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文化Culture

許石音樂圖書館:為眾人敞開的音樂盒

許石音樂圖書館:為眾人敞開的音樂盒

隸屬於台南市立圖書館,許石音樂圖書館的前身為興建於1975年的「育樂堂」,一度鬧熱輝煌,但隨著館舍老舊,與市內新展演廳的啟用而漸漸靜默,也近乎走上「蚊子館」的道途。在思索如何能讓昔日飄揚在館內的樂音再次迴響時,台南市立圖書館洞察到,全國的公共圖書館中尚未有一個專門聚焦音樂的館舍,而也彷彿命運牽引般,許石的家屬亦於此時現身,欲將其一生的手稿與文物捐贈給台南市政府——許石是台灣二戰後首批流行音樂家,曾創作〈安平追想曲〉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致力於歌謠的採集。就這樣,許石與其牽絆的台灣歌謠文化也就順勢入厝,「許石音樂圖書館」應運而生,自2018年3月正式啟用。

從材料出發,以文學為基底:II Design 硬是設計為商業空間賦予迷人詩意

從材料出發,以文學為基底:II Design 硬是設計為商業空間賦予迷人詩意

近七年來,吳透領軍的「II Design 硬是設計」團隊成為備受關注的商業空間建築團隊,完成不少代表性的作品,從替老新台菜操刀新創品牌「永心鳳茶」的首店,到為老字號餅鋪「舊振南」打造漢餅房,他重新理解老店的時代意義,以空間定調品牌的新形象。接著又設計「全球50間最棒咖啡館」Simple Kaffa興波咖啡、「亞洲50大最佳酒吧」Draft Land、「亞洲50最佳餐廳亞洲之粹」AKAME⋯⋯,與名店的合作加上作品設計背後的文學想像,讓硬是設計成為台灣餐飲空間設計的獨特詩人。

當賣魚的碰上洗車的:《偽魚販指南》林楷倫 ×《洗車人家》姜泰宇

當賣魚的碰上洗車的:《偽魚販指南》林楷倫 ×《洗車人家》姜泰宇

林楷倫的《偽魚販指南》自今年三月出版以來,持續占據書店暢銷排行榜,這其實是過去屢以小說創作拿下文學獎的他,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作品。他不僅書寫當魚販時的真實經歷,亦自我剖析成長故事。以第一線工作者的視野書寫產業的文學作品,還有入圍第21屆台北文學獎年金類的姜泰宇(敷米漿)的《洗車人家》。VERSE邀請兩位「賣魚的」、「洗車的」作家集聚一堂,談那些沒有寫進書裡,關於寫作、職業及人生的想法。

台灣圖書館建築的嶄新時代——解密屏東與台南圖書館新總館

台灣圖書館建築的嶄新時代——解密屏東與台南圖書館新總館

近兩年來,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以下簡稱屏東總圖)及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以下簡稱台南總圖)相繼以全新面貌面世,兩者不僅建築外觀皆令人驚豔,成為城市新亮點,空間規劃上更突破過往僅以閱覽為主的想像,開展出多元功能。這兩座圖書館新總館,可說標幟著台灣圖書館建築劃時代的一大邁進。

陳珊妮如何重新定義流行音樂的未來?

陳珊妮如何重新定義流行音樂的未來?

音樂創作向來是當下社會現象的反饋,在陳珊妮的作品中,更有著前瞻的數位文化反思。近來,各種創作形式席捲全球,音樂變得好似只是媒介,不再敘說完整故事;演出者可以是虛擬歌手,沒有人在意背後是否真實;創作者不用本名,也不用露臉,就可以創造未來。未來,縱使撲朔迷離,可以確定的是,所謂「真實」的存在,確切已經有了新的時代定義。

倫敦雜誌專賣店magCulture:建構一個雜誌工作者信任的烏托邦

倫敦雜誌專賣店magCulture:建構一個雜誌工作者信任的烏托邦

全球獨立雜誌圈知名人物Jeremy Leslie,曾任雜誌設計總監,而後在線上撰寫雜誌介紹與評論,再走入線下舉辦雜誌愛好者聚會,最後落腳倫敦St. John街區開設雜誌專賣店magCulture。經營六年至今,magCulture不只是一間書店,更已儼然是歐美獨立雜誌的訊息中心。在報墨積極轉型數位的時代、在紙張成為電路顆粒的閱讀器世紀,一本本飛越洲際來自各地的有趣雜誌在潔淨架櫃仍有一席地位,在舒適店鋪的燈光下閃閃發亮,等待著眷戀墨印的人們將它們帶回家珍藏。

HMM ╳ W Glass Project:從 0 到 100 淬煉容納多元的台灣精神

HMM ╳ W Glass Project:從 0 到 100 淬煉容納多元的台灣精神

一項作品的無到有,不僅是從 0 到 1 的設計創造,更要加上從1到100的職人製造,才算完整。「 W 春池計畫」(W Glass Project)主理人吳庭安說,「讓國際看到其實台灣的循環經濟(註1)和工業設計加起來,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是扎扎實實地被喜歡、被運用。」於是,W 春池計畫與台灣設計品牌 HMM 攜手合作,試圖將台灣的實力帶往更遠的地方。

