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嘉義文化與產業的再發現:「城美館」✕「ONE WOOD」
Promotion

嘉義文化與產業的再發現:「城美館」✕「ONE WOOD」

2021台灣設計展除了吸引旅人前來,還需做到讓在地人有感,策展人潘岳麟和張伊增分別從嘉義人熟悉的廟宇與林業中,重現家的記憶。

大象設計潘岳麟(左)和同心圓設計・影像張伊增(右)。

2021台灣設計展以「家意 ‧ 以城為家 City as Home」 為主題,展現三種「家」的概念。一年一度的設計盛宴,除了吸引旅人前來,還需做到讓在地人有感,策展人潘岳麟和張伊增分別從嘉義人熟悉的廟宇與林業中,重現家的記憶。

嘉義市是全台少數保留輪流普渡的城市,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普渡活動,以嘉邑城隍廟為起點,依序在市內各地的村里輪流舉辦,最後結束在九華山地藏庵,這兩間歷史悠久的廟宇,皆是嘉義共有的文化記憶。策展人潘岳麟的「城美館」運用光線輔助,讓觀展者用全新的視角,重新發現宮廟中的工藝意象。

同時,嘉義市區擁有六千多間木屋,是全臺檜木房屋密度最高的城市,蘊含深厚的阿里山林場文化,昔日擁有「木材之都」的盛名,木頭香氣是不少長輩懷念的嗅覺記憶。隨著公路開通和林場觀光化的轉變,產業逐漸式微,但策展人張伊增的「ONE WOOD」場館透過展示木頭從產業到文化藝術的過程,衍生百年木產業未來的可能性。

用一炷香的時間,走百餘年的工藝:潘岳麟

嘉義人潘岳麟也是大象設計共同創辦人,他導入童年的廟埕回憶,展覽名稱命名「城美館」,選定歷史悠久的嘉邑城隍廟和九華山地藏庵作為展區,將厚實的宮廟文化,以簡單明瞭的設計轉化,呈現大眾常見卻時常忽略的符碼。

對潘岳麟而言,廟宇是他與阿公的共同語言,小時候常跟到廟宇拜拜,廟埕是熟悉的遊樂場、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日常。直到工作後,潘岳麟才開始對廟宇的門神、木雕和交趾陶產生興趣,「我們出國都知道要去神社、寺廟或教堂看工藝品,那回到台灣,是否也有機會重新突顯臺灣宮廟珍貴的藝術價值呢?」潘岳麟說。

潘岳麟希望藉由「城美展」凸顯台灣宮廟的工藝價值。

民間流傳,點燃一炷香的裊裊煙霧,是傳達天廳的對話象限,是專屬宮廟的時間單位,因此,「城美館」希望以一炷香的時間,邀請人們進入信仰空間,拿著導覽地圖,走看鑲嵌其中的百年工藝脈絡。

兩地展覽包含「巡光」和「示藝」兩大主題。因廟宇中的工藝可能藏身於天花板、側邊矮牆或是地面,長年被香燻與時光覆蓋而顯得若隱若現,透過現代燈光裝置,為宮廟注入一種新的觀看方式,觀展者可以透過光線的位置,重新發現廟內的工藝細節。

廟宇裡的祝福,很多時候不是直白表現,而是透過蘊藏典故的神話故事傳達,舉例來說,拜殿正上方的藻井,四邊柱子上經常雕有四隻蝙蝠,是取「賜福」諧音。特別的是,嘉義城隍廟的虎邊(面對神像的左手邊)桌几下供奉的虎爺,背景是一幅玉山繪畫,對等的龍邊則是富士山,推測是日治時期的藝師,喻意當年執政者的故鄉情懷。

「城美館」展示逐年淡出現代生活的手工燈籠跟手工製香,與當地弘義燈籠與天城製香舖合作,萃取鄒弘義師傅的燈籠字,表現在主視覺和文宣上,並邀請設計師黃顯勛運用設計手法,重新詮釋線香包裝,延續工藝之美。

潘岳麟表示,廟宇是對稱性的建物,熟知的信仰動線是龍門進,虎門出。在嘉義城隍廟二樓展示高掛天際的的手工燈籠,隱含著天龍的含義;然而另一邊的九華山地藏庵,展區位於塔狀建築底層的閻羅殿,如同手工製香是從地面長出來的工藝,必須捲成香花,放置地面日曬烘乾,如同地虎。代表龍邊的嘉邑城隍廟和象徵虎邊的九華山地藏庵,必須兩個場域完整觀看,合起來才是「城美館」的全貌。

「城美館」展區之一九華山地藏庵介紹手工製香工藝。(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有家攝影工作室拍攝)

 從「ONE WOOD」成為 「萬物」,獨特的木產業文化:張伊增

「我從來沒有想過,人生會來嘉義這麼多次。」策展人、同心圓設計・影像總監張伊增說。比起嘉義,台南才是張伊增更熟悉的城市,過去擔任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創PLUS中心總監,三年的計畫結束後,旗下恰巧有一位設計師是嘉義人,便在長榮街成立同心圓嘉義所,開啟張伊增往返台北和嘉義的工作路徑。

原先以空間設計的業務扎根,三年前因緣際會接下「工藝在嘉X創意再加」的專案,與六位在地工藝師合作,重新演繹交趾陶、剪粘、木藝、刺繡、鑿花和錫器六項傳統工藝,進入老城區的議題採集,讓張伊增打開了與在地文化藝術的鍵結,並接續導入舊屋力和老屋卸妝的計畫,深耕這座擁有六千多棟木屋的城市紋理。

負責一個與在地產業一脈相連的展區,策展人張伊增指出,最辛苦的是面對疫情的耽誤,今年台灣設計展因疫情延宕至年底舉辦,適逢木產業大月,各個廠商都在趕工製作隔年新年要入厝的傢俱或裝潢,能不能如期進場施作,讓他一路忐忑不安。另一個需要克服的是,當阿里山成為嘉義人強烈的共感記憶,處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場館,如何調解與分工彼此的論述,展演不同剖面的嘉義,突出亮點。

張伊增為木都嘉義打造「ONE WOOD」,重新梳理本地的木產業與文化。

位於嘉義製材所手編工廠的「ONE WOOD」,就像一場梳理後的成果。嘉義製材所在歷史上擁有東洋第一製材所的美名,負責貯存當年從阿里山砍伐的木頭與加工作業,仰賴阿里山林場,所以有林鐵、有產業、有聚落,與嘉義市的百年民生發展息息相關。

一踏進手編工廠,可以聞到滿地碎木料的濃厚香氣,讓觀展者彷彿置身林場之中。為了詮釋一根木頭如何演變成日常的生活器皿,展區展示生態、製材、生產到生活的不同階段,也與日目247視覺藝術共同創辦人陳普合作,以投放影像和環繞山林的意象與音樂,步步堆疊木頭的溫暖。張伊增靈活應用開放式的展場空間,放眼望去四個展檯,節奏地揭露木產業從材質到萬物的前瞻。

為了延續展區外的身體感記憶,「城美館」與「ONE WOOD」皆有與市區的咖啡廳限定聯名。台灣設計展期間,可以前往仁武宮旁的轉角咖啡廳《Supiidoスピード》,喝到與策展人潘岳麟合作的「橙美式」;《ONE WOOD》則是與秘密客咖啡館共同推出一款豆花咖啡「Wood」,彷如眾人第一時間聽到的驚奇。

在「ONE WOOD」認識從木頭到木製產品的生產過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有家攝影工作室拍攝)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下港女子楊甯凱
  • 攝影/PJ WANG
  • 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蘇曉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