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專文

鄭宜農專欄:未來人詞曲課

鄭宜農專欄:未來人詞曲課

4月中旬,南下參與了某音樂學習營的系列教學,負責和學員分享「詞曲創作」的技巧和經驗。每次遇到這類型的教學邀約,我無不是誠惶誠恐、猶豫再三,「創作」曾經是那麼動物性的出發,要不是被動地去面對,我想創作者們很少有這個心思去解自己的脈絡,更何況,「動物性」算是比較冷靜、中性的說法,如果你問創作者們怎麼開始?又為何而創?其實大家常常是眉頭一皺,憶起那個想要找一個角落,安放存在本身痛苦與不堪的,浮動的自己。

插畫家鄒駿昇:親「綠」而生的浪漫

插畫家鄒駿昇:親「綠」而生的浪漫

鄒駿昇,跨域插畫家、視覺藝術家,來自藍天常駐的台中豐原,善用科學式手法描繪出植物深藏不露的浪漫,喜歡山比海多一些。作品曾獲義大利波隆納插畫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曾與國際精品品牌Gucci、Johnnie Walker等國際品牌合作。身為親「綠」的人,他認為綠並非刻意找尋而來,不一定能時刻感受到它們存在,但需要時卻發現它們始終陪伴著自己,長年來與植物發展出一種共生共榮的情感,今日的他,喜歡微觀生機、記錄盎然。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與時間賽跑,為瀕危植物建造綠色方舟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與時間賽跑,為瀕危植物建造綠色方舟

日治時期,政府開始有系統地進行植物調查,試圖認識同在這座島嶼上的生物。一百多年之後,相較於野生動物保育意識逐漸抬頭,許多植物同樣正在受脅甚至瀕臨滅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2019年啟動了「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以下簡稱方舟計畫),展開對原生瀕危植物的搶救,並移至全台植物園等保種場所進行分散式保種;台北植物園更有建築師黃聲遠團隊正在建造的溫室,希望讓人們更認識台灣這片土地上的綠色寶藏。

EP56|欸你這週要幹嘛:旅途的風景是家人

「透過旅行讓大家相聚,能創造很大的漣漪效應,也有觀眾因為我們的影片,嘗試把家人聚在一起。」點開YouTube頻道「欸你這週要幹嘛」,總有多位風格鮮明的家人和朋友,在不同的旅遊場景間悠遊。頻道創辦人Ariel拍下與家人出遊的影像,鏡頭下不只是旅遊景點的紀錄,更重要的是親友們在旅遊中凝聚情感。本集,Ariel和妹妹Shine將分享頻道經營的心路歷程,以及旅行的對她們的重要性。

六款緩解苦夏不適的天然野草茶:來自島嶼先人的生活智慧

六款緩解苦夏不適的天然野草茶:來自島嶼先人的生活智慧

每至炎夏,太平洋高壓張牙舞爪地蒸騰台灣這座小小島嶼,窒悶濕熱總令人苦不堪言。想緩解苦夏症狀,不妨請益傳承了台灣先人生活智慧的「野草茶」,以對應節氣的野草能量調理不適。《VERSE》特邀以土地和永續為理念的野草茶舖「三玉號」,分享六款舒緩不同苦夏症狀的野草配搭,同時也帶我們認識這些常見卻不識的野草。野草茶可冰飲亦可溫補,讓身體自然地回歸可抵禦酷暑的健康狀態。

威石東酒莊執行長楊仁亞:不畏嘗試,釀造最真誠的台灣葡萄酒

威石東酒莊執行長楊仁亞:不畏嘗試,釀造最真誠的台灣葡萄酒

適合生長於溫帶的釀酒葡萄,在台灣的潮熱氣候下容易招蟲害病,種植難度高。歷盡跳躍人生的楊仁亞,在父親心心念念召喚下回台共造葡萄酒事業。他自認不擅長也不熱衷從商,但他不自我設限,面對挑戰時會讓自己歸零。他希望釀出「誠實的酒」,無須任何隱瞞,透過積累在這片土地的味覺記憶,找到屬於台灣的認同。楊仁亞將各種嘗試視作天賜的禮物,他認為風土條件並非絕對的限制,試了才知道,要嘗試新東西,不害怕改變。

張惠菁專欄:受傷的神獸在山裡呼吸

張惠菁專欄:受傷的神獸在山裡呼吸

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John le Carré),在幾乎公認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說《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裡,寫了個看似平平淡淡、其實劇力萬鈞的開場。那是在一所升中學的預備學校裡,傾盆大雨中,胖胖的、不起眼、剛轉學來、沒有朋友的小學生比爾,注意到一位新來的大人開車進入校園裡。這個大人是吉姆,新來的代課老師,顯然受過傷,右手臂行動不良。然後漸漸地小學生發現,他法語道地,能說好幾種語言。小學生憑直覺知道這是一個不凡的人物。學校的教職員也感到,這人來到他們當中,就像鳳凰來到麻雀群裡。不過教職員的想像力不及小學生,只擔心這上過牛津大學、卻來路不明的人,會不會是罪犯。

記憶有水的質地,它完成了我——專訪王盛弘《雪佛》

記憶有水的質地,它完成了我——專訪王盛弘《雪佛》

採訪當天,王盛弘帶了一個大包包,裡頭塞滿了紙張、書本、筆記本甚至還有一台筆電。他說,自己怕忘詞,這些東西都是提醒用的小抄。但採訪的過程中,他幾乎沒有碰觸袋子,讓裏頭的東西繼續安放著,彷彿被書寫的記憶也是如此,妥善安置在某處,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王盛弘徐緩地述說著,彷彿要讓腦中一顆又一顆的記憶細胞彼此連結,為我們構築一幅巨大的生活圖景。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上):黃明川《採石為生的部族—石礦工人》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上):黃明川《採石為生的部族—石礦工人》

由廣電基金會(公共電視前身)與王小棣導演「民心工作室」(民心影視公司)合製的電視節目《百工圖》系列紀錄片總計85集,從1986年開始播映到1991年,翔實地紀錄當時代各行各業勞動者面貌,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職人紀實節目。在勞動紀實之外,當年參與《百工圖》紀錄片新銳導演──黃明川、高重黎,也分別在作品中注入具個人風格特色的音畫實驗,從中可窺見其日後在不同藝術領域創作的端倪。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下):高重黎《漫畫人》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下):高重黎《漫畫人》

由廣電基金會與王小棣導演「民心工作室」,在1986年至1991年合製的電視節目《百工圖》系列紀錄片,翔實地紀錄當時代各行各業勞動者面貌,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職人紀實節目。《百工圖》系列中,不只有黃明川《採石為生的部族──石礦工人》,這種大眾認知中較為熟悉的勞工階層,高重黎《漫畫人》裡的漫畫家,雖然可以稱其為藝術家,其實也是一種勞工。相較於石礦工主要為住在東岸的原住民,《漫畫人》裡的漫畫家,則幾乎都是西岸、都市裡、戴了眼鏡的漢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