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文


席德進特展「歷史就是我們自己」:以一生的畫作獻給台灣鄉土風情
於1970年寫下「歷史就是我們自己」,將一生靈魂奉獻給藝術,席德進透過水彩、水墨、油畫捕捉了三十餘年的台灣山水與鄉土民情。

諮商師周慕姿提醒二十世代:關於未來 我們只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從Plan b到Alife:持續推動城市規畫與生活解決方案
「Plan b 第二計劃」不只是一間空間設計公司,戰線從永續發展、品牌策略到空間活化,並推出以「Alife」居住概念的生活服務產業。

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監禁」與「離散」該如何透過藝術再現?

龔書章 ✕ 張清華:疫情下的醫療健康和移動庇護
龔書章藉由對張清華建築師的共創實踐「QurE原型屋」,引發你我在面對疫情尚未平息當下的重要反思,也促進醫療救助的創新與研發。
EP21 | 龔建嘉:熱血獸醫的鮮奶革命

哲學作家朱家安 :二十世紀最後的少年 反思跨時代脈動
當台灣進入21世紀,網路致使橫空出世的自由、社會價值框架重新打破再定義,哲學作家朱家安書寫現下20世代所面對那瞬息變化的情境。

沉浸烏來隱世祕境「馥森 阪治」:文化與自然共生的夢幻療浴場
走入「馥森 阪治」,裝飾性的鷹架象徵泰雅族建築語彙的表達,那是出於對傳統家屋的尊重與致敬,期望在此找回原住民的文化與信仰。

黃崇凱 VS. 拍謝少年(下):乘著「新台風運動」 飛向有夢的未來

黃崇凱 VS. 拍謝少年(上):台派中年站出來!文學與搖滾樂的共時宇宙

緬甸歲月如何影響喬治.歐威爾寫下《一九八四》?

永續發展阿里山林鐵:以全新LOGO傳承台灣國寶級文化

青鳥書店再次跨界:從全新餐飲到品牌閱讀角落
EP20 | Hahow 江前緯:跨域時代的學習新想像

張志祺的雙贏絕招:比起一個人獨鬥 更會找一群人打群架
「志祺七七」訂閱數有八十幾萬,作為YouTuber並不是最多,但張志祺在社會議題上有一定聲量,一路走來他不斷探索、尋找合作的各種可能。

當盛世終於虛無了,我們在華美廢墟中再讀村上春樹

詞人李焯雄:視覺優先的社會怎麼影響歌詞創作?

《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總編輯廖秀哖:我們與時尚的距離
重要的時尚雜誌《Harper's BAZAAR》台灣版去年成立滿30週年,總編輯廖秀哖分享她所觀察的時尚與時尚媒體,以及台灣的時尚產業。

《斯卡羅》導演曹瑞原:影集只是起點,盼台灣人繼續探尋土地的故事
《斯卡羅》既然改編自小說,很難避免討論原著和改編劇本之間的差異。例如關於認同,及對族裔身分的質疑比較具文字性,在影像媒材中並不易表達。

焦元溥的台北音樂地圖:唱片迷記憶中的羅斯福路四段

罐頭也可以很好吃:保存食品牌「LOUU」的風土罐頭和在地奶油
保存食品牌「LOUU」訴說著對食物與生活的信仰,名稱取自「Love」的變體,象徵一個個玻璃罐或鐵盒內裝滿的,對土地的愛。

私處 my place的日常便當:六種炎夏療癒系料理提案
經營社群「私處my place」的Grace & Kaven,從常備菜出發,邀你走入廚房找尋生活儀式感之外,也要在夏季吃得清爽健康。

《聯聚城市稻田——人禾好時》:在城市中體驗耕種與自然的真實共感
聯聚文教基金會主辦城市稻田計畫的聯動展覽,《人禾好時》,欲在城市稻田中引領觀者從水稻的生命時序出發,體驗人與土地的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