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Issue 12今天,我想來點蔬食 »
Aug.17
專文 Articles
專欄 Columns
影像 Pictures & Video
雜誌 Magazine
商鋪 Shop
資訊 Info
搜尋
0
王君琦:眼耳浪
在一個什麼都過剩的年代,各種影像與聲音,如碎浪般一波波地拍打著我們的靈魂。有時不妨弓身潛游,讓眼耳感官接收湧動的能量,一起搖擺共舞。
所有文章All articles
文化. 電影
透過Google搜尋位於聖保羅的「Cinemateca Brasileira」(巴西電影資料館),會看到1940年代磚紅色老建築的相片下方,有著「暫停營業」四個字。在電影保存成為意識之始的三、四十年代就跟上步伐、同時為南美地區典藏量最大的巴西電影資料館,就在去年巴西飽受COVID-19攻擊之際,也面臨危急存亡之秋。
春節期間大大小小都能縱情娛樂,自是少不了可以眾樂樂的電影。翻看50、60年代的報紙電影廣告,會發現「捧腹大笑」的上下左右,往往會有「如訴如泣」,以大哭大笑來釋放過去一年累積的壓力,想來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儀式。
重看安妮華達的《幸福》,是因為在《未完成,黃華成》展覽中讀到黃華成於1967年寫下對此片的負評。時至今日,華達的成就與黃華成展覽再激起火花。
雖然沒在香港生活過,但透過媒體資本主義的傳播,讓我對香港格外有感,甚至錯覺自己也進入「想像的共同體」,因此也深刻地同理當今港人的處境。
不管設計如何,和規訓畫上等號的制服,總是令人反感。改制服於是成為一種微叛逆的儀式,70 年代的褲管要在風中搖曳,80 年代則要縮口才不嫌老土。
受到新冠病毒影響,全世界的電影院都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線上串流技術瞬間成了保命仙丹,從片商到電影院到影展無一不投入「虛擬」放映的懷抱。
閱讀設定
夜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