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客家菜的未來式:當柑橘變身法式醬汁、新潮啤酒,當代客家菜的創新可能?

花啦嗶啵:客家新文化

客家菜的未來式:當柑橘變身法式醬汁、新潮啤酒,當代客家菜的創新可能?

客家人也許是台灣最會運用「柑橘」類鮮果的族群之一,不僅熬煮成桔醬,還製成酸柑茶——而當代客家菜就像是一個待開拓的領域。

圖片/王詩鈺提供

很少人注意到,客家人也許是台灣最會運用「柑橘」類鮮果的族群之一,不僅熬煮成桔醬,還製成酸柑茶。時至現代,對於客家柑橘類料理的應用已有更進一步的想像,例如傳統客家桔醬在fine dining餐廳搖身一變成法式醬汁,在精釀酒廠也可能成為一瓶新潮的「客家系」柑橘啤酒。當代客家菜像是一個待開拓的領域,任由當代料理人創作填空,在創意與趣味之中找尋屬於客家菜的無限可能。

近年來,島國掀起台味新浪潮,街邊小吃、傳統料理開始解構重生,端上米其林餐桌,如今,這股風潮也引領客家料理走上進化之路。

許多人過去對於客家菜的記憶, 或許是那一盤鹹香肥潤的客家小炒。客家作家劉還月也曾以「粗、鹵、大、方」定義客家菜 —— 粗,代表客家菜以吃飽為主,製作較不精緻、講究變化;鹵,說明客家人為了節省食物,用大量的鹽去儲存食物(如酸菜、梅乾菜等),口味上也格外突顯鹹味;大,代表餐具及食物份量較大;方,則是重視待客大方。

其實,每個民族的飲食型態,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文化慣習有關,客家菜的風格也其來有自。

台灣多數客家人的原鄉是閩粵贛交界的客家金三角,早期渡海來台後,因平地、河道多被漳州人、泉州人占領,客家人因此不斷遷徙,落腳地大部分位於山區,與外界較不易聯絡、物資匱乏,惜物、節儉、想方設法保存食物,成為生存的必須,長久下來也形成民族獨特的生活智慧。

舉例來說,像是客家人以酸桔製成的果醬「客家桔醬」就是經典例證。酸桔是一種台灣原生種果樹,但本身皮苦、果實極酸,不適合當成鮮果食用,成為農人眼中的「邊緣作物」。但客家人並不小看它,先人分離了果皮、果肉,去籽、加入鹽、糖,熬煮成果醬,既惜物、又能保存食材,也發揮酸桔本身獨特的清香,蘸白斬雞、鹹豬肉佐用頗有去油解膩之效。

但隨著時代演進,現代人飲食走向西化,比起吃重油鹹,反而更重視養生之道,飲食風潮的推力,也促使客家料理求新求變。

過剩柑橘變身北客家精釀啤酒

北客家位處丘陵地帶,因日夜溫差大,適合種植各種柑橘,除了台灣原生種的酸桔之外,還可見桶柑、虎頭柑、金桔、金棗,各有特色。客家人也擅於以柑橘創造獨特吃法,例如把酸澀的虎頭柑果肉挖空再回填混合果肉的茶葉,以棉繩綑綁固定,歷經反覆的熱蒸、日曬,最後成為有如石塊般堅硬的質地,泡入熱水即成「酸柑茶」。

有意思的是,客家有深厚的茶飲文化,如酸柑茶、擂茶等,卻不曾見過「客家酒」。

專研食材20年的飲食專家徐仲解答,客家人其實一直都有釀酒的習慣與文化,例如使用日常能取得的柿子、梅子、橘子釀酒,只是過去卻不曾論述:什麼是客家酒?

直到兩年前,葡萄酒作家林裕森、土生土長創辦人顧瑋與酒廠威石東、出力釀、金色三麥協作「北客風味皮給酒(Piquette)」的計畫,「客家酒」終於初見第一位代表。

金色三麥首席釀酒師詹于慧正在釀製「浪漫台三線柑橘啤酒。(攝影/蔡傑曦)

他們將葡萄酒釀造時所剩下的葡萄果渣,放入苗栗銅鑼窯的陶缸,再加入代表北客風味的酸柑與桐花蜜再度酒精發酵而成,創造出屬「客庄」的一款自然酒,一方面推廣客家釀的甕缸文化,另一方面也讓客家庄首度插旗在台灣地酒地圖之上。

有了前例經驗後,金色三麥今年再度響應台三線藝術季裡的「飲食實驗計畫」,歷時逾半年,大規模收購台三線周邊的酸桔、桶柑果實,開發一款「浪漫台三線柑橘啤酒」,在全台門市及全家便利商店上市,為史上規模最大的客家酒計畫。

