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嘉義市:阿里山腳下,那個發光的緩慢之城

My Town

嘉義市:阿里山腳下,那個發光的緩慢之城

當人們談及嘉義,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時常是令人垂涎的火雞肉飯。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嘉義人,深知這座城市絕對不只如此。

當人們談及嘉義,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有時甚至是唯一印象——時常是令人垂涎的火雞肉飯。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嘉義人,深知這座城市絕對不只如此。離鄉背井約莫十年後,回望從小生活的嘉義市,發覺這個尺度不大、適合漫步的小城,在新舊元素交疊之下,日漸發展出精緻而獨特的生活風景,有開闊的綠地、許多充滿設計感的巷弄小店,還有高密度的獨立書店分布。它尚未如毗鄰的台南為多數旅人所知,只是靜靜地散發著光,緩緩地伴隨時代長成適合生活的模樣。

年少時代,總以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全世界。

大學上台北求學後,才發現世界和我想得全然不同。僅有六十餘平方公里的嘉義市,面積不及台北市的四分之一,光是士林區就比嘉義市要大,是台灣本島面積最小的縣市。

然而,儘管幅員不大,嘉義市有著較全台各大都市都還深遠的歷史,是台灣史上第一個建城的城市。小城裡暗藏的故事,多得超乎想像。

阿里山腳下的歷史文化之都

四周受嘉義縣環繞的嘉義市,距山與海都有一段剛剛好的距離;由於土地肥沃且開發甚早,遠在清領時期便已是人來人往的交易樞紐,日治時期更因林木業帶動而盛極一時,是當時台灣的四大都市之一。

嘉義市不僅林業興盛,日治時期嘉義市的藝文活動亦相當蓬勃,是全台民間畫會最密集的地區,而有「畫都」美譽;其中,出身嘉義的畫家陳澄波多次入選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名滿天下。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嘉義市區是全台死傷最慘烈的警民衝突區之一,陳澄波在嘉義火車站前慘遭槍決身亡。不僅這場歷史悲劇為這座城市蒙上一層陰影,加上因日人離去而轉瞬終止的林業進程,以及台灣的經濟重心逐漸北移,且從農業轉向工業,曾是雲嘉南地區教育、商業金融、司法與醫療中心的嘉義市,不再若以往活力滿載。

所幸,早在 1906 年便展開的現代都市計畫及得天獨厚的自然地形和氣候條件,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奠立了雄厚基礎。儘管戰後的快速工業化及都市化浪潮下,嘉義市並未隨之迅速發展,卻也正因為如此,保留著過往榮景下的眾多歷史遺跡及舊日情調,但經濟活動也沒有自此一蹶不振,依然維持著一定程度的活絡。

嘉義東市場的年代可追溯至清領時期,當時是山上農民將蔬果運下山後第一個市集,又有「草市」之稱;至今仍是一早家戶採買之地,內藏眾多美味攤位是饕客最愛。

帶有滿滿生活感的城市街廓

作為市區節點的「中央噴水池」圓環,不僅是城市的交通樞紐,更是如我這般的在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集體記憶場景。無論是漫步於連結圓環及火車站、我們稱作「大通」的中山路軸線周邊,抑或是自圓環輻散出的街頭巷尾之中,都可以發現不同年代的建築。

各自散落,新式樓房與傳統老屋在街區之間相映成趣,交融出屬於這座城市繽紛的常民生活樣貌。

這個阿里山腳下的聚落中心,還有著幾處過往山區與平地居民彼此交流物資的傳統市場,至今仍大抵維持舊日的樣貌,每逢晨間便人聲鼎沸,穿梭其中定能體受到嘉義熱切的人情流動。同時,也保有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蘊含長年林業文化肌理的特殊街廓,諸如舊日的驛站、宿舍、辦公廳、貯木場、動力室等建築四處林立,散發著濃厚的「木都」氣息。

大規模的綠地公園也是嘉義市作為一座宜居城市的一大特色。鮮少人知道,儘管嘉義市的總面積不大,卻有全國最大的都會森林公園:位處東緣,占地 36.24 公頃、由嘉義植物園及嘉義公園連結而成的廣袤綠地,是我們平時休憩散心的首選。超過百年的悠遠歷史,造就園區內珍稀的歷史遺跡滿布,且維持高度生態多樣性,甚至留有日治時期自南洋引進的熱帶經濟樹種。這座如同森林祕境般的「城市之肺」,百年來透過遼闊綠意包容著嘉義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放慢了都市生活的奔忙,撫慰了各個世代嘉義人的身心靈。

