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台灣山毛櫸步道:諾亞方舟在雲霧間

台灣山毛櫸步道:諾亞方舟在雲霧間

林務局轄下步道中,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台灣山毛櫸步道」是少數以單一物種為名的自然步道—路線不僅可通往《文資法》指定珍貴稀有植物的冰河活化石「台灣山毛櫸」棲地,也是南澳泰雅族的傳統社路及太平山林業開發的歷史場域。短短不到四公里路線,許多不為人知的精采故事,都深深埋藏在這條常年雲纏霧繞的曲折山徑中。

台灣山毛櫸步道單程3.8公里,往返所需時間約三小時。(攝影/林科呈)

林務局轄下步道中,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台灣山毛櫸步道」是少數以單一物種為名的自然步道——路線不僅可通往《文資法》指定珍貴稀有植物的冰河活化石「台灣山毛櫸」棲地,也是南澳泰雅族的傳統社路及太平山林業開發的歷史場域。短短不到四公里路線,許多不為人知的精采故事,都深深埋藏在這條常年雲纏霧繞的曲折山徑中。

行駛台7線,自宜蘭進入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一路駛向翠峰湖景觀道路的終點在16.8K處即可見到「台灣山毛櫸步道」的登山口。

台灣山毛櫸步道一直是太平山步道群中人氣頗高的一條,步道單程3.8公里,海拔高度約在1600至1800公尺。步道前半段的2.5 公里改建自大元山林場山地運材軌道,路徑平緩好走,沿途可愜意觀賞檜木林、台灣杉、板岩地質或苔蘚地被等自然景觀,亦偶見工寮、轉轍器或檜木樹頭等林業遺跡,林間是颯爽山風,耳畔是蟬鳴鳥音,途中甚至可以眺望龜山島;自步道2.5K處陡下約100公尺,在3K處接上「稜線路」,即見一大片台灣山毛櫸林巍巍立於陡峭的稜線北坡上。

台灣山毛櫸的林相四季分明,是這座島嶼罕見的溫帶闊葉落葉林,又別名「夏綠林」(註1)。每至秋季的變葉時節,人們爭相湧入步道,只為一睹金黃橙紅的山毛櫸為雲霧中的山稜點染上絢麗色彩。

令人好奇的是,常見於溫帶的山毛櫸林,為什麼會出現在亞熱帶的北台灣山區?

冰河孑遺活化石

台灣山毛櫸又稱早田氏山毛櫸或台灣水青岡,冰河期經陸橋自東亞大陸來到台灣。(攝影/林科呈)

台灣山毛櫸又稱早田氏山毛櫸或台灣水青岡,是殼斗科水青岡屬的溫帶闊葉落葉喬木。與七家灣溪的櫻花鉤吻鮭一樣,是更新世(註2)的冰河期經陸橋自東亞大陸來到台灣、冰河期結束後孑遺的活化石。

早在日治時期就有台灣山毛櫸的研究:1906年,總督府技師小西成章在北插天山採集到史上第一份台灣山毛櫸標本,交由東京帝大植物學教授早田文藏鑑定;1911年,早田文藏在著作《台灣植物資料》正式發表台灣山毛櫸的學名: Fagus hayatae Palibin—hayatae(早田的日本語發音)。

早期台灣山毛櫸棲地以北插天山最為知名。今日台灣山毛櫸步道所在的宜蘭南澳山區,雖也有探險登山家伊藤太右衛門及植物學者金平亮三關於台灣山毛櫸的紀錄,卻無進一步研究。一直到1998年,這片隱於荒山的台灣山毛櫸林才在羅東林區管理處同仁與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陳子英教授的探勘下得見天日。

這個探勘過程堪稱曲折,陳子英依金平亮三在《台灣樹木誌》所述:「羅東郡南澳蕃地三星山東方ヤップラサイ(yax plasai)也有台灣山毛櫸。」,先往三星山遍尋不著,後來才在日治時期的理蕃誌和陸軍地圖上注意到片假名拼寫的泰雅族地名「ヤップラサイ」,再對照航空照片、台灣山毛櫸的植物特性及林務局前輩的情報,終於在銅山地區發現金平亮三當年記錄的台灣山毛櫸林。這片台灣山毛櫸棲地占地約1154 公頃,自望洋山往東一直延伸至銅山、下銅山及鹿皮山一帶,規模為現存棲地最大。

在冰河時期,台灣山毛櫸一度廣泛生長在中台灣以北低地,冰河期結束後才退卻至東北部的幾個中高海拔山頭,這些地區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寒冷甚至偶有降雪,又因地處稜線而多雨霧,符合台灣山毛櫸生長所需,孑遺在亞熱帶地區的台灣山毛櫸才得以存活至今。台灣山毛櫸的重要性在於植物地理學的研究價值,此外也承載了一個植物生態系。陳子英形容,台灣山毛櫸是一艘生態的諾亞方舟。

認識台灣山毛櫸之路

宜蘭銅山的台灣山毛櫸林,由林務局規劃為特色步道,以老少咸宜的大眾路線為定位。(攝影/林科呈)

