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文


臺東設計中心與「台東慢波」:實踐人作為塑造城市的方法

張孝全:我的顏色是灰色,一個中性的顏色
張孝全專注而自在地回應每個問題與當下。今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他說以前的他不懂得表達,想得再多說出口的只有「是」,直到這幾年才找到了方法,一點一點打開自己。改變他的是家庭,更是走過這麼多年的累積。

走出憤世忌俗的低谷,學著感受每個角色的可能——《咒》蔡亘晏的表演哲學

英國旅遊YouTuber的台灣紀行,Jason Billam在花蓮發現了什麼?

廣告人的倔強與頑強,「米蘭營銷」何以從獨立廣告商走向國際級規格?

「基隆好物」如何以文創設計建構城市品牌?專訪基隆市文化局長陳靜萍
為了能讓人們了解基隆這座山、海、潮共生的城市魅力,基隆市文化局透過「基隆好物」計畫重新定義在地生活,透過政府、在地品牌及設計師的三角共生合作,在八年的努力下,如今構築出美好的城市品牌。
EP83|張孝全:選擇你相信的真相

那些憤怒與悲傷,我們也試著溫柔地訴說——專訪《流麻溝十五號》導演周美玲&原著曹欽榮

Promotion
百富一心一藝打造,首創全新聲音紀錄Podcast ft. 劇場大師金士傑、藝術家范承宗

什麼是gaga?——《哈勇家》導演陳潔瑤透過電影尋根

一本全新的地方誌書寫

鐵觀音碳培工法:用不滅碳火悶出深遠茶韻

茶山塾:推廣貓空茶文化的山中教室
以「向山學習」為核心價值命名的「茶山塾」,在2021年應運而生,期盼透過各種體驗活動,最終達到「把人帶往貓空,讓茶走入生活,讓鐵觀音繼續留在木柵」的目標。

自山林橫空而下:鶴The Crane 的音樂創作與貓空記憶
新生代全才音樂人鶴The Crane19 歲到 26 歲這段時間住在貓空, 山林的滋養帶給他豐厚羽翼,以及足以眺望全城的寬廣視野,他將帶著更多的創作在樂壇振翅起風。

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與環境共生,雲腳貓空
1988年剛從紐約學習歸國的劉若瑀,為了延續葛氏「貧窮劇場」的方法,於是在老泉山上的地,從自己搭帳篷、整理場地開始,種下從優劇場到優人神鼓34 年的發展。

貓空的24小時:造訪開在深山裡的咖啡店「生活在他方 夜貓店」

這批戲劇很純,是自由的味道——「治警百年」劇本徵件打開「新文化運動」的多元宇宙

從〈踮起腳尖愛〉到《明室》,洪佩瑜的十年發片之路

國家影視聽中心推出年末系列活動:「貓奴必去影展」、「聖誕電影音樂趴」接續登場!

造反讓我們學得更多,「雜學校」首度跨越濁水溪,「造反教育節」11/12~13登場嘉義

「我們推廣的不只是台語,是母語」蔡振南×汪兆謙從《我是天王星》談台語流變

有Live、劇場,還有台通的Podcast:TCCF「奇幻樂園」如何勾勒未來世界的流行音樂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