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北藝術之夏:為什麼選在此刻登場?觀展指南完整解析
今夏,台北迎來前所未有的藝術季節,多場國際級大展同時在城中綻放,展現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與實力。這不僅是檔期巧合,更是台灣藝術生態長期累積的成果。
這個暑假,台北非常藝術,而且都是國際級的藝術大展。
富邦美術館攜手伍斯特美術館展出《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台北市立美術館呈現當代最受注目之一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的沉浸感裝置;中正紀念堂中以英國泰德美術館策劃的《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而故宮北院新啟用的第二展覽館,也迎來首檔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合作的《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這些展覽不是開始排隊熱潮,就是引起熱議話題。他們同時在在台灣亮相,不僅是展覽檔期的巧合,更是文化能量與制度條件匯聚的結果。
延伸閱讀:北美館矚目大展解析: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為何讓世界著迷?
延伸閱讀:終於可以親見莫內的《睡蓮》!《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一定要認識的十件作品
延伸閱讀:故宮北院第二展覽館重啟!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81幅真跡,莫內、梵谷、馬諦斯等大師作品齊聚一堂
奧拉弗・埃利亞松,《美》,1993,聚光燈、水、噴嘴、木材、水管、泵浦,尺寸依場地而定。作品於新加坡美術館拍攝。攝影: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s。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 Los Angeles提供。© 1993奧拉弗・埃利亞松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睡蓮》,1908 年,油彩、畫布,94.8×89.9 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10.26
「好棒啊!厄瑞波斯號捕鯨船!又一條魚!」(‘Hurrah! for the Whaler Erebus! Another Fish!’) ,1846,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圖片來源/TATE
美術館與策展單位的多元競合
在最近四場大展中,兩場是由美術館主導,且正好一個是公立(北美館),另一個是去年成立的民間美術館:富邦美術館,這象徵著公私體制下兩種文化驅力的並行與共振。富邦美術館自成立以來即展現高度企圖心,不僅自行主辦高規格展覽,也與策展公司合作,如去年與聯合數位文創共同舉辦的《梵谷:尋光之路》。這些新場館不僅是建築地標,更是文化論述的新載體,為台灣藝術生態注入多樣的活力。
事實上,美術館的新浪潮是台灣這幾年最重要的文化趨勢,這兩年包括已經開幕的新北市美術館和台中勤美術館,以及年底將開幕由妹島和世設計的的台中綠美圖。去年十月號VERSE雜誌以此為封面故事,就引起轟動,雜誌重版出來後完銷。
美術館之外,另兩場藝術大展由兩間台灣最活躍的策展公司主辦。在故宮的紐約大都會展是由「時藝多媒體」舉辦,多年來他們舉辦過許多重要藝術展覽,去年就有草間彌生和達利展,是對大眾推廣經典藝術的最關鍵推手。中正紀念堂的威廉透納展則由「聯合數位文創」引進,他們也是台灣最重量的展演策劃公司,去年才在富邦美術館舉辦《梵谷:尋光之路》。這都展現出台灣藝術展演場域已由單一體制轉向多元角色協作的新格局。
觀眾參與意識的成熟
從排隊入場的觀展熱潮到社群媒體的討論擴散,台灣觀眾已展現出對藝術展覽的高度參與度,也反過來推動更多國際展願意來台巡迴。
去年五月,奇美博物館推出《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成為南台灣罕見的藝術熱潮。該展是英國國家藝廊建館200年來首度在台展出,在售票階段即創造熱潮,也顯示出即便不在雙北,台灣觀眾對高水準藝術展覽的參與熱情早已成熟。前兩年關於台灣美術史的展覽《不朽的青春》同樣造成文化現象。
顯然,即使在這個數位與虛擬時代,藝術觀展仍然已經是人們的重要休閒生活。
國際合作能量的成形
無論是與大都會博物館、泰德美術館還是伍斯特美術館的合作,都意味著台灣的博物館系統已被視為可信任的夥伴,能處理借展、保險、溫溼度與保全等專業細節。
針對去年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的合作經驗,VERSE曾有深度報導指出:「本次與英國國家藝廊的合作,光是安全性設施就有非常嚴謹的細節需要確認,展覽各環節的規劃數據都得經由英國國家藝廊仔細地考核,從觀展動線安排、館內音量分配控制、作品所處空間的溫濕度、保全控管、保險條件、甚至燈光到展示設備的材質,都由英國國家藝廊鉅細靡遺地條列在 24 頁的安全評估報告中,以此檢視奇美博物館的場館規格。為了符合英國國家藝廊的展示標準,部分展示設備還得從國外採購,通過重重關卡,才達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標準。」
這都代表台灣的美術館/博物館的制度都更為完善,與民間策展單位和民眾形成一個更成熟的生態系。
這是台北的黃金藝術之夏,藝術不再只是靜態展品,而是串連起台北這座城市的藝術能量。來自歷史與當代,來自世界各地的光影與筆觸,在這座城市交匯成一種多聲部的文化語言。而觀眾不只是展覽的目擊者,更以身體移動、感官投入與社群書寫,共同形塑出屬於這座城市的新藝術生活。
重磅展覽地圖:風格脈絡與城市佈局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
展期:6/14–10/12
內容:全展共展出38位藝術家、81件大都會館藏,橫跨印象派至現代主義,包括梵谷、雷諾瓦、塞尚、馬諦斯等大師作品。這是大都會博物館自1870年創館以來,首次以大型原作借展形式來台,同時也是故宮北院整修後首檔對外重磅展覽。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
地點:富邦美術館
展期:6/11–9/29(週二休)
內容:展出來自伍斯特美術館的52件印象派與美國印象派作品,包括莫內、卡薩特,以及少見的美國印象派畫家哈薩姆等。這是富邦美術館開館後首檔具國際級規模的西方藝術展覽,象徵民間美術館在台灣文化版圖中的實力浮現。
《你的好奇旅程:奧拉弗・埃利亞松個展》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6/21–9/21
內容:共展出17組裝置、雕塑與攝影作品,利用光、霧、水與空氣,營造強烈的沉浸體驗。這次展覽彰顯當代展覽趨勢:觀眾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成為作品的感知者與參與者。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地點:中正紀念堂 1、2 展廳
展期:6/27–10/12
內容:這場由英國泰德美術館策展的全球巡展第三站,展出近80件透納真跡,橫跨素描、水彩與油畫。展覽以「崇高」為主軸,從英國風景寫生,到阿爾卑斯、威尼斯、海天交界等主題全景呈現,並配合透納的手稿與旅行紀錄,強調他身為觀景者與敘事者的角色。
首圖/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 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布里斯本 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 埃利亞松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