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New Ideas


白盒子中的有機光景——南美春室
隨著「南美春室」在1月27日正式對外開始營運,卻讓人驚喜地看見在這兩種目的之外的嶄新可能,重新定義了美術館與咖啡廳的關係。

台東池上如何成為一個人人嚮往的美麗小鎮?

想投資NFT?寫給初心者的虛擬貨幣心法
2021年是NFT的關鍵年,文化銀行共同發起人及美感細胞教科書推動者陳慕天,也因此從文化教育領域跨足金融科技領域,展開NFT的探險。

作家的創作之路如何開始?
在這個社群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甚至多個發聲工具。發聲不難,但能不能讓它成為「創作」,決定於你為這則分享出去的訊號,加入了多少「靈魂」?

一口咬下台灣電影三明治:台灣影視如何多方出擊、走向國際?
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與《VERSE》社長張鐵志暢談台灣影劇近年的發展,以及這些精采佳作如何被帶向國際舞台。

一本攝影書,需要幾張照片?
獨立出版風行的年代,攝影書(Photobook)成為將自身推向大眾的重要媒介之一,在面對攝影書這個藝術形式時,我們該如何欣賞?

虛擬實境,讓人類到達未來:高雄電影節「XR無限幻境」策展人李懷瑾

2021台劇新浪潮:更真實、更非主流、更有共鳴

耿一偉談城市藝術節:我們不怕慶祝,但不能癱倒路邊
回顧2021年,雖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仍有多個縣市舉辦各式地方藝術季,成為一股文化新氣象。然而,藝術節又能為台灣這座島嶼帶來些什麼?

瀕危高山植物敲響環境警鐘:看見台灣的高山之舟

陳明珠:我從來不覺得講客語是一件俗氣的事情
「客家妹」是很多人對於主持人陳明珠的第一印象,講客語不僅是她的工作所需,更是從小在母語環境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養成的身體記憶。

從台灣走向世界的永續力量: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專訪
VERSE專訪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以「台灣品牌的世界影響力」為題展開對話,深入瞭解綠藤對於企業責任、社會正面價值、環境永續的觀點,以及所欲達成之宏願。

公部門美學新篇章:翻轉,讓設計從「桃」開始
在每一次推出的新設計案裡,都埋藏有一顆屬於桃園的美學種子,在眾人的期待之下慢慢茁壯,不只是桃園市民、外人心中也將對於這個城市的美學有所改觀。

台潮如何影響飲食品味和用餐體驗?永心鳳茶執行長薛舜迪專訪
翻轉台灣味是條漫長路,若大家都願意為本土文化盡一分心力、多一分覺察與關注,創造讓在地人自豪、外國人嚮往的飲食境地,我們的生活就會朝著美好、嶄新的狀態前進。

失智症的懷舊療法:讓長者穿上萬秀洗衣店舊衣「回回憶REmemory」
奧美團隊與萬秀洗衣店、台灣失智症協會合作,以「被遺忘的衣服」扣連失智症「被遺忘的回憶」,支持正在遺忘的人,發想時裝品牌「回回憶 REmemory」。

苗栗山林美學之旅:看見地方創生與文化觀光潛力
為推動觀光發展,並呈現台灣在地文化與內涵,文化部規劃十條深度體驗的旅遊路線,以學習、體驗進而帶來反思的概念串連各景點,期待旅人打開五感,深度認識在地文化。

黃心健 ✕ 陳芯宜 ✕ 蔡明亮:VR會把世界帶到哪裡?

永續美學的另一種可能:減法先決!專訪新一代綠藤背後設計團隊:周裕穎、justfont、HOUTH

《成為西蒙波娃》之前:世界不斷告訴她,女人沒有才華
沒有任何歷史資料顯示,沙特到底對波娃說了什麼,令她心灰意冷。不過我們知道,波娃的父親與她身旁的文化都不斷告訴她,女人沒有才華。

20世代暢銷作家張西(二):我們這世代最普遍的是存在的焦慮
作家張西認為人一定是尋求肯定,並不否認自己渴望尋求肯定,即將邁入30歲的她也談20世代間普遍共擁的存在焦慮,以及她的下個十年。

20世代暢銷作家張西(一):社群上的「人設」就是我的一部分

遵循有機與耕讀:謝怡雯推廣與土地共生的生活哲學

有聲書是讓文字再活一次:當聲音成為文化,創造文字的新生命
隨著各出版社相繼投入有聲書錄製,有聲書的討論進入公眾視野,成為推廣閱讀的新方式,我們相信,台灣有聲書的發展,也將如海外日漸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