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北港:恭迎時代的聖駕

北港:恭迎時代的聖駕

在北港,媽祖不只是信仰,更是構成日常的節奏。炮陣喧天、巷弄綿密、人神互助,構築出一座不隨時代更迭而改變生活的城鎮。這裡的人,以「恭迎聖駕」的心意守護傳統,用身體力行延續文化的根系。

炮陣把空氣炸成固化的乳白,巨大聲音淹沒聽覺,迸碎的紅色炮仔紙與受熱空氣一起劇烈對流,揚升到20米高的天際,連視野也被吞沒了。混沌裡,鑼鼓聲從白霧中滲出,隱約可見扶轎前行的人,那身影恍如三百年前渡海的先民,在未知裡航行,心向媽祖祈願平安。即使時空相差了三百年,這座小鎮的人口數從六萬人減少到三萬多人,但北港依然是北港,朝天宮依然是朝天宮,錨定歷史的位置,作為人心的指引,仍是不可被取代。

延伸閱讀:北港美食一日攻略|從清晨到深夜的庶民食光:必吃清燉青蛙湯、早餐油飯、沁涼鹼粽冰

無視時代的結界小鎮

自大學時期開啟文資研究,邱彥翔就此待在北港近十年,現在任職於朝天宮歷史文物館,從外地人成為在地人,特別有感。「北港的生活步調、氛圍與外面不同,這裡的人有自己一套生活的SOP。」比如說,北港人用「神明生」來標記日子,有自己的飲食慣習,早餐吃煎盤粿或麵線糊,有其他地方少見的老菜:羹、三絲卷、假魚肚、二米粿(蝦米肉燥粿),鴨肉料理無數多,糕餅更是斤兩買賣,毫不客氣。

自廟前中山路穿走巷弄,清代最初發展的「八街」仍有跡可循,這街廓正是在地人口中的北港街內人。今日中山路在昔日為宮口街,民主路是以前的橫街與打鐵街,仁和路叫蜊仔街,安和街叫暗街,以及東勢街、彌陀街、中秋路還維持舊名,老街名反映出產業與生活的特色,在北港人從小生活裡,歷史如同空氣,呼吸便是閱讀。

「這裡的每個人都可以講一套他們自己的北港歷史。」北港人自信又熱情,無論說到什麼,總是用「北港最先開始」的驕傲語氣開場,至今這座走在前面的小鎮,並未因為城市現代化而喪失自己,固執留下的許多傳統,使得這座小鎮與眾不同。

信仰長成的文化根系

北港文史工作者 邱彥翔北港文史工作者 邱彥翔

如同北港人常說「靠媽祖婆吃穿」,台灣再無一座城市的發展如同北港,城市的生命如此緊貼大廟。

邱彥翔說,百年前的北港影響力很驚人。打開朝天宮文物修復中心的庫房大門,等待修復的十大片木板上,寫了密密麻麻的三萬名地方領袖,那是1910年左右留下的捐獻名錄。

明治38年(1905),嘉義地方發生大地震,朝天宮建物受損,北港人為了修復建築,發起台灣史上首次「全島大募捐」。在沒有網路可以宣傳、沒有ATM可以轉帳、甚至縱貫鐵路都還沒蓋好的年代,北港媽的號召力便足以動員全島。

即便當時有皇民化運動,但北港媽的信仰卻不減,甚至被日人尊為「全台媽祖總本山」。自館內收藏的九百多支進香旗,邱彥翔從落款載有的地址見證六成來自客家庄,顯示出清代以來客家人也有信奉媽祖、到北港進香的習俗,媽祖自1694年從福建湄洲移駕至台灣,這個信仰落地生根,甚至跨越地域與族群,成為台灣文化的血脈。

鋪會底下的綿密人情

日治時代,北港因為糖廠帶動地方經濟再加上糖鐵建設,不僅帶動北港進香人潮,也促使遶境活動發展臻於成熟,轎班和陣頭組成更加完整,而成為許多宮廟學習仿效的典範。

任職三十餘年、已過80歲的朝天宮祭祀組組長紀仁智指出,遶是轉圈的意思,境是神管轄的區域,遶境二字本指神明在管轄區域裡面巡安,但因為小鎮發展與地方人口的增減,北港遶境逐年擴大,從他小時候到現在的路線就很明顯不同。此外,受到民眾熱烈喜愛的藝閣,最初亦是由「鋪會」所支持的一項活動,到現在也成為北港以外信眾也能共襄盛舉的全民活動。

