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之藝-攝影文化講座」:從多元觀點看見攝影藝術的魅力
Promotion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之藝-攝影文化講座」:從多元觀點看見攝影藝術的魅力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總監David Griffin曾說過:「攝影作品具有一種力量,可以讓我們在媒體資訊泛濫的世界裡支撐下去,因為攝影模擬了我們心靈記錄某些重要時刻的方式。」他的話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的共同感受,然而攝影技藝的內涵不僅止於此。為慶祝臺灣首座國家級攝影機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開幕一週年,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主辦,VERSE策劃執行多場感動人心的影像講座,期待將臺灣影像藝術的豐厚底蘊,傳遞給更多人認識。

「攝影之藝-攝影文化講座」五位講者與現場聽眾合影。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總監David Griffin曾說過:「攝影作品具有一種力量,可以讓我們在媒體資訊泛濫的世界裡支撐下去,因為攝影模擬了我們心靈記錄某些重要時刻的方式。」他的話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的共同感受,然而攝影技藝的內涵不僅止於此。為慶祝臺灣首座國家級攝影機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開幕一週年,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主辦,VERSE策劃執行多場感動人心的影像講座,期待將臺灣影像藝術的豐厚底蘊,傳遞給更多人認識。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與VERSE在 4月30日舉辦3場「攝影之藝-攝影文化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分別以「雜誌美學中的影像」、「瞭解影像本質:如何藉此說好一個故事?」、「攝影書的魅力:從編輯出版到圖書館」為題,就雜誌、動態影像和書籍出版等三種面向,分享自身所看見的攝影藝術,並開啟大眾對影像美學的認識。

李君慈X黃銘彰:雜誌美學中的影像

雜誌是傳遞時代潮流、新知的重要媒介,而其中的影像不只關乎畫面的美醜,更重要的是,除了本身就乘載拍攝者的意念之外,也考量如何與文字相互輝映、達成協調與一致性,將資訊以更精準地方式傳達給讀者,因而產生雜誌影像獨特的美學。

有鑑於此,首場講座便邀請Ladybug創辦人、平面設計師李君慈,以及《VERSE》執行主編黃銘彰,分別從設計師與編輯的角度,分享影像在雜誌中扮演了什麼樣的重要角色,以及他們如何在自己的工作範疇中,讓影像、文字能夠相得益彰,成就一本更好看的刊物。

李君慈首先分享她和線上媒體「WONDER」的合作案,以雀巢(Nespresso)7 款夏日特調冰咖啡為靈感,邀請6位女性設計師分別創作別具風格的夏日食譜海報,並由女性攝影師 Sydney Sie(謝昕妮)拍攝創意照片,展現女性的創作能量。

李君慈說,過去她曾在一場活動中聽到一句讓她非常驚訝的話:「女性視覺設計師的風格不是都很雷同嗎?」她雖然沒有因為這句話而感到憤怒,但卻更堅信:「必須讓女性設計師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一直以來,她都期待自己的作品可以在維持商業宣傳的效益下,傳達這項理念:「我希望透過平面設計將攝影照片轉譯為視覺作品後,它不僅僅只是美的,而是能傳達出一位攝影師和設計師想要表達的議題和故事。」 

平面設計師李君慈(左),與《VERSE》執行主編黃銘彰(右)。

《VERSE》執行主編黃銘彰則以過去在《Big Issue》以及《VERSE》雜誌擔任編輯時,與日本攝影師濱田英明奧山由之及臺灣攝影師劉振祥的合作過程,分享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經驗。

編輯在與攝影團隊執行攝影企畫時,不能只是思考執行目的,更需要去思量如何達成最完美的結果,像是如何在一定的預算、時程規劃下,與攝影師一同建置適合的拍攝場景等,而他也強調:「在現場中1%意料之外的決定性瞬間,其實是奠基在每個人100%的完全準備之上。」

胡皓翔:瞭解影像本質,如何藉此說好一個故事

第二場講座則邀請山楂果影像製作有限公司負責人胡皓翔(白羊導演),分享如何透過影像訴說一個好故事。

胡皓翔回顧在2008年前後他大學畢業時,臺灣影片產業除了因為《海角7號》的成功,帶動另一波國片新浪潮之外,也因為兩個事件的發生,有了巨大變革:一是蘋果第一代iPhone發表;二是Canon發表5D II相機,這兩項跨世代產品騰空出世,讓對影像創作有興趣的人,可以使用更便宜及方便入手的設備拍攝影片。胡皓翔也在此時推出臺灣第一支微電影計畫《布袋甩尾》,除了使用Canon 5D II拍攝,更得到導演李安和李崗「推手計畫」的支持。 