回到身體的原點:蔣勳談《欲愛書》二十年與肉身的孤獨

回到身體的原點:蔣勳談《欲愛書》二十年與肉身的孤獨

盛夏末了,劃分舊昔街庄的埔心溪堤岸,一座廠房內甫改建成的排練場。這個週一午後,既為蔣勳排定雜誌攝影與受訪日,也是他在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自社子島搬遷至桃園蘆竹後,初次造訪新基地與團長林智偉等年輕朋友們。但見他在表演者隨攝影閃光明滅的動態中,沉靜趺坐中央,有時也仿傚著、比劃如表演者羽翅般的手臂,並因此朗朗笑著。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之夜-攝影文化沙龍」:跨世代八位攝影師,重新凝視自己創作
Promotion 攝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之夜-攝影文化沙龍」:跨世代八位攝影師,重新凝視自己創作

2021年4月正式開館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於2022年4月27日主辦開館一週年館慶典禮,由VERSE協助策劃執行,以「歲月鏡好,影耀今昔」為主題推出一系列活動,其中「攝影之夜-攝影文化講座」邀請八位跨世代攝影師擔任主講者,分享對自己而言最有意義的攝影作品,是一個非常動人的夜晚。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之藝-攝影文化講座」:從多元觀點看見攝影藝術的魅力
Promotion 攝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之藝-攝影文化講座」:從多元觀點看見攝影藝術的魅力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總監David Griffin曾說過:「攝影作品具有一種力量,可以讓我們在媒體資訊泛濫的世界裡支撐下去,因為攝影模擬了我們心靈記錄某些重要時刻的方式。」他的話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的共同感受,然而攝影技藝的內涵不僅止於此。為慶祝臺灣首座國家級攝影機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開幕一週年,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主辦,VERSE策劃執行多場感動人心的影像講座,期待將臺灣影像藝術的豐厚底蘊,傳遞給更多人認識。

鄭宜農專欄:未來人詞曲課

鄭宜農專欄:未來人詞曲課

4月中旬,南下參與了某音樂學習營的系列教學,負責和學員分享「詞曲創作」的技巧和經驗。每次遇到這類型的教學邀約,我無不是誠惶誠恐、猶豫再三,「創作」曾經是那麼動物性的出發,要不是被動地去面對,我想創作者們很少有這個心思去解自己的脈絡,更何況,「動物性」算是比較冷靜、中性的說法,如果你問創作者們怎麼開始?又為何而創?其實大家常常是眉頭一皺,憶起那個想要找一個角落,安放存在本身痛苦與不堪的,浮動的自己。

插畫家鄒駿昇:親「綠」而生的浪漫

插畫家鄒駿昇:親「綠」而生的浪漫

鄒駿昇,跨域插畫家、視覺藝術家,來自藍天常駐的台中豐原,善用科學式手法描繪出植物深藏不露的浪漫,喜歡山比海多一些。作品曾獲義大利波隆納插畫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曾與國際精品品牌Gucci、Johnnie Walker等國際品牌合作。身為親「綠」的人,他認為綠並非刻意找尋而來,不一定能時刻感受到它們存在,但需要時卻發現它們始終陪伴著自己,長年來與植物發展出一種共生共榮的情感,今日的他,喜歡微觀生機、記錄盎然。

張惠菁專欄:受傷的神獸在山裡呼吸

張惠菁專欄:受傷的神獸在山裡呼吸

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John le Carré),在幾乎公認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說《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裡,寫了個看似平平淡淡、其實劇力萬鈞的開場。那是在一所升中學的預備學校裡,傾盆大雨中,胖胖的、不起眼、剛轉學來、沒有朋友的小學生比爾,注意到一位新來的大人開車進入校園裡。這個大人是吉姆,新來的代課老師,顯然受過傷,右手臂行動不良。然後漸漸地小學生發現,他法語道地,能說好幾種語言。小學生憑直覺知道這是一個不凡的人物。學校的教職員也感到,這人來到他們當中,就像鳳凰來到麻雀群裡。不過教職員的想像力不及小學生,只擔心這上過牛津大學、卻來路不明的人,會不會是罪犯。

記憶有水的質地,它完成了我——專訪王盛弘《雪佛》

記憶有水的質地,它完成了我——專訪王盛弘《雪佛》

採訪當天,王盛弘帶了一個大包包,裡頭塞滿了紙張、書本、筆記本甚至還有一台筆電。他說,自己怕忘詞,這些東西都是提醒用的小抄。但採訪的過程中,他幾乎沒有碰觸袋子,讓裏頭的東西繼續安放著,彷彿被書寫的記憶也是如此,妥善安置在某處,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王盛弘徐緩地述說著,彷彿要讓腦中一顆又一顆的記憶細胞彼此連結,為我們構築一幅巨大的生活圖景。

其實不是「廢文」:攝影師汪正翔對影像文化的「碎碎念」

其實不是「廢文」:攝影師汪正翔對影像文化的「碎碎念」

攝影師汪正翔於3月出版新書《旁觀的方式》是文化界最近重要的話題書。副書名為「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不僅紀錄他在拍攝現場的各種觀察,也是與攝影理論進行一場對話辯證。說是絮語,更像一套觀看台灣的新論述,而所謂的旁觀是什麼?書寫廢文比經營攝影作品來得更認真的汪正翔,正在用文字走出一條新的攝影實踐之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