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文章結果 Search Result
共找到62篇關於 侯孝賢 的文章。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導演黃文英:「我從阿公與侯孝賢的身上學會了眼光」
黃文英是台灣最重要的電影創作者之一,她擔任藝術指導與導演侯孝賢合作多年,如今拍起了自己的電影《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將鏡頭對向自己的故鄉與思念,讓信仰領路,走回百年前嘉義火車站前的中正路。

連伍佰與侯孝賢都respect的藝術狂人——林鉅與他的80年代

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希望:鄭有傑寫在金馬57頒獎典禮之後

《無人相信的真相》台中首映,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一同觀影,驚喜現場300位影迷!

那些憤怒與悲傷,我們也試著溫柔地訴說——專訪《流麻溝十五號》導演周美玲&原著曹欽榮

林靖傑談《大俠胡金銓》:在當代贖回臺灣新電影之前的記憶
今年幾部院線紀錄片,林靖傑都參與其中,他擔任了《臺灣男子葉石濤》的監製,詩人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大俠胡金銓》二部曲等作品的導演,更以《大俠胡金銓》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用身體涵納死亡——許芳宜《我心我行》的破局之路

北美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台灣80年代的文青、知青和憤青都在幹嘛?

陳明章:唱出母語的生命力,以土地的聲音改變台語歌面貌

《戲如妳》——金馬影后陳淑芳:若拍傳記,片頭會是母親帶我跳海的那幕

讓我們回到1989年《悲情城市》拿下金獅獎的那一夜
對多數台灣記者而言,1989年9月都是職涯上採訪國際影展的初體驗,只因為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入圍了威尼斯影展競賽,那是台灣電影的第一次,也是台灣媒體的第一次國際大賽交鋒。

徐佑德專欄:2023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國片?

《悲情城市》絕美海報的創作者:台灣最厲害的電影海報設計師陳世川

國家影視聽中心攜手雲門舞集,「動靜光影」影展盛大開幕!

語焉他的孤寂——從《悲情城市》回首梁朝偉的過去
在許多人的眼裡,梁朝偉總是安靜——有人說他是無比地認真,有的人則認為那顯得自閉。對他自己來說演戲是表達的出口,他在角色裡找到自己,就如同《悲情城市》中他所飾演的林文清,看似文靜,內心卻澎湃不已。

從《油麻菜籽》看台灣女性的電影形象:過去與未來

《模仿犯》出品人陳國富:是時候來做更難的劇了

童子賢,一個在企業界臥底的文藝魂

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未公開資料、最齊全影展重構楊導電影世界

史上最完整!楊德昌回顧影展:高規格再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楊德昌的十大電影」

《我心我行》導演姚宏易的自我提問:如何在有形的現實中捕捉藝術的無形?
我們與導演姚宏易進行對話,這位將劇情片、紀錄片、現代舞劇與舞台劇形式合而為一的電影創作者,是如何看待電影與舞蹈之間的藝術性?

舒國治70歲寫下《憶楊德昌》:30歲前相識,老來才能寫下,也算是當代藝文諸多瑣事!
我認識楊德昌於1981年。要探討楊德昌,最值得細細琢磨楊德昌的時代。他的時代,充滿了他一看就要皺眉頭的事物。⋯⋯這諸多的糟糕,後來往往是他創作的源泉。

吳念真:「我想講的,是大家都能聽得懂的故事。」

金馬最佳導演蕭雅全:「《老狐狸》是我反省、校正自己電影,所得出的結果」

《青春18x2》導演藤井道人專訪:「失敗是很正面的事,越早經歷越好。」

不只是《幕府將軍》:「日本cult電影之王」淺野忠信六部必看厲害作品

當「她」們做電影:走進女性電影人的工作文物,重新書寫台灣新電影史
國家影視聽中心年度重磅專題「她的新電影」聚焦於台灣新電影時期女性電影工作者的貢獻,展出80、90年代被忽略的女性創作者及其作品,以展現她們在台灣影視界的重要性和獨特視角。

Netflix華語劇集《正港分局》導演程偉豪、監製金百倫專訪:「用一部影集,讓大家體驗中文字的美好!」

一通電話戲讓兩人淚崩!張艾嘉:沒有女兒的我,如何在戲裡當一個同志女兒的母親?

