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文


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為何風靡台灣?
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推出華麗的全新演員陣容,發起連演六個月150場的瘋狂計畫,在台灣的舞台上寫下傳奇。

藥與蜜的生活大補丸——江鵝《俗女養成記》
「所謂的社會標準,讓絕大多數的女人必須疲於奔命才能勉強及格,倒是明顯叫人發現標準並不合理。」闔起書本走入生活,發現此處的「社會標準 / 女人」亦可代換「文學 / 散文」。

從築地魚市場到台灣綜藝團:攝影家沈昭良的台灣「漂流」
台灣的當代攝影擁有怎樣的面貌?這是攝影家沈昭良不停尋思的問題,一次次不懈地投入長時間跨度計畫,以攝影向世界拋出他的探問。

台東池上如何成為一個人人嚮往的美麗小鎮?

想投資NFT?寫給初心者的虛擬貨幣心法
2021年是NFT的關鍵年,文化銀行共同發起人及美感細胞教科書推動者陳慕天,也因此從文化教育領域跨足金融科技領域,展開NFT的探險。

作家的創作之路如何開始?
在這個社群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甚至多個發聲工具。發聲不難,但能不能讓它成為「創作」,決定於你為這則分享出去的訊號,加入了多少「靈魂」?

《草山紅》:大屯山消失的茶業風景

攝影家張雍:攝影從來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生活才是
EP43 | 王俊傑:品味與消費社會

一口咬下台灣電影三明治:台灣影視如何多方出擊、走向國際?
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與《VERSE》社長張鐵志暢談台灣影劇近年的發展,以及這些精采佳作如何被帶向國際舞台。

林夕的詞人之路(下):第二人生就由「說」來開始

林夕的詞人之路(上):沒有比讓文字跟音樂結合更幸福的事

一本攝影書,需要幾張照片?
獨立出版風行的年代,攝影書(Photobook)成為將自身推向大眾的重要媒介之一,在面對攝影書這個藝術形式時,我們該如何欣賞?

Lightbox:一間為所有人開放的攝影圖書室
由圖書、講座、共享資源等工作軸線相織而成的10坪空間Lightbox,以關注台灣攝影與創作環境,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發起並免費開放的攝影專門圖書館,

高雄三鳳中街:不只是年貨大街,更是在地居民的生活場域
高雄三鳳中街,短短400公尺的街上及其周邊,不僅有各式年貨、南北雜糧、糖果糕點,還有三塊厝過往的歷史脈絡、美味市場、悠久廟宇與日常青草街。

洪愛珠:老派的大稻埕年貨採購路線
「年貨大街」這個年前市集,其實是九〇年代產物,而遠在年貨大街之前,大稻埕早已是老行業和手藝人的密集處,年節時仍有些老店可仰仗。
EP42 | 陳冠百:不消費的生活美學

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我們的主燈是一條河
台灣燈會20年後再度回到高雄市舉辦,以「主燈是一條河」的概念,串聯光景藝術與城市紋理,不僅是重新定義燈會文化,更是再造城市美學。

全盒、盆菜、蒸糕:香港過年的美好時光

心靈作家柚子甜:新年許願成真,從照料身體開始

2022月津港燈節十週年:打造歷屆最大規模地景光影美學饗宴

從《魔戒》影集版到《華燈初上》最終季:2022年上半最被期待的八部戲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