紀仁智記憶猶新說起:「我媽媽那個年代的藝閣是用手抬,布景是用紙和竹子糊的,那時代沒有電,晚上都是點油燈,坐在上面常不慎燙傷。到我小時候,改成用牛車底盤去做藝閣,用牛來拉,上面可以坐六到八個小孩,再後來變成用鐵牛仔(thih-gû-á,三輪拼裝車)牽引,後面另外拉發電機,就有電火了(tiān-hué,電燈)。」

朝天宮祭祀組組長紀仁智朝天宮祭祀組組長紀仁智

所謂鋪會(舖戶)如同今日的商業同業公會,「一尾魚」第二代黃建穎,同時是小吃攤商組成的點心鋪其中會員,他解釋,鋪會每年參與遶境,向媽祖奉獻,有點像是還願,感謝一年來的照顧。在1970到80年代工商業發達,點心舖除了流動的零用金,還累積了將近百萬元的現金存款,足以支撐為媽祖出鑾駕(72隊儀仗兵器)的遶境活動。在那個時代,參與陣頭與藝閣的孩童每天可領取八百到九百元零用金,這對於家中貧困的孩子是莫大補貼,在人與神之間緊密的互動關係下,流動的是人與人互助的情誼。

如今,在遶境行進順序表裡還有菜舖、豆干鋪、紙箔舖、敢(上竹下敢)郊(該字有竹筐之意,指雜貨店)、屠宰舖⋯⋯儘管傳統產業式微,但社團卻留了下來,北港至今仍保留的二十多個鋪戶,成為緊繫北港人的「地下組織」,或許是當地人情味可以如此綿密的原因吧!

陣頭是北港人的江湖

藝閣_翻攝自歷史照片藝閣_翻攝自歷史照片
談到迎請媽祖的陣前演出,那亦是源自舊時代的生活傳統。紀仁智說,在沒有娛樂活動的年代,北管、南管、陣頭、舞獅團等社團即是生活的消遣,也兼陶冶性情或強身衛村,到了迎媽祖則成為大型社團「成發」,大家各自施展,創造出許多獨特的陣頭,如:報馬仔、神童團、彌勒團、龍鳳閣。

而他自己曾經在1994年看過現在已經消失的「龍鳳閣」,那是用竹子與紙糊成的神獸,具有龍頭與鳳尾,長長盤曲的龍身分成數節,放在許多張桌板上拼成,必須由許多人合力默契地抬起,才能展現出栩栩如生的游龍姿態。

這對外地來的邱彥翔來說,是十分魔幻的景象。他打趣道:「北港人玩一堆各式各樣陣頭,路過便利商店的阿伯隨便都能打一套拳,走入北港會有一種走入武林江湖的感覺。」

紀仁智拿出當年用心愛的徠卡相機所拍下的照片,因為年輕的攝影愛好使他為北港留下許多影像,未料自己未來會進到朝天宮服務,一做便是三十多年,而他也把自己拍的所有照片都捐給朝天宮文物館——邱彥翔形容這位文資老前輩,「他沒有機車也沒有汽車,全年無休都在朝天宮,即使放假也是從家裡走到廟裡。」北港有許多人都像紀仁智這樣,把自己的生命放在這座大廟裡,那是一種實質上的緊密相依。

多年以後,藝閣改為電子花車形式,許多標準也放寬,成為大人小孩、外地本地人同樂的嘉年華,紀仁智卻認為熱熱鬧鬧的表象未必是北港人所希望。他說:「我們常用『恭迎聖駕』來形容迎請媽祖,這個詞裡有恭也有迎,但在當代『迎』似乎被無限放大,而北港人心中更重視的,卻是『恭』。」保有傳統的規矩與儀式,並非守舊,也是用一種謹守尊敬的心情,去慎重以待這件事。

滲入當代的影響力

在維也納留學音樂的陳哲正,為了承襲父志回來接手團長,也同時接下家廟水月庵。在維也納留學音樂的陳哲正,為了承襲父志回來接手團長,也同時接下家廟水月庵。
這些陣頭都曾引起一陣風潮,有的沒落消失,有的被仿效,出現在其他宮廟的遶境活動上——甚至影響台灣的現代音樂文化。

