外地人也會在農曆六月湧入大溪,「民宿變得超難訂的!」劉真蓉自己也差點訂不到,「這時我才忽然意識到,這真的變成一件重要的事了。」

「大溪大禧」希望讓傳統遶境的美好能夠持續傳承下去。(圖片/衍序規劃設計提供)

今年,新竹都城隍廟開來兩台遊覽車,護送城隍爺第一次來跨地域交流、做客。疫情之下,大溪大禧也設立線上遶境網站和直播服務,讓許多腿腳不便、已經好幾年沒能走出家門的大溪在地長者們能樂呵呵地待在家看遶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無需來到大溪現場,也能隨時選擇一個虛擬角色走入遶境陣列、開啟對這座小鎮的探索。

原來策展與設計有力量,能創造出一個一年一度的限定時空,讓感染著在地人、參與者、外來者的魔法同時在其中發生。或許,那個擁有代表台灣的城市文化慶典的願望,已經與我們越來越靠近。

《大溪大禧: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

2018年起,來自桃園大溪,出現了一個萬眾矚目的慶典「大溪大禧」,以「一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為定位,成為近年台灣具代表性、地域型的台灣文化慶典。本書將五年的實踐過程編集成冊,將深入拆解慶典內容,從博物館學實驗,到策展方法實踐,帶你身歷其境、一探究竟!

總編輯|陳倩慧、劉真蓉
作者|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出版|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購書連結:博客來誠品金石堂Momo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李尤 攝影/蔡傑曦 圖片/衍序規劃設計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蔡傑曦 圖片/衍序規劃設計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蔡傑曦 圖片/衍序規劃設計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蔡傑曦 圖片/衍序規劃設計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蔡傑曦 圖片/衍序規劃設計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蔡傑曦 圖片/衍序規劃設計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蔡傑曦 圖片/衍序規劃設計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李尤
  • 攝影/蔡傑曦
  • 圖片/衍序規劃設計 提供
  • 編輯/郭璈
  • 核稿/郭璈
李尤

李尤

1999。張開眼睛打開心,邊寫字邊看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