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文


《西城故事》:史蒂芬史匹柏眼中,時代才是真正的主角

診斷《教父》的劇本醫生:我只有一個晚上可以寫那場戲
《教父》在1973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奪得最佳改編劇本,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其實有位「劇本醫生」,協助他撰寫電影中的關鍵場景。

從《漢密爾頓》到《倒數時刻》林-曼努爾·米蘭達,訴說這個世代故事之人
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的音樂劇《漢密爾頓》撼動美國的流行文化,開啟了一個屬於他的音樂劇宇宙。

數位浪潮加速進擊,音樂產業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在車上》、《世界上最爛的人》入圍奧斯卡:看見影壇新語言
美國獨立製片的語言將成為未來的影展、甚至商業主流,台灣電影也會持續汲取其中養分,慢慢煉成屬於台灣影壇更新、更特別的語言與美學。

大象體操回鄉:直球投向南方的音樂產業

法蘭西斯·柯波拉:《教父》50周年,它是支撐夢想與願景的舞台

《教父》50年經典魅力,都因「龜毛」而魂牽夢縈
適逢電影《教父》上映50週年,《教父寶典》一書正式於台灣授權發行。本文由譯者李泳泉的視角詮釋編譯過程,探討柯波拉對於電影的堅持。

「大港開唱」前世今生(下):豈止16年,而是台灣音樂祭歷史的文化總和

《漂浪人生》:無法透過攝影機紀錄的雙重「逃離」
電影《漂浪人生》是一部關於「逃離」與「何處為家」的電影,是影史上首部同時提名最佳動畫長片、最佳紀錄長片和最佳國際影片三獎的電影。

《貝爾法斯特》:即便故鄉變了樣,它仍是永恆的明月光
導演肯尼斯布萊納以自身童年的無常,拍出國家的歷史創傷。有人說它太過飄渺,但它也因此貼合每個人各自思念的家鄉,拍出最為單純的惆悵。

Promotion
地方
微觀衛武營:從劇場之內到劇場之外

邁向第五代劇院:全速航行的衛武營

Promotion
商業
不只是鬧鐘App:從好奇心出發,《Book Morning!》讓你從此期待早起
Fourdesire 攜手赤燭遊戲推出全新說書型鬧鐘 App《Book Morning!》,幫助有「早起困難症」的使用者,展開晨型人新生活!

《黑風箏》:致那些埋在時代創傷中的「成長痛」

從西蒙波娃到桑塔格: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
EP49|李屏瑤:在缺乏想像力的時代閱讀

葉啟田〈愛拚才會贏〉:台語譜成的「地下國歌」

草東沒有派對〈大風吹〉:一場世代衝突的驗傷

羅大佑〈鹿港小鎮〉:音樂構築成的台灣原鄉

盧廣仲:在「三金」之後,我依然想要成為「我」

VERSE baR:從一本雜誌到一個混種文化空間
「VERSE baR」是VERSE與青鳥書店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一、二樓,共同打造的一個結合餐飲與閱讀的全新混種文化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