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走進「雙口呂」文化廚房:從三合院老灶到阿嬤的木製粿模,重現台灣米食文化的溫度

走進「雙口呂」文化廚房:從三合院老灶到阿嬤的木製粿模,重現台灣米食文化的溫度

沿著桃園大溪的鄉間小徑,來到一座古樸的三合院,「雙口呂文化廚房」就隱身其中。這座炊煙裊裊的古早味廚房,灶火未熄,蒸氣裊裊,手工粿的米香縈繞,彷彿將人帶回那個圍爐揉米、捏粿模的舊時光。

雙口呂文化廚房,是由黃騰威與周佩儀夫妻共同創辦的傳統米食料理空間。原本是上班族的夫妻倆,先生在貿易業,太太則從事行政工作。然而,一趟三個半月的歐洲自助旅行,成為「雙口呂」的起點。「我們在歐洲時,常被問到台灣有什麼代表性的食物,當時我們的答案幾乎都是牛肉麵、小籠包、珍珠奶茶⋯⋯。」黃騰威回憶:「但後來我們反思,台灣的傳統米食呢?我們真的有在家裡做這些嗎?」後來他們去緬甸旅行,看到緬甸有結合傳統高腳屋與料理教室的案例,「我們覺得這樣的模式很棒,那麼台灣是否也能有一個結合傳統建築與米食文化的場域?」黃騰威說。

接著周佩儀開始學習料理,跟阿嬤學做粿,黃騰威則在2017年辭去工作,尋找適合的場地。他們走遍了大溪周邊的鄉間,租下這座三合院的一部分,改造成廚房。「這間三合院原本閒置多年,屋況老舊,但它擁有傳統的結構,還保留著古早味的灶台,讓我們一見鐘情。」黃騰威回憶道。

「這個灶特意保留下來,因為它代表了一種傳統家庭的中心,長輩們會圍著灶台忙碌,孩子們則可能在一旁胡鬧、被罵,很有趣的互動卻很真實,這不只是煮飯的地方,也是一種文化的延續。」這一方面讓學員們能親身感受昔日的炊事方式,同時也象徵著這座廚房的核心價值,讓米食文化透過實作被記憶、被傳承。

他們也花了許多時間搜集古早味的碗盤與廚具,讓整個空間更具歷史感。「這些碗很多都是老市場或廢棄的餐具店搜集來的,還有一些是阿嬤留下來的,每個都有歲月的痕跡,」周佩儀笑著說。「我們希望來到這個廚房的學員,能夠真正感受到古早味,而不是只有學習技術。」


租來的三合院,打造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廚房

三合院的改造並不容易,房屋閒置多年,結構老舊,光是整理就花費大量心力。「我們希望盡可能保留傳統的元素,例如:灶、瓦片、樑柱,甚至連曬乾食材的竹篩都沿用,但同時也必須符合現代使用需求。」因此加入現代燈光與收納設計,讓空間既富文化韻味,又符合實用需求。「我們希望它是一個人們可以自在學習、料理的場域,所以我們增加了IH爐、現代化照明、甚至重新設計動線,讓整個空間更明亮、好使用。」原本的三合院廚房昏暗潮濕,經過改造後,保留了紅磚瓦與木樑的原始風貌,卻多了大面積的窗戶,陽光能灑落在蒸氣繚繞的蒸籠上,讓人感受到溫暖與舒適。

特別的是,他們保留了老屋的木樑,並在上方擺放各式各樣的傳統蒸籠與廚房用具,讓這些老物件不只是裝飾,更成為空間的一部分。「以前的廚房就是這樣,把鍋具、籠屜掛在樑上,方便使用,也是一種生活智慧,」黃騰威解釋。「現在這樣擺放,不只是為了美觀,也是為了讓學員感受到傳統廚房的樣貌。」

此外,設計師巧妙將原屋主的農具釘在牆上,作為吊掛砧板的裝飾,也把蒸籠改造為吊燈這些小巧思讓來訪者感受到傳統生活的細膩之處。「我們希望讓空間本身就能說故事,讓人一進來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溫度。」



