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走入基隆港都百年繁華夢:東岸摩登繁盛,西岸古典高雅

走入基隆港都百年繁華夢:東岸摩登繁盛,西岸古典高雅

依海而生的港都基隆,曾是世界第七大貨櫃港,如今推動「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盼透過文化與歷史的探尋,延續其百年繁華夢。

基隆的東岸與西岸,有不同的發展與風情。(攝影/林科呈)

基隆,台灣最北端的城市,丘陵環抱,平地狹小,然而得天獨厚的谷灣地形,岩岸曲折且少淤積,且位處東北亞航線必經航道,形成良好的港口條件。這座依海而生的城市,一切發展便是從港口開始。

基隆港的發展最早可溯及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台灣時,曾於港口山地進行調查並築城;1899年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的聯絡門戶,開始現代化築港工程,工程長達將近50年,所建港口具備軍用、商用、漁用等功能。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基隆港位居重要海軍基地,且為台灣主要物資吞吐港,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埠設施及船隻皆毀損嚴重。戰後國民政府打撈沉船及復建碼頭、並積極擴建外港。1980年代因應貨櫃運輸的來臨,增建貨櫃碼頭,營運量達到高峰,1984年,基隆港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可以說,基隆港將這座城市帶上了歷史的舞台,基隆市區的街廓亦是沿著港區發展,早期基隆市民的生計也與港口息息相關。然而時至今日,基隆港總運量已大幅衰退,港區為了提升競爭力,近年努力轉型為國際郵輪母港,整合東岸與西岸的貨運、貨櫃、倉儲的優勢,不僅有客運與觀光遊憩功能,亦維持貨運運輸的基地。

通常遊客都群聚於基隆港東岸,從前衛新穎的東岸廣場E-Square、人聲鼎沸的廟口夜市,再沿著文化悠久的和平島、八斗子,一路往東北角走訪,人們對基隆市的鍾情,似乎更多的是對於東岸記憶的情懷,形成一種摩登繁榮、熱鬧生動的生活場景。

提到基隆港西岸,許多讀者可能不熟悉。日治時代西岸大興土木,除了建港外,包括基隆驛(車站)、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出張所(今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及基隆港合同廳舍(今海港大樓)等,因此西岸曾是台灣海運的重要門戶,也是台灣縱貫鐵路的起點,是彰顯台灣現代化程度的典範,碼頭工人在此築水岸而居、安身立命,形成特殊的聚落文化。

在基隆發展史中,東岸摩登,成為大眾流行文化的符號;西岸高雅,一處處靚麗靜好的風景線,逐漸成為居民的心理地標。近幾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基隆市政府積極推動「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期盼透過文化治理,帶動整座港都的城市力,東岸沙灣地區與西岸生活領場都在核心基地範圍內,期待這些歷史場域,藉由人們的走讀與公共參與,延續港都百年繁華之夢。



仙洞巖

仙洞巖為一深約80餘公尺的海蝕洞,相傳有仙人在此修道登天,因此有了這浪漫的名字。日治時期是日本神道教的仙洞弁天宮,當時置身洞內可聽聞海潮拍岸聲,因此曾列入基隆八景之一,留下「仙洞聽濤」的美譽。洞內分為主洞、左洞與右洞,通道彎曲迂迴,時有岔洞、歧路,宛若將時空分割再相連的地底迷宮。

在此仙洞中,清領時代的年輕漁夫、1884年登陸作戰的法國軍人、日治時期的築港工人,也許都曾在一場午後雷陣雨中,鑽進山洞裡小憩一會,相同的情境重複在百年軌跡上。站在洞口時,甚至會幻想走出另一端時,會與百年前的築港工人相遇。來到這裡的人們擁有不同的原鄉,日夜都眺望著遠方的基隆嶼,歷經波濤與時間的淘洗,一起見證港運歲月每一個轉捩點。



