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Entertainment
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神人之家》:叩問信仰,解答卻是家人
Gucci致敬電影大師史丹利庫柏力克:服飾同樣是一種折磨又迷人的故事
于子育:在戲劇裡療傷、尋根與探索自我
「炎亞綸」之於「吳庚霖」,在《我願意》探索藝名與真名中的「自我」
桃園電影節「魔幻時刻」:從未來看當下,探索電影與真實的界線
從《咒》到《民雄鬼屋》:台灣恐怖片全盛期已到來?
電影辯士——上世紀的電影守護者,至今仍該存在的理由
槍聲、風聲和青春壞掉的聲音——音效師杜篤之如何製作台灣首部杜比立體聲電影?
高畑勲:藏在日常中,那個說故事的人
改出新滋味:本季6部必看改編英美劇
近期,歐美紛紛推出改編自真實故事或文學的影集,類型內容涵括職人、政治、驚悚、懸疑⋯⋯廣泛又豐富,而與原作或其他改編版本對照時,往往又能發現意想不到的差異或驚喜。
億萬票房導演想什麼?九把刀 × 柯孟融(下):拍電影正是因為愛看電影
「稍息!立正!站好!」看台灣軍事電影發展史
定錨台灣文學的座標:《台灣男子葉石濤》
怪獸與鄧不利多的「困境」:影視「外傳」如何討喜?
《月光騎士》、《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與《魔比斯》等作品,都帶有「外傳」特質,然而這幾部影視作品面市後,評價跟市場反應卻似乎都不如預期,到底外傳是不是門好生意?
紐約唐人街的香港故事:專訪《秋天的童話》導演張婉婷
法學出身編劇搭檔,如何寫出台灣首部律政劇《最佳利益》?
律政劇在歐美日韓已行之有年,也一直是非常熱門的題材選項,兩位法學院出身的故事寫手,是如何融入在地思維做出台灣首部律政劇《最佳利益》?
職人劇:除了說好「職業」的故事,更要說好「人」的故事
「職人劇」是這個世紀較為新興的影視詞彙,然而在人類的影視文本裡,早已充滿各行各業的存在,本文就台韓兩地近年熱門的劇集發展,來分析究竟什麼樣的劇情角度才稱得上職人劇?
人生就是荒謬,用喜劇來說剛好: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主創兼主演蔡淑臻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描述一位放浪、暴走、醫術了得的女外科醫師,把自己下放到南南灣村的偏鄉醫院就職。這間醫院裡不時發生讓人啼笑皆非的急診百態,也從中看見了台灣醫療的種種難題。
電影《少年》:返回運動、重啟運動、不斷運動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上):黃明川《採石為生的部族—石礦工人》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下):高重黎《漫畫人》
時代的容貌:從《百工圖》看台灣社會的意識型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