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娛樂Entertainment


怪獸與鄧不利多的「困境」:影視「外傳」如何討喜?
《月光騎士》、《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與《魔比斯》等作品,都帶有「外傳」特質,然而這幾部影視作品面市後,評價跟市場反應卻似乎都不如預期,到底外傳是不是門好生意?

紐約唐人街的香港故事:專訪《秋天的童話》導演張婉婷

法學出身編劇搭檔,如何寫出台灣首部律政劇《最佳利益》?
律政劇在歐美日韓已行之有年,也一直是非常熱門的題材選項,兩位法學院出身的故事寫手,是如何融入在地思維做出台灣首部律政劇《最佳利益》?

職人劇:除了說好「職業」的故事,更要說好「人」的故事
「職人劇」是這個世紀較為新興的影視詞彙,然而在人類的影視文本裡,早已充滿各行各業的存在,本文就台韓兩地近年熱門的劇集發展,來分析究竟什麼樣的劇情角度才稱得上職人劇?

人生就是荒謬,用喜劇來說剛好: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主創兼主演蔡淑臻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描述一位放浪、暴走、醫術了得的女外科醫師,把自己下放到南南灣村的偏鄉醫院就職。這間醫院裡不時發生讓人啼笑皆非的急診百態,也從中看見了台灣醫療的種種難題。

電影《少年》:返回運動、重啟運動、不斷運動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上):黃明川《採石為生的部族—石礦工人》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下):高重黎《漫畫人》

時代的容貌:從《百工圖》看台灣社會的意識型態轉變

職業無分貴賤,但有分性別:《百工圖》裡的「女性問題」

聆聽她們的聲音:TIDF「台灣切片——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
2022年TIDF影展「台灣切片」單元策畫「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主題,引領觀眾在一部部女性創作的作品中,聆聽1990年代的她們發出的呢喃述說。

《售命》導演鄧仲謀:我用九年的生命,換來這部電影
拍攝過許多廣告及短片的導演鄧仲謀,藉由首部自編自導的電影長片《售命》,及男主角傅孟柏所飾演的阿良,探討生命的價值、「賣命」的議題。

周東彥談VR創作的獨特魅力:抓住空間感與比例

從《七夜怪談》到《咒》,當恐懼的意識在戲院外蔓延

膝關節:為什麼我們如此喜愛《教父》?

《華燈初上》:追劇熱潮背後的5大關鍵
從2021年延燒到2022年的《華燈初上》,以華麗卡司與懸疑殺人案的劇情引人入勝,而究竟點亮「華燈」的火光為何?製作團隊又是如何造就出這個台劇的新里程碑?

漫畫《採集人的野帳》:重現日治時期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

義無反顧的性別革命:從張國榮演活了程蝶衣說起

聊那些關於「他」朋友的事:綜藝教父王偉忠

《世界上最爛的人》:如果自由的意義就是空虛

強尼格林伍德:從電台司令吉他手到《犬山記》電影配樂家
強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除了是眾所皆知的電台司令吉他手之外,另外一個身分為電影配樂家,操刀多部電影配樂。

《西城故事》:史蒂芬史匹柏眼中,時代才是真正的主角

從《漢密爾頓》到《倒數時刻》林-曼努爾·米蘭達,訴說這個世代故事之人
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的音樂劇《漢密爾頓》撼動美國的流行文化,開啟了一個屬於他的音樂劇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