❷ 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本紀念碑是為日治時代基隆築港工程不幸殉難的職工而建,築港工程長達46年,需進行爆破、填掩等艱鉅任務,過程也造成許多傷亡。1930年紀念碑落成典禮當天,台灣總督石塚英藏親赴現場主持儀式,並為紀念碑揮毫,足見日本政府的重視程度。

現今空間格局包括參道、紀念廣場與紀念碑三部分。參拜者沿著參道階梯而上,心靈經過沉澱、緩緩抵達紀念廣場。紀念廣場為整體空間中最寬敞的地方,也是眺望基隆港的良好景點。

而紀念碑位於整體空間的最上層,從遠處觀看碑身,彷彿九公尺高的長鬚老者,正以肅穆慈悲的情懷凝視著基隆港。曾經,硝煙中,基隆港引領了台灣現代工業崛起,也成為海洋城市發展的時代縮影,時光照耀紀念碑一磚一石,如今又翻開了新的篇章。



崁仔頂漁市

有台版「築地市場」之稱的崁仔頂漁市,不僅僅是北台灣漁獲種類最多的交易場所,價格還相當便宜,讓不少外地遊客慕名而來。每到凌晨時分,這裡開始湧入魚販與饕客們,市場裡熱鬧滾滾,百年來,每天上演黃金六小時—從凌晨1點開始至早上7點,造成「不夜城」的特殊景觀,是基隆最具指標性的市集。

崁仔頂歷史可溯至清領時代,由於海口地緣關係,人們在此泊船登陸與聚集;日治時代漁行相繼成立,直至1970年代大業隧道開通,交通的方便性使中盤、小販等更容易來這裡批貨,造就漁市場迅速發展。

在這裡,可以感受海洋城市百年歷史變遷,也可以直觀漁貨交易的忙碌畫面,集水產交易、商貿旅遊、文化體驗於一身,是深夜限定的漁(雨)都文化。



❹ 委託行街區

基隆東岸的繁華夢,可以從委託行街區說起。因港口地利之便,戒嚴時期的60年代,船員帶貨進港,進口服飾、皮鞋百貨、珠寶骨董等,吸引著採買外國精品的各地人士,全盛時期此區曾有200家「委託行」。解嚴後,台灣人出國越來越頻繁,網路代購風潮興起,昔日人聲鼎沸的委託行商圈,也慢慢走向沒落。 

近年來,越來越多基隆在地青年,努力復興昔日的榮景,他們在委託行商圈主巷道舉辦週末市集、招募特色攤位、號召在地歌手駐唱,讓街區人氣逐漸回溫。同時,老時光的委託行主理人,依然畫著精緻妝容、打扮時髦,等待忠實客戶上門;主巷道如同一條時光迴廊,新舊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歷史建築乘載著當年人們對海外生活的憧憬,也成為今日對往昔記憶的映照。



要塞司令官邸

基隆港是台灣面對世界的港口,國際人士聚集於此,經濟活動熱絡。日本商人流水伊助在基隆從事交通事業,1932年每日已有14輛公共汽車「流水巴士」行駛基隆,並以此累積財富,在基隆興建自宅。這幢房子為日式木結構結合「土藏造」特點 (厚重的土牆、小而少的開窗)的建築,幽雅而別緻。

最大的特色是擁有完整的雨淋板牆面,並保留日式屋舍中最具傳統風貌的壁龕、押入(日式壁櫃)、天袋(壁上小抽屜)等設備,押入上方的活動夾板,尚可通往屋頂的構架空間,保留了原始屋頂維修的通道動線。

國民政府接收後,轉為軍事「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後來再成為「李宅」,近90年角色不斷轉換,2020年經修復後,褪去原有的軍事功能,內蘊成基隆人日常散策美學的一部分,體現出歷史脈絡共構的新價值。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5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陳冠帆 攝影/林科呈 編輯/吳哲夫
文字/陳冠帆 攝影/林科呈 編輯/吳哲夫

回到專題:重旅行:走上台灣文化路徑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陳冠帆
  • 攝影/林科呈
  • 編輯/吳哲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