2023年台三線藝術季飲食實驗計畫策展人王詩鈺說,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客家桔醬的需求越來越少,導致酸桔的採收量逐年減少,「任由它在樹上成熟、掉落,只能就地當肥料或是拿去當豬隻飼料。」

金色三麥首席釀酒師詹于慧(Marcie)說,由於用途是釀酒,酒廠收購的3000斤酸桔、椪柑,有一半是B級果(次級品),但即便是有蟲蛀痕跡、日曬生成黑點的橘子,只要風味與鮮度不變,也一率採購,減少浪費。  

此款啤酒在釀造上也借鏡比利時白啤酒的做法,把榨過的柑橘皮一起加入釀酒槽內熟成,酒液經過泡皮,風味也更加突出集中。製作過程超過一個月,「是金色三麥所有品項中,工序最多的一款啤酒。」詹于慧說。  

透過酒廠之力,收購過剩的柑橘,反而解決了地方物產的永續危機,也令這份客家風味得以新面貌介紹給世人。

當傳統桔醬成為法式醬汁

走進前央行總裁徐柏園官邸改造的餐廳「CEO1950 總裁藝文空間」,主廚張億興(Jackie)正在廚房,把一罐罐傳統客家桔醬以自己研發的配方改良為法式醬汁。也是客家人的他,自許其料理風格為「新式客家菜」。

張億興回憶,童年在中壢阿婆家的兒時記憶,就是掛在家裡牆上的一件大蓑衣,還有冰箱裡必備的油蔥豬油與客家桔醬,逢年過節的餐桌上,就是一盤白切雞、一盤白切豬,與一碟桔醬,「夾一片蘸一大口來吃,滿嘴都是柑橘酸酸、甜甜、鹹鹹的味道。」那份滋味就是他的母語。

投身餐飲業後,張億興先在台北米其林二星的侯布雄法式餐廳工作,後來赴法學藝,「去到法國後才發現,自己想做的是融入客家味道的西餐。」原因是,以前在廚房工作時,一位主廚告訴他,「法國是美食至上的國家,不是法國人造就了這片土地,而是土地造就了法國人。」這激發他探索家鄉味的動機,不瑾去理解客家風味的根源,也探究創新的可能。

他把客家餐桌上白斬雞與桔醬的組合進行改良,以法國薩索雞的雞翅,去骨煮軟後冰鎮,待膠質凝固後,呈現雞翅的豐厚鮮嫩;再以從小吃到大、一間中壢老街上的桔醬老店做的客家桔醬,加入柚子汁、法國辣椒粉,增添風味的層次,致敬客家民族的智慧,也令恆久不變的風味如今有了新意。

張億興將法國薩索爾雞翅結合客家桔醬。(攝影/Ogawa Lyu)

另一道更有意思,張億興在桔醬裡加入蔬菜高湯、柚汁與濃縮鮮奶油,賦予醬汁在口感上的厚度,傳統蘸醬搖身一變成了法式醬汁。醬汁搭配青花魚生魚片,旁邊佐以馬鈴薯蘿蔔千層,彷彿置身法國鄉村。

他認為,使用這些記憶中滋味的食材,就是保存一種文化最好的方式。台灣多數的柑橘是供作水果食用,「幾乎都在追求果肉要多、要甜。」例如茂谷柑、椪柑等。酸桔雖然皮苦肉酸,製作果醬卻有無可取代的風味,在義大利就有各種柑橘品種,有的適合鮮食、有的適宜製成果醬或果乾,各有特定的吃法與料理手法——這正是飲食文化的精髓。

哪些食材能留在這片土地上,取決於人們如何找到當代的食用方法,而這就是他身為廚師的職責:讓客人懂得欣賞一種食材的美妙。

客家料理如今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料理人共同的思考是,與其複製原本的做法,不如創新,為傳統增添新的魅力——當有人吃了、農民種了,這些食材與飲食文化,也就進一步地留下來了。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花啦嗶啵Falabidbog」

時間|2023年 6月24日至8月27日

地點 |
台北展區|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
第一展區|龍潭、關西、竹東、峨眉、北埔
第二展區|三灣、南庄、頭屋、獅潭、公館
第三展區|大湖、卓蘭、東勢、石岡

三大主軸|
藝術策展:50位藝術家創作42組藝術品轉譯客家文化
設計導入:21組設計團隊優化傳統生活空間與儀式
飲食實驗計畫:45間在地餐廳創作30種全新客家味

官網|https://www.romantic3.tw/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8封面故事「花啦嗶啵:客家新文化」,更多關於客家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章凱閎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章凱閎
  • 攝影/Ogawa Lyu、蔡傑曦
  • 圖片授權/金色三麥、鴻梅文創、王詩鈺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