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臺東聲音藝術節」如何讓我們聽見地球?專訪策展人張溥騰
Promotion

「臺東聲音藝術節」如何讓我們聽見地球?專訪策展人張溥騰

一場聚焦在「聲音藝術」的藝術節應該是什麼樣子?對「臺東聲音藝術節」策展人張溥騰來說,看不見的東西有時候更重要,至少,要讓大家聽見地球的呼吸脈動。

聲音藝術家廖于萱為第四屆「臺東聲音藝術節」進行駐村現地考察的聲音採集。

一場聚焦在「聲音藝術」的藝術節應該是什麼樣子?對「臺東聲音藝術節」策展人張溥騰來說,看不見的東西有時候更重要,至少,要讓大家聽見地球的呼吸脈動。

去(2022)年,花蓮玉里發生芮氏規模6.8級的918大地震,臺九線路橋與周邊鐵道都造成嚴重毀損,阻擋台東往北的沿外道路,嚴重影響花東居民日常。

地震發生當下,第三屆「臺東聲音藝術節」正在進行中,這場活動以臺東美術館(以下簡稱東美館)為核心,由動畫暨數位影像創作者張溥騰擔任策展人,他從第一屆起便操刀這場全臺少有、特別聚焦在聲音藝術形式的藝術節。

張溥騰具有豐富的數位動畫創作經歷,這些作品經常需要大量的背景音樂與音效,因此必須和聲音創作者合作。四年前,當東美館希望透過主題藝術活動拓展觀展群眾時,過去擅長動態視覺的張溥騰卻提出以「聲音」為主體的概念。

因為他認為臺東是一個可以靜下心來,好好聆聽聲音的海濱之城。

「臺東聲音藝術節」由動畫暨數位影像創作者張溥騰擔任策展人。

被譽為「聲景生態學之父」的音樂家暨教育家 R.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在60年代末首創「聲音地景」(Soundscape)概念:所謂風景,經常是用眼觀之,薛佛教授則認為聲音也是一種風景,而且比肉眼所及的風景更珍貴、更需要被整理保存——因為聲音只發生在一瞬之間,稍縱即逝。

作為策展人,張溥騰由衷希望在美術館發生的事,不見得是要教育大家什麼複雜的知識,而是用心「感受」就好。他遵循薛佛教授的理念——用耳朵傾聽世界的景。與多數視覺導向的主流藝術節不同,這裡更重視聲音的感受與探索,過去臺東聲音藝術節探討過聲音的跨界、聲音的記憶與消失等議題。

藝術家王宥婷為第四屆「臺東聲音藝術節」的駐村創作進行田野考察。

因為過去地質學背景使然,張溥騰對於地震與人類之間的關聯特別敏感,918玉里大地震那天,他突然有感,認為或許我們應該來探討來自地球的聲音:這就是第四屆臺東聲音藝術節主題「隱沒的孕震帶」的由來。

感受看不見的事

從地質學跨域到動畫與數位影像,張溥騰的學經歷本身就充滿跨界思維,對這位策展人來說,聲音藝術當然不是新鮮事,這種創作形式早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出現,只是回到美術館,主流的藝術形式還是以視覺體驗為主,加上近年大型地景藝術裝置或節慶型的活動如雨後春筍遍布全臺,因此從一開始,張溥騰就希望東美館的藝術節能夠走出自己的路。

「聲音藝術本質上就是滿跨學科的:劇場表演需要它、裝置藝術也經常使用它,它對多數人來說比較是輔助角色的作用。」張溥騰說,「但我們把它變成主角。」

第四屆臺東聲音藝術節在臺東美術館戶外草地進行一連串跨域聲音演出。

透過橫跨人聲、樂器,甚至是說書與落語的現場演出,臺東聲音藝術節希望打開觀眾過去對「聲音藝術」的想像。

最初,藝術節以聲音跨域開啟大眾觀點,邀請諸多音樂家與聲音藝術家合作,橫跨人聲、樂器,甚至推出說書與落語等表演形式,目的在於打破大家過去對聲音藝術的想像,它不僅是大眾所熟悉的音樂賞析而已,就像音樂是由各種樂器的美妙組合排列,聲音藝術重新解構重組我們身邊所有聲音——其實我們隨時隨地都在聽,只是沒那麼注意到這件事而已。

就好比地球板塊,我們就生活在地表之上,但除了地震,我們無從感受到板塊正持續移動中。

歐亞大陸板塊被菲律賓海板塊推擠而隆起形成臺灣島,由於板塊持續地進行推擠產生許多斷層,因為這些斷層的錯動而產生地震,許多看不見的斷層隱沒在地底,地質學家把這些看不見的斷層稱為「孕震帶」(seismogenic)——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翻譯,一個孕育地殼板塊運動的地方。

試著把地球想像成一名懷孕的母親,地震彷彿就是胎兒在媽媽肚子裡踢動的樣子,如果我們耳朵緊貼著地表,用心傾聽,應該可以聽見大地的心跳。

臺東縱谷本身就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推擠後所產生的地景——如果詩意地想像,震動頻繁的臺東正是地球與大自然活著的證明。

傾聽地球

在展出的作品方面,本屆臺東聲音藝術節有兩個展場,分別是東美館大文創教室和鐵花新聚落275倉庫,策劃展出的作品分成兩個方向:一是由策展人選擇已展出過、但是與主題契合的作品。例如,荷蘭藝術家 Stef Veldhuis 今年年初在台南「節點藝術空間」發表的〈Soil Dogs土狗〉

