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影在巴黎(下):Filmosa巴黎台灣電影節策展人王慧茹專訪
Filmosa期待終日文化部能夠設立海外專案計畫,定期在巴黎舉辦帶狀一定規模的台灣影展,延續讓台灣的精采電影文化持續被世界看見。
Filmosa期待終日文化部能夠設立海外專案計畫,定期在巴黎舉辦帶狀一定規模的台灣影展,延續讓台灣的精采電影文化持續被世界看見。
《犬山記》就像是一場透過影像藝術精心打造、細火慢煮進行的社會實驗,對準劇中角色,亦朝向座椅上的觀眾,緩緩探索人們判斷善惡、解讀人性的浮動標準。
從2008年《暗湧情事》,再到如今入圍四項奧斯卡的《在車上》,濱口竜介總用他獨特的風格及口白的堆疊,從一顆顆鏡頭探求自我。
濱口竜介的《在車上》將村上春樹的故事主軸從男女換成了語言,如同電影裡從黃色置換成紅色紳寶900,成為另一趟相似卻截然不同的旅程。
周冠威已記不清楚是從總時長多少的龐大影像資料中,剪出兩個半小時長的紀錄片《時代革命》。拍攝動機,是想讓人能夠看明白反送中運動每分每秒的局勢變化。
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與《VERSE》社長張鐵志暢談台灣影劇近年的發展,以及這些精采佳作如何被帶向國際舞台。
看似童趣奇幻的歷險童話,透過一幕幕家庭互動,細膩的,溫柔的,述說面對死亡的難題。創造這動人劇本的,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新導演——池家慶。
台法共製電影《為了國家》(For the Country)在法國、摩洛哥和台北進行三地拍攝,探討對於母國、故鄉和自我的文化認同。
老天爺這兩年特別眷顧演技出神入化的台灣歐吉桑,2020年先是無預警帶走吳朋奉,2021下半年又在短短三個多月間把龍劭華和陳松勇這對師徒請上九霄雲外。
自2003年客家電視台開台後,回顧客語戲劇一路走來的歷程,《茶金》的製作人徐青雲與湯昇榮說,這是一段從荒蕪到綻放的歲月積累。
自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以來,客語不再是大眾媒體中缺席的語言。客家影視音類型與內容越來越百花齊放,並在當今跨語文化潮流中,碰撞出嶄新的火花。
關錦鵬導演最會拍的是「女人戲」,然而他不只述說女性故事,而是動人故事。第38屆金馬獎拿下最佳導演的《藍宇》,便是為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