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文


Promotion
電影
藝術家蘇匯宇的「特攝放映室」——給未來的電影與觀眾們的一封邀請函

如何用空間與視覺表現「跨域」?「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空間設計張暉明 & 視覺設計林冠名

馬家輝專欄:如果張艾嘉演莫桂蘭

這樣的光剛剛好——攝影師李屏賓在鏡頭後的孤影
電影是什麼?千人一面、一面千人,當代攝影大師李屏賓這樣定義它:「電影是魔術和幻術。」、「電影其實是一種催眠,當觀眾被催眠,就算明明是夜晚,光打得燦亮如白晝,照樣能夠接受。」

關公生日如何成為全台最潮慶典?「大溪大禧」專書紀錄一場民俗文化的傳承

金馬導演楊力州新作《無邊》,紀錄台灣首支南極長征隊的48天、350公里

大亞電線電纜:以綠色能源打造美好家園的信念

120支酒偷來的故事——專訪羅毓嘉《阿姨們》

女身男相,盡情展演——歌仔戲的坤生文化與易性扮演

羅毓嘉的荒島書單&唱片:在冷酷異境裡,擴張屬於自己的辭海

《台灣犯罪故事》:引入好萊塢的製作模式,打造深入人心的真實犯罪故事

台灣酪農的白色革命——「鮮乳坊」要讓你喝出牛奶裡的風土

「貝殼放大」林大涵 ×「阿瘦」:解析足健康照顧者的品牌轉型

謝銘祐:我還在用母語創作
當一個社會仍大談著「男女平等」時,性別教育以及平權觀念或許尚未臻完善;當有人提著「母語運動」的看板大聲疾呼時,或許,這地方的母語也正面臨存亡之秋!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策展人鍾適芳:唱自己土地的歌,是數位時代難以招架的純真與溫度

Promotion
觀點
投資文化教育,耕耘藝術沃土:中國信託為臺灣藝文環境點亮希望

竹木造咖:雜貨行變身文創靈感百寶箱

老濟安:最現代的古早味青草茶吧

德利泰:現代化中藥溯源耕耘者
從進口中藥材的大盤商轉型成立中藥互動體驗館,德利泰透過有趣的互動體驗傳承中藥知識文化,重新讓中藥走入生活、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更成為大稻埕必訪的時髦名店。

元味串燒:串起世代的味覺記憶

艋舺大豐:用職人精神捏出實在的魚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