Soil 是荷蘭語「土壤」的意思,藝術家通過陶瓷、地質聲學與電磁工學,設計出一個測震儀監測大地的震動,會以狗吠聲來表示測得地震波動。藝術家也在此使用雙關語,這隻土狗既是「陶土做的狗」,也是「臺灣土狗」,會使用狗為意象,是為了表達動物天生對於自然異動有著高度敏銳的察覺性。

另一種則是直接邀請藝術家進行現地創作。例如憑藉〈山人山,山合山〉入選「南島美術獎」的藝術家王宥婷,該作品透過合成影像、聲音、3D掃描與模型等方式,去詮釋卑南遺址與都蘭山鄉野傳說的背後意涵。張溥騰對該作品印象深刻,他邀請王宥婷再訪都蘭,用相同理念進行全新創作。

藝術家 Stef Veldhuis 作品〈Soil Dogs 土狗〉。(攝影/彭奕軒)

受大自然影響,花東縱谷天生具有許多壯闊且環境惡劣的地形,自古以來,這些地質災害等自然現象會成為人類原始部族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而這種自然與人類文明的互動與超譯,也是策展人想透過「隱沒的孕震帶」想探討的內容。

張溥騰說:「地表下發生的事或許我們看不到,但如果用心聆聽一定能感覺得到,藉由『隱沒的孕震帶』這個命題可以回歸到『聲音是一種能量』這件事。」聲音透過振動,產生震波來進行傳遞與接收,所以當我們用耳朵來體驗自然環境、感受神話傳說時,也是透過能量來進行連結與感受。

讓耳朵帶我們去更美的地方

張溥騰在臺東生活17年了,這裡最吸引他的部分,就是離海實在是太近,「從市區走十幾分鐘就可以走到太平洋,同樣是東海岸,臺東的消波塊就不像花蓮海岸那麼多,人與海之間彷彿又更接近些。」

這個夏天,張溥騰去了趟日本第一個被指定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屋久島」,這裡是宮崎駿《魔法公主》的動畫背景參考來源,也是動畫師的他宛如進行一場朝聖,屋久島絕美的純淨自然景觀,被吉卜力工作室畫師們如實呈現在作品中。

第四屆「臺東聲音藝術節」以「耳朵帶路」為命題推出一系列聲音工作坊,「夜觀青蛙抵家」帶領大家夜遊探索自然,觀察並傾聽蛙類生態。 

行程第一天,張溥騰就把手機、手錶、相機等科技產品繳交保管,在島上度過了沒有3C產品的一週,他說,有一種重新用身體去感受世界的感覺,那個瞬間,他想起了自己當年被臺東吸引的理由。

他認為人類與生俱來對自由抱持嚮往,臺東讓他懂得緩慢、學會慢慢生活,這是個偶爾可以放下手邊工作、隨時隨地可以給自己一個漫無目的自由散策的國度,「當你過得越慢,你就越有機會用身體去體會環境的一切,我希望聲音藝術節也能達到這樣的倡議,人專注在聲音的時候,身體會變得更專注。」

藝術節策展團隊與「再拒劇團」合作,在鯉魚山步道帶領工作坊學員進行「聲音劇場+語音文本導覽」的嶄新體驗。

在藝術節開幕前夕,策展團隊剛完成一系列工作坊「耳朵帶路」活動,讓過於依賴視覺認識世界的我們,練習回到用身體感受外界。除了探尋蛙鳴鳥語的蹤跡來源,團隊也在鯉魚山步道與「再拒劇團」合作聲音劇場,透過引導讓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們設計成語音文本導覽,最後大家一邊漫步於大自然間、一邊在耳機裡聆聽著當地的生命故事。

臺東人口雖少,但是因為有著自然美景與多元文化的先天優勢,整個地域隱藏著太多聲音,本屆藝術節特別著重在聲音採集的項目,邀請《聲存指南》作者楊欽榮與聲音藝術家廖于萱分別為臺東的城市與山林進行聲音採集,希望接下來能夠慢慢建構屬於臺東的、多元的聲音資料庫。

藝術家楊欽榮〈聲隧之向〉。

東美館只是一個據點、聲音藝術節也只是一個契機,當我們把身體的感受體驗給打開後,就會發現,整個臺東就是一座大美術館。

第四屆臺東聲音藝術節「隱沒的孕震帶」

・聲音藝術展覽(展期至11月5號)
臺東美術館大文創教室|09:00-12:00、13:30-17:00(週一休館)
鐵花新聚落275倉庫|13:30-20:00(週一休館)

・幽法閉幕演出(11月5號)
臺東美術館大文創教室|20:00

・關於我們
官網FacebookInstagram ⬅︎ ⬅︎ ⬅︎ 連結請點我。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璈 圖片/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璈 圖片/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璈 圖片/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提供 編輯/郭璈
文字/郭璈 圖片/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高麗音
文字/郭璈 圖片/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提供 編輯 & 核稿/郭璈
文字/郭璈 圖片/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提供 編輯 & 核稿/郭璈
文字/郭璈 圖片/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提供
文字/郭璈 圖片/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提供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郭璈
  • 圖片/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提供
郭璈

郭璈

在《VERSE》上班、寫作和當編輯;在搖滾樂團裡彈吉他、寫歌和唱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