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馬來妹╳池先生:說到「馬來西亞料理」,你會想到什麼?

新台灣之味

馬來妹╳池先生:說到「馬來西亞料理」,你會想到什麼?

大馬僑生常年居境外學生的榜前位置,台、馬兩地來往密切,許多著名的「台灣」歌星其實都來自大馬。但是相較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台灣民眾對於馬來西亞文化卻不甚理解,在異國美食百花齊放的台灣土地上,彷彿缺少了大馬飲食的拼圖。若問起台灣何處可以吃到「大馬美食」,你心中可有浮現任何名單?

一個平凡的星期三下午,剛開張不久的「偶素馬來妹」小小店面中,陸續有民眾進來購買櫃上五顏六色的馬來西亞糕點。還不到下午2點,店內的招牌糕點大部分都已經售罄。手上包裝、結帳動作幾乎沒有停過的馬來妹許云繽,熱情地向來客介紹眼前對於台灣民眾有些陌生的娘惹糕:香蘭糯米糕、糯米咖椰糕、煎堆椰糖糕、椰絲卷⋯⋯。

色彩斑斕的娘惹糕。(攝影/鄭弘敬)

「娘惹」(nyonya)之名,源自於明朝時期移民至麻六甲海峽沿岸或東印度群島的華人,與當地土著通婚後所生的後代,男性稱為峇峇(baba),娘惹則專指女性,土生華人將中國原籍與當地族群的料理方式融會貫通,發展出獨特的娘惹料理。「其實娘惹糕就是台灣的『粿』啦,像是紅龜粿、草仔粿,只是我們口感比較軟糯、顏色鮮豔,鹹甜都有。」許云繽笑著回答。

許云繽來台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畢業後,與台灣人先生結婚組成家庭。最初做娘惹糕只是為了在照顧家庭之餘,有些額外收入,因此僅在網路上販售,後來生意越來越好。2022年末,她在遠離淡水市區的半山腰上開了間一星期只營業兩天的小店面。「台灣和大馬客人差不多各半吧,偶爾有一些印尼的!」許云繽得意地笑說,她的糕點甚至被印尼顧客稱讚做得比印尼的還要好吃。

偶素馬來妹主理人許云繽(圖中),如今已是台灣媳婦,女兒跟她一樣愛吃辣。

東南亞料理在台遍地開花,卻缺了大馬飲食

近幾年以來,台灣異國飲食文化越發蓬勃發展,然而,在東南亞飲食脈絡當中,馬來西亞飲食文化流傳度卻一直遠不及越南或泰國料理,更是經常被大眾與新加坡料理混淆,或並稱為「星馬料理」。

其實,馬來西亞華人與台灣的來往交流密切。大馬華人在台灣開始活躍的時間點,要回溯至上世紀50年代初期,當時因為冷戰與僑生教育政策的關係,吸引不少語言、文化、飲食習慣相近的大馬華人前來台灣留學。根據教育部過去十年間的數據統計,大馬留台生人數更是常年占據境外生的榜前位置。

既然人數眾多,那為什麼多數台灣人對大馬飲食文化依然感到陌生呢?

池先生店內經典的馬來西亞料理:椰漿飯、煎蕊、瓦煲雞飯、咖椰吐司。  (攝影/陳怡絜 ) 

這或許可歸因於台灣民眾對於大馬的關注度相對低落。作為旅遊目的地,大馬始終不及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熱門。再加上大馬政府並沒有積極推廣宣傳國內飲食文化,過往僑生完成學業後大多離台返馬,若在台灣居留亦多從事白領工作,較少從事餐飲業,因此大馬飲食文化較難以在台灣生根發展。

台灣民眾對於大馬美食,無論是肉骨茶、海南雞飯、椰漿飯、摩摩喳喳,雖都不陌生,但也並未形成等同於「馬來西亞美食」的印象,容易跟新加坡、印尼、泰國等擁有相似飲食文化的國家混淆。

消解鄉愁的在台大馬料理

雖然馬來西亞華人來台已有70年,居留在台灣的大馬人亦不少,但談到大馬飲食在台灣的發展,最遠卻只能追溯到上世紀末。根據旅台大馬作者杜晉軒在其著作《北漂台灣》一書中個人的「田野食查」,在2000年以前,除了1990年代於師大夜市開業的「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大馬餐廳在台北幾乎是一片空白。

直到千禧年以後,台北地區才開始有零星的大馬餐廳出現。2011年左右,隨著大馬政府給予台灣免簽證待遇、廉價航空興起加速台馬往返的便利性,以及2014年台灣改採國際通行的「評點配額」制(註),大馬僑生留台人數增加,大馬餐廳才開始有了增多的趨勢。