腹地廣大的嘉義公園及植物園綠意盎然、古蹟遍布,且有數條溪流流淌其中,是市民休閒散步的首選,也是旅人認識嘉義的好去處。

星羅棋布的跨世代文化能量串連

近年來,在政策鼓勵及返鄉熱潮帶動下,嘉義市也掀起一陣翻新老屋,開設小店的風潮。許多年輕人返鄉或留在原鄉憑藉一己之力開起獨立咖啡店、書店、甚至藝文空間,為這座老城市注入豐沛的新能量。

在日治時期畫室、褙裱店、雕刻店林立而擁有「美街」之稱的成仁街上,便有好幾家由年輕世代經營的小店。不同世代的藝文能量在此交流、碰撞,為城市增添獨特的文藝氣息及無限想像。

像是在街坊受到許多關注,由一對年輕夫妻於 2015 年返鄉開設的咖啡店「木更 Mugeneration」,兩位主理人從自身的設計背景出發,為美街上的五十多年老屋打造超越時代的迷人氛圍,透過咖啡連結起設計與生活,開展出選物、展覽、藝文活動等多樣可能,諸如與風和日麗合作販售唱片、邀請黃玠及大竹研等歌手前來舉辦音樂會、策劃水泥畫及軟膠玩具等多元性質的藝術展覽等等。

剛開始回到嘉義,難免受到一些質疑,畢竟我們做的事情似乎很少有前例可循。——木更 Mugeneration 主理人之一黃思涵

「但一直到現在,大家慢慢能理解我們在意的每個細節下想傳遞的理念;時不時也會有旅人告訴我們,很訝異嘉義有這樣富有設計感的小店。」其實不只木更,近年來嘉義市區咖啡店及風格小店可說是星羅棋布,亦不乏質感出眾者,「這幾年真的有年輕人回來了,而且城市對於新東西的接受度愈來愈高。」

由一對年輕夫妻開設的咖啡店的咖啡店「木更 Mugeneration」,透過咖啡連結起設計與生活,也為城市帶來不少新的藝文能量。

舉凡「Come Home 咖啡漫步」、「霜空咖啡」、「弓箭手」、「Daisy 的雜貨店」、「國王。蝴蝶。祕密基地」、「小花麵包店」⋯⋯等等由出身背景各異、卻同樣熱愛這座城市的人們開設的小店,皆受到在地人熱烈歡迎,也在網路社群引起討論及關注,「正是因為這些小店的崛起,讓旅人開始願意在嘉義停留,不會輕易跳過這個地方,這是很大的改變。」散布各處、有理想的小店,隱隱然匯聚成一股追尋美好城市生活的新興能量,為嘉義市增添嶄新的紋理觸感,也讓改變在多處萌芽。

位於「美街」成仁街上的木更,巧妙連通擁有五十餘年歷史的老建築與新建築,無論是立面外觀抑或內裝,皆融合得非常和諧。

小而銳利的獨立書店群落

在國際權威雜誌《Monocle》每年進行的全球宜居城市評選當中,自 2016 年起便將實體書店數量列入宜居城市的參考條件之一。小小的嘉義市坐擁至少六間獨立書店,密度之高,足見閱讀風氣盛行。

最早由醫師張宏榮於 1995 年成立的「台灣圖書室」,可說是嘉義、甚至台灣獨立書店的先驅。在台灣民主化運動過後,張宏榮聚集一群有志之士,期望透過閱讀及講座讓大家繼續了解土地的歷史,蒐集了大量與本土文化相關的書,經營起這個凝聚在地意識的空間。在他逝世後,圖書室幾度面臨經營上的考驗,最終還是留存了下來,至今精神不變。

有著號稱「南台灣最活躍社運書店」之稱的洪雅書房,開設至今已有 20 年歷史。店主人余國信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每週三舉辦免費講座探討各面向社會議題,千場活動下來,鼓舞不少地方的有志之士共同關注社會發生的大小事。回首過去 20 年,余國信有感而發,「我真的好幾次都快放棄了,但後來想想,雖然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效,但還是要堅持辦下去!」

2015 年,公民運動浪潮後,「勇氣書房」及「島呼冊店」兩間新興獨立書店在嘉義生根,前者的主理人陳秀蘭在長年漂泊海外後,決定回到故土開書店,歷經租約到期一度轉換陣地,最終落腳由舊酒廠建築重新規劃而成的「嘉義文創園區」,透過完整的選書及精心策劃的講座活動,讓關注文藝的在地青年有了自在的棲身之地;後者則由一群心懷翻轉嘉義信念的青年共同經營,其名「島呼」為台語「豆腐」的諧音,這裡除了販售主理人所關注的性別、環境、人權等多元議題書籍,還有小農友善耕作、現磨現做的豆腐和豆漿等豆類餐食。