2002年林務局著手建置全國步道系統,將宜蘭銅山的台灣山毛櫸林規劃為特色步道。以老少咸宜的大眾路線為定線考量,捨棄能更快抵達的稜線捷徑,選擇另開下切的新路徑串連起大元山林場山地運材軌道路跡與台灣山毛櫸所在的山稜,並設多面自導式解說牌,介紹沿途的自然生態及人文史跡。羅東林管處技士陳建忠表示,藉著拉近大眾跟山毛櫸之間的距離, 亦可增加民眾對於該物種的保育意識。

羅東林區管理處為稜線路鋪設了架高木棧道以保護根系及表土,讓台灣山毛櫸受到的衝擊降到最低。步道沿台灣山毛櫸的棲地邊緣而設,登山客一般止步於3.8K處的觀景台,僅有少數登山老手會往下縱走銅山,也不致於對棲地有過多擾動。

陳子英說:「來到台灣山毛櫸步道,不採集植物,盡量走在木棧道上,就是對冰河孑遺活化石的最大愛護。」

套疊不同時空的記憶甬道

yax plasai 一名意指「從稜線下去」,是1919年官道開設前,日本警察赴南澳蕃地駐在所任職的必經之地。(攝影/林科呈)

大多數人走台灣山毛櫸步道,只為一睹紅葉絕景,或登山遊憩,卻不知其間也蘊藏了許多分屬不同時空的歷史紋理。

台灣山毛櫸所在的山稜線,即日治時期文獻地圖標註的「ヤップラサイ」(yax plasai亞普拉塞),是泰雅族南澳群 Thawan(塔望)、Hagaparis(哈卡巴里斯)、Klgyah(格勒亞賀)、Ryohen(流興)四社前往蘭陽平原的必經之地。分居在布蕭丸溪谷兩側的四社泰雅族人,往北沿溪谷上溯至制高點yax plasai 稜線,再從稜線下切至南澳北溪發源地進入蘭陽平原,前往三星庄交換生活物資。

泰雅族語yax意為「下去」、plasai意為「那個地方」,yax plasai 一名即是「從稜線下去」之意。稜線下切後即四社共用的山徑與獵場。關於yax plasai的記述,可見於《臺北州理蕃誌》的「調查復命書」,詳細記有1903年日本官僚獲邀進入南澳蕃地參訪四社的見聞;日本人甚至記有yax plasai 曾為清領時期古戰場的口述歷史。此外,yax plasai 也是1919年官道開設前,日本警察赴南澳蕃地駐在所任職的必經之地。

找回yax plasai的人是宜蘭縣史館館長廖英杰,同時他也是知名的古道探勘家,長期做南澳山區泰雅部落遷徙以及大南澳古道系統的歷史研究。

2009年,廖英杰與遷居武塔村已逾半世紀的Hagaparis社耆老Hayung Yuraw,展開一場找回舊社的實地踏查。他們走的就是yax plasai山徑,六天的踏查行程,廖英杰確認了此路的路線,日後亦梳理隸屬南澳泰雅族人的幾條社路、警備道。yax plasai的位置也對應了1916年探險登山家伊藤太右衛門發現台灣山毛櫸的手稿紀錄。

「這趟踏查,一路都非常驚喜! Hayung 帶路的GPS軌跡和日治時期地圖所記載的幾乎一致, 他所講述的地名、地形和景觀也都和《臺北州理蕃誌》的紀錄對得上!」事隔多年,廖英杰再講起自己跟Hayung一起走古道的經歷,依然非常興奮:「他竟然還找得到當年路途之中,刻有自己名字的樹!他就是活歷史,帶我走進歷史發生的場域。」

台灣山毛櫸步道末段的故事自清領時期橫跨戰後,在銅山地區的台灣山毛櫸被發現後,又賦予了yax plasai全新的故事;步道前段則在1947至1974年隸屬「大元山分場/工作站」,建有運材軌道和索道,伐木量一度超越阿里山,成為台灣之首。廖英杰認為,台灣山毛櫸步道不僅有自然史、生態保育的重要意義,還有族群活動、歷史及產業發展的深厚文化意涵,這不只是一條登山步道,也是更深入認識島嶼歷史的重要路徑。

站在yax plasai的台灣山毛櫸林下,試著以想像為眼前的山林大地套疊上不同時空的歷史場景,沉埋在霧林山徑之間的故事將不斷被人們憶起。

註1:夏綠林是指溫帶落葉闊葉林,冬季落葉、秋季變葉,僅在夏季有綠樹冠。
註2:更新世為距今約250萬至1萬年前,是地球氣候變化最劇烈的時代,接連發生四至五次寒冷的冰河期溫暖的間冰期,影響全球生物分布範圍。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4封面故事「在步道上,丈量台灣的尺度」,更多關於步道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科呈 編輯/羅健宏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科呈 編輯/羅健宏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蔚靜 攝影/林科呈 編輯/羅健宏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林蔚靜
  • 攝影/林科呈
  • 編輯/羅健宏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