不同於其他東南亞料理在台灣最初發展,多是以「異國美食」、「移民聚落」等形式出現,大馬餐廳並未形成群聚效應,主要是為了提供留台學生消解鄉愁的去處。在台馬來西亞連鎖餐飲店「池先生 kopitiam」創辦人池家瑋,當初就是為了「消解鄉愁」,才萌生開店念頭。

台馬來西亞連鎖餐飲店「池先生 kopitiam」創辦人池家瑋。  (攝影/陳怡絜 ) 

池家瑋畢業於輔仁大學護理系,曾當過護理師,後來辭去工作在輔大夜市推著小攤車賣馬來西亞咖哩飯,隨著口碑打響,2014年他在台灣大學後門,創立販售正宗馬來西亞料理的池先生。池家瑋回憶,2008年來到台灣念書時,發現台灣幾乎沒有一家餐廳是標榜「馬來西亞」料理,不是主打「星馬料理」就是「新加坡料理」。

「我當時就在想,為什麼沒有大馬人開一間馬來西亞餐廳?是因為沒有市場嗎?還是原料難取得?」為了吃到最正宗的家鄉味,他決定捲起袖子自己來做,因為將餐點精緻化呈現,吸引大馬饕客的同時,也成功開拓台灣市場,如今池先生已在台北拓展至三家分店,是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在台大馬餐廳。

池先生店內販售各式東南亞調味醬。  (攝影/陳怡絜 ) 

池家瑋表示,隨著台灣人越來越認識馬來西亞料理,他計畫在2023年開春,另創立販售馬來西亞燒臘的新餐飲品牌「池記」。許多大馬華人的祖籍源自廣東,燒臘亦是馬來西亞華人傳統美食之一,「我想要讓台灣人認識馬來西亞燒臘,而且我們池記的燒臘只會有飯跟肉,一定不會有配菜!」他笑說。

因網路而串連的大馬飲食地圖

作為在台大馬人最活躍的討論區「M.I.T. Malaysian in Taiwan 馬來西亞人在台灣」臉書社團,飲食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由於社群上有越來越多美食資訊,如今更衍生出M.I.T美食版:M.I.T. Malaysian Food in Taiwan 馬來西亞美食在台灣獨立社團。

過去三年受到疫情影響,有不少人礙於禁外食政策,也礙於生計,開始選擇在家自製大馬料理,不僅開設粉專,也在網路上進行小規模販售,甚至成為小有名氣的網路美食,例如Lavin樂手作、燒包老爸等,形成在台大馬美食的另一道獨特風景。

甫開張的「偶素馬來妹」,最早也是在網路社團上發跡。來自馬六甲的她,從小就看著父母在市場販售娘惹糕,如今自己也算是繼承了手藝,在異鄉傳承家鄉味。「M.I.T一開始只是大馬人交流的園地,最近發現有越來越多台灣人『潛入』了。」許云繽笑道,有許多台灣顧客透過M.I.T.知道她在販售本地並不常見的娘惹糕,很快地吸引了關注,並慢慢累積一定的客群。

偶素馬來妹主理人許云繽。 (攝影/鄭弘敬) 

屬於大馬飲食的「立足之地」?

聊起異國料理台灣化,池先生池家瑋和馬來妹許云繽都有一樣的共識,開店以來,他們堅持不輕易配合台灣人飲食習慣調整餐點口味。但池家瑋也因此遭遇過顧客刁難,曾經有客人因為不滿池先生店內的飲料沒辦法「去冰」,因此對員工拍桌子開罵。但最終他對此一笑置之,和許云繽一樣,他們皆堅信只要把最真實的味道做出來,終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客群。

池家瑋正在做馬來西亞的國民飲料拉茶。 (攝影/陳怡絜 ) 

放眼台灣的東南亞飲食版圖,不同國家都衍生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像是華新街上的緬甸街、台北後車站的印尼街、中山北路的小菲律賓,又或是全台四處可見的泰國與越南料理餐廳⋯⋯那麼,屬於馬來西亞的呢?

綜合各種歷史背景與文化等因素,大馬飲食文化儘管目前以相對「離散」的形式存在於台灣,但或許可以假想一下,未來哪天大馬料理如果出現了像月亮蝦餅那樣,被台灣人歸類為「泰國料理」的「真台菜」時,也就意味著大馬料理開始融入這塊土地,有一定的影響力了吧。

註:僑生及外籍生畢業後,需經過「評點制」審核,取得工作證才可留台,為留住外籍生及僑生人才,台灣在2014年改採「評點配額制」,免除公司資本及營業額等限制,鬆綁僑外生工作留台資格。

◎偶素馬來妹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北新路三段58號

◎池先生 kopitiam premium(公館店)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284巷10號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6封面故事「新台灣之味」,更多關於新台灣料理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潘偉至 攝影/鄭弘敬、陳怡絜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潘偉至
  • 攝影/鄭弘敬、陳怡絜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