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藝術 2025「滾雪球」台中藝術書展:一個拒絕討好群眾的文化聚點 當一場藝術書展不以「大型市集」的姿態討好群眾,而是專注於出版本身的獨特性,它所累積的文化能量可能如「滾雪球」般逐年擴散嗎?將於11月28日至30日在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登場的第八屆2025台中藝術書展,便以「Snowball Effect(滾雪球效應)」 為名,拋出這個值得思考的命題。
攝影 台越混血攝影師蔡定邦《本是同根生》:26歲獲巴黎光圈攝影書獎、哈蘇獎雙料肯定 當蔡定邦推開哥哥房間的門時,眼前是一片無法踩過去的髒亂。三年斷聯後的一通急電,讓這位26歲的攝影師意外窺見了另一個世界——房間深處的藥袋上,密密麻麻寫著焦慮症、思覺失調症、抗憂鬱的藥名。那一刻,他意識到兩人已經站在完全不同的天平上。
攝影 風格 黃俊團《吶,青春》攝影集:14年前生鏽底片的青春記憶重現 十四年前,一捲底片65元,沖洗費卻要100多元。那時黃俊團買得起底片卻洗不起照片,於是一捲捲膠卷堆積在林森北路租屋處的狹小房間裡,曾被貓尿過,也慢慢生鏽。這些被遺忘的影像,如今成為他第四本攝影集《吶,青春》的核心,也是他與青春時代的最後告別。
藝術 觀點 始祖鳥Arc'teryx西藏煙火秀爭議:蔡國強「升龍」作品引發環境與文化倫理大辯論 在喜馬拉雅高原的天色中,一條由彩色煙霧與繁密爆破編織出的「龍」爬上山脊——2025年9月19日,始祖鳥Arc'teryx與藝術家蔡國強在西藏高原的煙火秀「升龍」,點亮的不只是天際,更點燃了公眾對環境與文化倫理的激烈討論。公共藝術何時有權介入自然聖域?誰來劃定尊重與震撼的界線?
藝術 音樂 台中 The Cave 洞穴:台灣電子音樂場景革命,創辦人 FTK 以策展思維重新定義派對 台灣電子音樂場景正在改寫。台中 The Cave 洞穴創辦人 FTK 以策展思維重新定義派對,將電子音樂從純粹娛樂提升為文化藝術實驗。十年來,從地下空間到主流機構,從台中到亞洲,這場音樂策展革命正在建立台灣在國際電音版圖的重要地位。
藝術 音樂 台灣電音革命:FINAL × PURE G 打造亞洲地下音樂文化新據點,從台北夜店到Boiler Room全球舞台 台灣的電子音樂派對場景正在經歷一場革命。從台中的洞穴The Cave,到台北的FINAL、PURE G,一群音樂策展人正在重新定義什麼是派對——他們將單純的娛樂消費轉化為藝術實驗,把夜店空間變成文化實驗策展的場域。當策展思維進入電子音樂場景,當多層感知取代單純的聽覺刺激,台灣的地下音樂正在與國際接軌,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語言。
攝影 文化 京都傳奇藝術出版社「青幻舍」30週年:如何用「書籍藝術品」顛覆數位時代? 2025年10月,京都青幻舎迎來創立30週年。這間以「當代藝術的存在感」為核心信念的出版社,從1995年的一間小型工作室,成長為日本藝術出版界的重要推手,累計出版超過1,000本高品質藝術圖書。在電子書籍大行其道的時代,青幻舎始終堅持「紙本藝術」的收藏價值,並於30週年之際推出「幻本復刊計劃」,重新詮釋藝術書在當代的意義。
展覽 藝術 台南首屆「藝術印刷品市集」8月初登場:傳統印刷×當代創作 在百年古蹟吳園公會堂 由Break Off主辦的台南藝術印刷品市集將於8月2、3日在台南歷史古蹟吳園登場,這是該團隊繼台中藝術書展、台北國際海報博覽會後,首度進軍南台灣的重要活動。本次市集確認有來自韓國、香港、中國等海外創作單位參與,部分參展者更是首次來台,選擇以此活動作為認識台灣的起點。
攝影 文化 香港純攝影書店「顯影堂」,讓出版社被看見,為攝影文化找回實體溫度 在香港黃竹坑一棟大樓裡,藏著一間罕見的攝影書專門店。進門左側牆上,三十本攝影書整齊排列,每本都印著日本知名攝影出版社青幻舎的標誌。這裡是「顯影堂」——攝影平台「顯影」主理人劉東佩從線上走向實體的溫暖角落。
展覽 設計 讓材料說話!專訪好感空間展策展人,重新定義「好感」翻轉台灣商展美學 走進第三屆在大臺南會展中心舉辦的2025好感空間展,你很難不被場內的氛圍所打動。它打破傳統的建材商展框架,沒有冰冷的規格表和價格標籤,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策展藝術的空間語彙。材料在這裡成為了大家所溝通的共同語言。
音樂 專訪/金曲獎花落誰家?4位大咖專家殷振豪、黃宣、方序中、閃靈 Doris告訴你評審真正在意的事 當金曲獎入圍名單公布後,除了歌迷的熱烈討論外,業界專家們的眼光更能看穿表象,發現一般觀眾容易忽略的專業細節。這次我們找來四位業界專家:殷振豪、黃宣、方序中、閃靈 Doris,談談今年的入圍作品呈現什麼樣的趨勢?哪些作品在他們心中已經得獎?
地方 藝術 2025知本溫泉光影藝術祭——台東光季《沐光泉》12件藝術裝置,帶你沉浸光影奇境 六月的台東知本,本該是夏日溫煦的時節,《沐光泉》開幕那晚卻突然風雨大作。看見小朋友們踩著溼滑的舞台,仍舊專注地跳著族群舞蹈,那份不受天候影響的純粹與堅韌,讓人瞬間明白什麼是「與自然共生」。或許,正是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2025年台東光祭《沐光泉》顯得格外動人,因為它提醒了我們,真正的美,往往在最不完美的時刻綻放。
音樂 專訪/4位金曲新人入圍瞬間全紀錄!陳忻玥「手機大響特響」、馬克「不知不覺就哭了」,陳泳希與Andr強忍緊張心情 金曲獎首次入圍,對音樂創作者來說是什麼?是作品被看見的那一刻,也是多年來在錄音室、在live house、在深夜裡反覆琢磨旋律後,終於等到的那聲「你做到了」,此次訪問四位首次入圍者,談談他們對於金曲獎的感受。
展覽 藝術 終於可以親見莫內的《睡蓮》!《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一定要認識的十件作品 從莫內對光影的執著追求,到史蒂文斯筆下的母性光輝,印象派藝術家們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定義了繪畫的可能性。他們不再滿足於複製既有的美學標準,而是創造出一套全新的視覺語言——一種屬於現代性的表達方式。我們精選了《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中十幅必看作品,每一幅都是這場「印象派」革命的重要見證。
人物 電影 《可憐的東西》導演尤格・藍西莫:24年創作生涯9部作品完整解析——從實驗先鋒到影壇巨匠的蛻變之路 《可憐的東西》在2024年橫掃奧斯卡四項大獎的掌聲未歇,金獎導演尤格・藍西莫一鳴驚人代表作《非普通教慾:4K數位修復版》又在2025年6月6日在台上映,讓影迷在大銀幕上重溫這部奠定導演獨特美學的經典之作。本文帶你回顧藍西莫如何用他獨特的「令人不安美學」,逐步建構出屬於自己的電影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