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Literature


《繁花》金宇澄:文學能保存過去,就是對社會的推動

邱怡青《蜂鳥的火種》長篇小說,走進「亞斯伯格」與「思覺失調」的精神世界
邱怡青細筆刻鑿角色平常的生活與人際互動,以及他們和病狀共存的歲月與心境,細心描繪被疾病標籤化後仍然獨一無二的人格與生命樣態,如實呈現他們眼中的世界。

林宇軒《心術》:如果敵人來了⋯請用你的生命去愛他

【專訪】中國近年最成功戲劇《漫長的季節》文學策劃與作家班宇——整個季節將它結成了琥珀

移民工文學獎:述說的都是台灣故事

當音樂碰上原創小說與漫畫!文學星、漫畫星插旗2023火球祭,打造音樂祭新玩法
「beanfun!文學星、漫畫星」首度登陸2023火球祭,藉由音樂與漫畫、小說的碰撞,打造出新穎獨特的感官體驗,讓樂迷、讀者能以不同的型態去感受作品,以及重現音樂祭當下的感動。

追悼詩人瘂弦——他是華文現代詩啟發者,也是推動文化的編輯者
第27屆「臺北文化獎」得主中,年紀最大者為已高齡91歲的瘂弦,作為華文現代詩的啟發者,獲頒此殊榮當之無愧。瘂弦於2024年10月11日早晨於溫哥華逝世,享耆壽92歲。

在科幻時代,人類需要的文學——賀景濱《去年在阿魯吧》

3位當代女性作家,與她們直面自我的文學
文學是(地球上)人類獨有的語言藝術,為我們帶來某種其它形式難以替代的情感連結,從主觀視角的抒發與創作、私領域的感受與體悟,再延伸到客觀的社會探討與鑑賞,透過書寫,作家與作品如何影響整個世界的脈動?

《浪鳥集》譯者温若喬:我沒想過台語可以這麼清新

繪本創作者儲玉玲、儲嘉慧:用台語說故事,找回佚散的母語與童年
儲玉玲、儲嘉慧創作的《熱天的時陣:嚕嚕的夏天》與《咱的日子:我們的日常》,打破大眾對於台語文繪本的傳統印象。在書頁之後,兩本作品其實藏著來自屏東里港的她們,與母語走向和解的過程。

作家胡長松:如同世界文學,台語文學是一趟尋根的旅程
近期走進書店,會發現台語文學創作似乎以新姿態形成一股台味風景,而在這股風潮前,作家胡長松早已堅持了20年的台語筆耕,除了為台灣/台語文學史寫下紀錄,他也以母語與文學回應故鄉的呼喚。

從最多數的弱勢,成為最大的小眾:當代台語文學出版的意義與展望
作為文化復振的「小眾」,台語文運動仍有許多理論與嘗試還在進行,那一種對民主自由的實踐與追求。但這樣的活力,有沒有辦法撐到市場的成熟與讀者的接納?還是台語人口會衰退到不再具有優勢?

當我們同在都市寂寞生活——Samuel Selvon《The Lonely Londoners》
格格不入、初來乍到的孤獨,是一種不分你我的情感。《寂寞的倫敦客》是一部屬於菜鳥移民的都市奮鬥史,即便出版至今已相隔不只半世紀,書中諸多情節依然能引起新手倫敦客的共鳴。

以文字之美為下一代映照未來的道路:《偽魚販指南》作家林楷倫 ×《臺灣道路體》設計師湯六

導讀杜潘芳格:守護母語,灌溉真情與真理

導讀吳濁流:寫小說,是為時代做見證

導讀李喬:他的文學始終志在反抗

導讀龍瑛宗:人生好美,人生真是美得令人悲哀

導讀詹冰:在詩裡做實驗

導讀鍾肇政:攀過語言與政治的絕壁,鍾肇政與他的「大河小說」

導讀鍾理和、鍾鐵民:土地之愛,生活之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