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清法戰爭140周年:三大藝術展區翻轉基隆印象,深度體驗不一樣的時空

清法戰爭140周年:三大藝術展區翻轉基隆印象,深度體驗不一樣的時空

為了紀念清法戰爭140周年,基隆市文化觀光局規劃「清法140愛與和平」系列活動。以三大印象、三大展區和超過12件的藝術作品,回應、解構既有印象的歷史,並倡議國際城市的文化新風格,打造連結基隆的多元特殊人文歷史地理風貌。

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又稱中法戰爭)爆發了。

這是一段發生於台灣法國之間的重要國際歷史,起因為清朝為了保住越南,進而與法國發動戰爭,戰場涉及台灣本島及澎湖。為了鞏固海防,清法戰爭促使了台灣建省,清廷派劉銘傳來台作為首任巡撫,並積極推動台灣現代化。

清法戰爭140周年系列活動海報。清法戰爭140周年系列活動海報。

今(2024)年為清法戰爭140周年,作為清法戰爭台灣主戰場之一的基隆,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並見證基隆人在清法戰爭中的勇敢,基隆市文化觀光局規劃了一系列活動,透過三大印象、三大展區,以及超過12件的藝術作品,以「清法140愛與和平」為宗旨回應這段歷史。用140作為數字文化符碼,倡議國際城市的文化新風格,打造連結基隆的多元特殊人文歷史地理風貌。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江亭玫局長表示,三大印象的策劃展覽,包含「清法紀念園區」、「信二防空洞」、「基隆故事館」。透過藝術策展的概念,希望群眾能用不同的方式閱讀歷史,以此穿越到當下的時空,去感受基隆不一樣的城市風貌。信二防空洞能體驗光影與聲響交織成的故事,清法紀念園區則有夜間的Light Landscape體驗,再到基隆故事館中解構屬於基隆印象的歷史文獻感受,串聯城市新軸線的歷史文化觀光路徑,體驗不一樣的清法戰爭在地歷史時空。

「French Weekend在基隆」活動主視覺。「French Weekend在基隆」活動主視覺。

此外,除了三大展區的展覽,更將於8月11日在清法戰爭紀念園區舉辦和平追思活動;並在9月7日至8日在國門廣場舉辦「French Weekend在基隆 Love & Peace」,由法國音樂家與藝術家共同打造的盛會,以藝術展覽、飲食、音樂、風尚與創意深度交流;9月14日則在白米甕砲台舉辦「山與海的音樂廳」;至於9月26日至12月1日,基隆美術館設有「第25小時」藝術展。豐富又具有文史內涵的系列活動,呼應140周年的清法戰爭,在基隆用愛與和平打造國際文化觀光城市。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也推出特別企劃,與過去曾擔任世界大學運動會和世界客家博覽會的總策展人Samuel Wang(王騰崇)合作,並邀請法國藝術家Fiona Paterson來台,與墨西哥藝術家Lua Rivera、在地燈光設計師王祥豪,重新以不同視角剖析140年前的清法戰爭。

在清法戰爭紀念園區中,創作大型編織藝術裝置「愛與和平的織錦」,呼應生命中愛的價值;以及光的地景藝術作品「命運之詩」,探討戰爭背後對家鄉土地的熱愛和思念;還有光環境照明作品「清法光景」,回溯清法戰爭時期的亞熱帶場域;最後是探索夜間法軍墓園,在時空交錯中,打造出第一個於墓地遺址中型塑的藝術策展計畫。

「追憶思念時光:光影裝置藝術」作品:命運之詩 Poem of Destiny。「追憶思念時光:光影裝置藝術」作品:命運之詩 Poem of Destiny。

策展人王騰崇表示,本次展覽核心在於以三大印象轉譯清法戰爭,讓居民與遊客深度體驗基隆的世界歷史,有別於對戰爭史的純粹歷史紀錄展,開創出城市新的策展脈絡。

本次的三個主題印象:聲音印象、光景裝置印象與文獻印象,貫穿策展主軸,讓參觀者能有不同的無形文化故事體驗。以「1884年的聲音記憶:聲響藝術」聲音體驗展,感受戰爭的砲鳴記憶符號;「追憶思念時光:光影裝置藝術」展,則是點亮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更以藝術裝置緬懷這片土地裡因清法戰爭逝去的生命;至於「清法140印象特展:愛與和平LOVE & PEACE」,則由獨立策展人林明慧,透過梳理過去清法戰爭的歷史,在文獻中尋找19世紀的福爾摩沙美麗印象,並追尋過去基隆人抵禦外敵而奮戰的台灣鄉勇事蹟,以及法國小兵書寫回家給母親的文字,構築一方充滿異國風情與親情的基隆場景。

「追憶思念時光:光影裝置藝術」作品:愛與和平的織錦 Dentelle d'amour。「追憶思念時光:光影裝置藝術」作品:愛與和平的織錦 Dentelle d'amour。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編輯/林奕辰 圖片/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提供 核稿/高麗音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編輯/林奕辰
  • 圖片/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提供
  • 核稿/高麗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