米食的傳承,阿嬤的草仔粿與木製粿模

「雙口呂」這個名字,來自阿嬤的姓氏「呂」。創辦人周佩儀回憶起最初學做粿的時光,是跟著阿嬤一起,一點一點地揉捏、搓圓、包餡,讓一塊塊承載祝福的米食,在指尖成形。如今阿嬤已97高齡,雖然不再親自下廚,但她的手藝與精神,早已透過「雙口呂」延續了下來。「阿嬤知道我們在做這件事,她把很多做粿的模具都送給我們。」周佩儀笑著說:「這些模具其實是我們的鎮店之寶,有些是她年輕時訂製的,甚至有一個是她阿嬤時代留下來的,我們珍惜收藏著。」這些木製的粿模,見證了米食文化的流轉,也成為雙口呂廚房裡最珍貴的傳承物件。

在雙口呂文化廚房,最具代表性的粿品之一,便是草仔粿。這道傳統米食,不只是客家與閩南文化的象徵,更是許多台灣人童年的味道。周佩儀回憶道:「以前阿嬤做草仔粿,會特別去田邊採鼠鞠草,這種草只有清明前才會長,香氣特別清爽。」但艾草一年四季都有生長,相對好取得,因此市面上的草仔粿大多使用艾草製作,鼠麴草草仔粿已經越來越少見。 

草仔粿的製作,是時間與耐心的累積。首先,選用台灣本地的圓糯米,浸泡數小時後,磨成米漿,再經過瀝水、擠乾,形成細膩的粿粉。接著,將鼠麴草曬乾後揉碎,與粿粞揉勻,讓草的香氣滲透進米糰中。內餡則是傳統的鹹香滋味,以菜脯米、絞肉、蝦米、紅蔥頭與香菇炒香,帶出層次分明的鹹香風味。「以前阿嬤的草仔粿,還會加一點白胡椒提味,這個味道,是屬於大人的回憶,小時候不太愛,但長大後才懂那股微辛香氣的美妙,」周佩儀笑著說。最後,將揉好的粿皮包入餡料,搓圓、壓扁,放入竹蒸籠裡蒸熟。當蒸氣緩緩升起,粿皮逐漸變得晶亮、柔韌,空氣中瀰漫著草本與糯米交織的香氣。

「如果廚房是一首詩,那必定是炊煙裊裊。」黃騰威與周佩儀異口同聲地說。

當被問到「廚房裡最必備的東西」時,周佩儀毫不猶豫地回答:「砧板。使用台灣櫸木或烏心石的砧板,不只是料理的工具,它承載著家的味道,每一次的使用,都是一道菜的開始,」黃騰威則推薦竹蒸籠:「我們的米食文化裡,蒸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序,好的蒸籠能讓食材均勻受熱,保留原本的香氣與濕潤度」。雙口呂文化廚房選用了台灣製的竹蒸籠,手工編織的竹片細緻耐用,當蒸氣緩緩升起,籠內的粿、年糕、蘿蔔糕便散發出濃郁的香氣。


讓炊煙的味道延續

雙口呂也像是一座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館,讓學員透過動手製作,感受與理解傳統的飲食文化。「我們的學員大多是30到50歲的女性,很多人來上課是因為記得小時候阿嬤做粿的畫面,」周佩儀分享,「但現在的孩子幾乎沒看過這些場景,甚至有8歲的孩子告訴我們,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吃粿。」

這讓他們更加堅信,廚房不只是製作食物的地方,更是製造回憶的地方。「以前的生活與食物是緊密相連的,例如:草仔粿的製作會隨著清明時節來到,因為那時候是鼠鞠草最茂盛的時候。但現在這些與季節、節慶相關的飲食習慣逐漸消失,讓孩子們無法透過味道建立起與過去的連結,這是一種文化的斷層。」

雙口呂積極透過不同方式推廣米食文化。他們計畫推出食材包,讓家長與孩子能在家動手做湯圓、紅龜粿等節慶點心。此外,他們也將台灣米推向國際,與美國紐約的品牌「雲海嚴選」合作,將精選台灣米引進海外市場。「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有非常豐富的米食傳統。」黃騰威說。

雙口呂不僅是古早味廚房或料理教室,更是連結傳統與未來的橋樑,從保留灶台的溫度,到竹蒸籠裡蒸氣氤氳後的香氣,每一道米食的製作,都是文化的延續,也是家的味道。在這片裊裊炊煙之間,台灣的米食傳統得以重新被看見,並以最溫暖的方式,流轉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裡。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9 「廚房的美學:從料理到器物,生活的詩意」,更多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廖苗君 攝影/KRIS KANG 編輯/DOMINIQUE CHIANG
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文字/廖苗君
  • 攝影/KRIS KANG
  • 編輯/DOMINIQUE CHIA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