當影像從平面照片走向動態影片,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將是關鍵。胡皓翔認為,其實可以將影片簡單分為「內核」和「外包裝」,而新穎好看的外包裝雖然是吸引觀眾觀看影片的因素,但其實它卻是從影片內核故事延伸出來的。

胡皓翔認為動態影片中「說故事」是關鍵,要把故事說好則要能讓自己心裡有「感」。

以「外包裝」來說,由於影片是動態的,所以除了和平面照片一樣需要注意構圖、色彩和光影,又多了剪接節奏、運鏡、演員演出、特效、聲音等更多需要關注的部分;「內核」則主要是關於影片敘事方式,可大略分為真人真事改編及虛構自創故事兩種。

胡皓翔指出,真人真事和虛構自創故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敘事手法,在畫面表現上也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讓觀看者可以對影片希望傳達的真實情感產生共鳴,又或是被誇張有趣的表現藝術吸引;但是回歸到說故事本身,最重要的其實是自己心裡要有所「感」,當心裡有所感,並透過自己認為最舒服的方式把故事說出來,就有可能成就出一個好故事。

姚瑞中X陳嘉壬:攝影書的魅力,從編輯出版到圖書館

攝影書除了集結攝影師的創作結晶,往往也可以為時代留下一些具體且深刻的紀錄,甚至為社會帶來許多不同層面的影響,因此最後一場講座則邀請知名藝術家姚瑞中,以及現任Lightbox攝影圖書室代理總監陳嘉壬擔任主講人,帶領觀眾了解出版攝影書籍與攝影圖書館設置的重要性。

出版過四十幾本書籍的姚瑞中表示:「出版對於現代年輕人重不重要我不知道,但對於我這種老派大叔而言,是真的蠻重要的。」姚瑞中是臺灣知名當代藝術家,曾帶領團隊進行「蚊子館」調查的攝影集《海市蜃樓》,影響力不只在藝術界,甚至影響公共政策。這幾年,他也自費出版《攝影訪談輯》,深度訪談臺灣攝影家。

早期報禁、審查制度對言論自由的箝制,讓出版其實就像是一種對於威權的反抗。姚瑞中指出,藝術界其實不只有創作的藝術家,還包括研究出版和檔案研究、典藏等各種面向,才能構成完整的藝術生態系;然而目前臺灣的藝術生態系,無論在業界或文化政策上,對於研究出版等部分的發展與鼓勵皆較為缺乏,因此後進研究者若想要了解某一段藝術發展史,在找資料時往往會遇到不少困難。

姚瑞中談論攝影書出版的重要性。

陳嘉壬認為,要發展攝影藝術,收藏系統的支持不可或缺。

此外,要在臺灣依靠出版社出版攝影類書籍其實非常困難,一方面是藝術家對於印刷品質要求高,對廠商而言不好處理;另一方面則是市場太小、願意購買攝影文字書或是攝影集的讀者相對較少,因此藝術家常常需要自費,才能出版自己的攝影集。

陳嘉壬則分享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成立宗旨,以及營運過程中受到的各項挑戰。他表示,Lightbox的創始者曹良賓發現,想要在臺灣有系統性地學習攝影,或是取得相關書籍都非常不容易,因此期望藉由設置面向公眾、自由開放的「圖書室」,讓同好可以更方便地互相交流。

Lightbox成立6年以來,累積藏書從最初的400本擴增到近6千本,臺灣攝影集占了其中的35%,Lightbox還保存一些創作者少量印刷、手工製作的獨立出版攝影集,期待讓更多優秀的影像創作者能夠被看見。

姚瑞中也表示:「攝影其實是一門專業高深的藝術,要發展攝影,除了需要成立攝影高等教育科系之外,也需要收藏系統的支持,才能有更多好的攝影作品出現。」他也鼓勵想從攝影愛好者變成創作者的朋友,可以先從小目標開始,比如以獨立出版「小誌」的形式發表作品,再循序漸進地追求更大的出版機會。

講座現場的聽眾提問踴躍。

攝影技藝可以是藝術創作的展現,也能是記錄生活、時代變化的方式,透過創作者的鏡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成為了珍貴永恆的影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自籌備以來長期投入於攝影文化資產的保存,同時也是攝影創作者最忠實的支持者,使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的多元面貌,被更多人看見。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鄒明珆
  • 攝影/Ogawa Lyu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