由舊嘉義酒廠活化而成的文創園區,保有日治時期的製酒機具與歷史建築。園區內有創意團隊進駐,時不時舉辦藝文相關活動。

在嘉義市,這些小而銳利的獨立書店,扮演著驅動在地力量的基地角色,猶如足以照亮城市未來的星星之火,讓這座逐步高齡化的城市,始終留有策動議題討論及關注土地的力量。

賣書也賣豆類食品的島呼冊店,由老房子改建,成立五年來,一直是理念相近的夥伴們相聚討論大小事的基地。

女性長年當家的獨特政治生態

談到嘉義市,不得不提的還有特殊的政治生態。

早在戒嚴時期,嘉義市就因眾多黨外運動支持者,而有「民主聖地」之名;即便國民黨一黨獨大期都未能取得執政權,一直到 2000 年代,民進黨與國民黨才初次得以在嘉義市執政。此外,在台灣的女性參政史上,非但被市民稱為「嘉義媽祖婆」的首任市長許世賢是台灣政治史上首位民選女性地方首長,嘉義市一直到 2014 年之前,三十多年來的各屆正任市長皆為女性,在男性主導的台灣政壇堪稱史無前例。

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嘉義市長達超過 50 年的「選前之夜」拚場傳統。每逢地方選舉前一日,嘉義市各方陣營的候選人不會如其他縣市各自舉行造勢晚會,而會齊聚中央噴水圓環同場較勁,各出奇招,輸人不輸陣;根據民間說法,當夜哪位候選人呼聲較高,在隔日選舉的勝出機率就愈大。時至今日,無論政治立場不同,聚首圓環鳴笛鼓譟、搖旗吶喊的激情場景,依然在每回選前之夜上演,且皆能和平落幕。這樣的傳統,不僅已成深烙嘉義市民腦海的集體記憶,也每每引來等外媒關注報導。在網路社群漸成主戰場、政黨與世代間對立仍屬激烈的台灣政壇,這般極度強調在場性、且近距離對峙卻不衝突的會師傳統,殊異性不言而喻。

循著長遠脈絡優雅蛻變

走過建城三百多年歲月,嘉義市這座新舊交疊的小城,仍然依循著自己的步調蛻變著。

除了切截市區的鐵路終將展開高架化工程,催化區域融合新生,市民期盼已久的「嘉義市立美術館」更將於今年正式開幕,串連起昔日的「畫都」光景與嘉義市百年來積累的藝文能量,進而為城市創造更具美學思維的發展想像。

嘉美館就位於人來人往的火車站旁,建築由 1936 年興建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及新建量體連結而成,在最小規模的擾動下整合今昔建物,並運用木頭建材巧妙回應嘉義作為「木都」的命題,尚未正式對外開放就已引來眾多討論。除建築外,無論是先前釋出的識別系統及館刊,還是甫上線的 podcast 帶狀節目,都令人耳目一新,讓人不禁期待起這座地方美術館往後為城市帶來的文化擾動。

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分享道,「以年代而言,由於希望能延續畫都精神,會著眼於 1920、1930 年代至今的作品;議題層面來說,則會圍繞在『美術史』和『城市特輯』這兩大主題上。」

除了期待美術館能夠引領這座城市對於生活美學、對於藝術的想像;在另一個層面,也希望打造一個入口或管道,讓民眾能夠進得來整個脈絡,重新理解或想像一座城市。——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

因此,不單單是館內展覽及藝術工作坊,嘉美館未來也將主動深入各類型現場,推廣藝術,連結不同群眾,盼能為城市注入更厚實的藝術能量,有朝一日成為推動城市遞變的動能。

從建築、策展到願景,自百年歷史建築重獲新生的美術館,處處回應著嘉義市這座城市自長遠的人文脈絡及自然條件衍生來的本質樣貌,亦即小而精緻、新舊共融,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站在美術館三樓弧形拱廳,透過老窗櫺向外望,是車站前的車水馬龍、巷弄攤商的親切可愛、文創園區的歷久彌新;這座阿里山腳下的小城著實並不華麗奪目,也不那麼為人所知,然而數百年來,它總是如此內斂質樸,以一種優雅自在的姿態在西部平原上自成一格。

的確,它並非小時候想像的全世界,但帶給我的,卻遠比全世界還多。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1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7 和移工做朋友VERSE VOL. 27 和移工做朋友
  • 文字/黃銘彰
  • 攝影/PJ Wang
黃銘彰

黃銘彰

出身嘉義,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學系財經法學組,曾任《VERSE》執行主編、《The Big Issue Taiwan》主編。編有《本地 The Place:屏東》、《本地 The Place:嘉義市》等多本刊物,並曾於 2021 年臺灣設計展、2022 年臺灣文博會擔任分區策展人。現經營創意工作室「平凡製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