金馬獎級影人齊聚國家影視聽中心,一同回顧「台灣新電影」40年
至11月27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影視聽中心)將推出「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主題影展。開幕片《竹劍少年》特映記者會特別邀請張艾嘉、杜篤之、林文錦等金馬影人們共襄盛舉。

以電影為支點辯證世界70年——法國電影月刊《電影筆記 Cahiers du Cinéma》

舒國治:一個台北人六十年來基隆追憶

HTC VIVE ORIGINALS:從VR到音樂元宇宙
經歷了智慧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之後,2016年,HTC將業務擴展到VR(虛擬實境)領域,成立HTC VIVE ORIGINALS部門,企圖透過發展VR內容建構虛擬實境生態系。

阿爆(阿仍仍):找回母親的舌頭,也重新創造自己的新聲音
2019 年底,阿爆在台灣以排灣語載道的創作專輯《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滿貫入圍八項金曲獎,台灣與世界同樣思考族群。

重新「發現」陳淑芳:台灣電影中永遠的母親

滲透電影美術魂:進入王誌成與蔡珮玲的影像造夢時空

上帝保佑 阿彌陀佛!林強向前走到坎城最佳電影原聲帶

恆春:台灣最南端的迷人小鎮 從歷史古城到墾漂新族群進駐

魏德聖深度長訪談(上):「你要做多大的電影就找多少錢,要找多少的資源。」

莫子儀與《親愛的房客》主創推薦片單:以家族羈絆為起點 一路飛向太空拯救宇宙
CATCHPLAY+獨家邀請《親愛的房客》導演鄭有傑、主演莫子儀、白潤音、姚淳耀、配樂法蘭,分享他們熱愛的家庭、科幻、愛情、紀錄片及喜劇。

歡迎光臨奇幻福爾摩沙:台灣正在寫下另一種電影史?

南進恆春迷人日常:民謠與古城的十字街口
古名「瑯嶠」的恆春,近年吸引不少熱愛品味日常的訪客到來。在此可見東西南北城門和城牆還依存的老城風貌,還有年輕蓬勃的新活力。

轉動台灣電影的推手: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黃建業
1980年,年僅26歲的黃建業出版首本電影著作;2021年,台北電影獎頒發卓越貢獻獎給這位資深影評人,肯定他對電影圈的長年付出。

臺北眷村文化節「拾眷拼圖」:結合線上映演,開啟眷村已知與未知的風景

鍾孟宏《瀑布》病變(上):一場在思覺失調中痊癒的美夢?

一口咬下台灣電影三明治:台灣影視如何多方出擊、走向國際?
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與《VERSE》社長張鐵志暢談台灣影劇近年的發展,以及這些精采佳作如何被帶向國際舞台。

電影劇照如何記錄時代?攝影師劉振祥與他的《戀戀風塵》劇照

致敬永遠的台灣歐吉桑陳松勇
老天爺這兩年特別眷顧演技出神入化的台灣歐吉桑,2020年先是無預警帶走吳朋奉,2021下半年又在短短三個多月間把龍劭華和陳松勇這對師徒請上九霄雲外。

高雄最具獨特風格酒吧:LIL GAZ、無聲的所在
許多「返鄉」高雄的調酒師帶著獨有的個人生命之旅,創造充滿故事的特色酒吧。VERSE介紹兩間高雄的特色酒吧,LIL GAZ、無聲的所在,讓你一窺夜晚的高雄魅力。

台灣電影在巴黎(上):法國電影策展人倪娃法專訪

《教父》50年經典魅力,都因「龜毛」而魂牽夢縈
適逢電影《教父》上映50週年,《教父寶典》一書正式於台灣授權發行。本文由譯者李泳泉的視角詮釋編譯過程,探討柯波拉對於電影的堅持。

《在車上》、《世界上最爛的人》入圍奧斯卡:看見影壇新語言
美國獨立製片的語言將成為未來的影展、甚至商業主流,台灣電影也會持續汲取其中養分,慢慢煉成屬於台灣影壇更新、更特別的語言與美學。

挖掘意義的、異議的礦: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
睽違25年,台灣終於又舉辦一次洪瑞麟的大型個展──「掘光而行:洪瑞麟」,補償了漫長的25年間,他在台灣欠缺的聚焦及討論。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下):高重黎《漫畫人》

橫越三大洲的拍攝是為了什麼?專訪《為了國家》導演Rachid Hami與演員Karim Leklou、Shaïn Boumedine

高捷:台灣黑道大哥舍我其誰?

槍聲、風聲和青春壞掉的聲音——音效師杜篤之如何製作台灣首部杜比立體聲電影?

「再髒一點」:剪接師廖慶松如何在《少年吔,安啦!》追求台灣色彩的真實?

《少年吔,安啦!》導演徐小明:拍的是黑幫槍響,講的是青春輓歌

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爆炸——各種內容創作形式都在新的道路上奔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