老一輩人或許知道,北港陣頭曾有西樂隊演出,因為擅吹小喇叭的商人李鐵發起,後在笨港南壇水月庵陳家支持下成立的新協社,是日治時代成立的全台第一個管樂團,亦是今日北港愛樂協會的前身。來到陳家第八代的團長陳哲正的家,設於自宅三樓私人文物館裡保存的先賢牌,寫了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樂團成員擲筊選出的歷代爐主,西洋管樂團竟也與媽祖信仰不可思議地交融。

在維也納留學音樂的陳哲正,為了承襲父志回來接手團長,也同時接下家廟水月庵,當了二十多年廟公,廟公與管樂團長,再無比這個更加衝突的斜槓了——但這對北港人來說,卻是很正常的事。

「北港人十個大約有七、八個入陣頭,有的還不只一個。」神像雕塑師林延樺從高中就入陣頭,現在是北港金聲順開路鼓保存單位「社團法人金聲順古樂協會」的總務。他說,北港陣頭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這裡幾乎都是「子弟團」,意思是由村中良家子弟所組成,只為神明付出而義務演出。金聲順作為媽祖出巡不可少的開路鼓,從清同治5年(1866)創立營運至今還是維持傳統,只不過是從過去的父子相承改為招生制,平日練習為媽祖遶境做準備,而會員家有婚喪喜慶需要也會去演出,無論演奏何種曲調,背後都是奉獻互助的旋律。

神像雕塑師林延樺細述金聲順開路鼓的故事。神像雕塑師林延樺細述金聲順開路鼓的故事。

文化的送往迎來

數百年來,未曾移動的廟與街,架構出北港人代代相承的生活,使得這座小鎮如同一枚鎮石,在風起雲湧的時代裡,穩穩坐定,以不變應萬變。儘管如此,1980年代後,因為國道開通,削弱了省道的流量,使得位居省道節點的北港逐漸沉寂,加上年輕人口外移等因素,許多傳統如今也面臨文化消逝的危機。

為了喚回記憶,雲林縣傳統工藝協會總幹事蔡享潤以媽祖文化為靈感,發起「五湖四海宴」工藝聯展,並整理博愛醫院為光明書屋,辦理傳薪學院。以及,帶偶回家工作室負責人陳威光則以「北港人不請北港人」的俗諺,號召在地居民舉行「兩光巷辦桌」,向外地人發出辦桌請客的邀請,重溫昔日的人情味。接手家業第14年的黃建穎也從記載辦桌事項的單紅(請帖)與父親留下的擲爐主手寫筆記中,試圖整理點心鋪的歷史與脈絡,他不僅回鄉承繼北港小吃文化,也在參與鋪會過程中延續地方信仰。

光明書屋光明書屋

幾乎全年無休以廟職為己任的紀仁智,三十年來擔任文資守護者的角色,而成為北港新住民的邱彥翔,於朝天宮設立文物修復中心後,積極與不同文化單位展開合作。朝天宮在國家圖書館的協助下把大批珍貴紙質數位化公開,並且與客家委員會合作展開客家族群與信仰研究,以及出借文物到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使更多人可以看到北港的故事。

「我們讓文物向外發揮,可以被看見,不要只是關在庫房,這也是學習媽祖的精神,越迎才會越旺。」不知不覺他也相信北港人所說的「媽祖婆自己會挑人」,生活在這裡的人無不覺得自己由天賦使命,在自己的位置上虔心安居、奉獻於業,因為人使這片土地成為被神所庇佑的地方。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31「款待之道」,訂閱更多理想生活的實踐。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李佳芳 攝影/房敬智、王國信 編輯/許羽君 在地協力/吳瑋真
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
VERSE VOL.31 款待之道VERSE VOL.31 款待之道
  • 文字/李佳芳
  • 攝影/房敬智、王國信
  • 編輯/許羽君
  • 在地協力/吳瑋真
李佳芳

李佳芳

雲林人,筆耕藝文、飲食與設計。現為「ESPRES:SO如此表達工作室」負責人,持續用專業編輯人的眼睛,深入台灣城鎮挖掘在地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