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文章結果 Search Result
共找到59篇關於 北美館 的文章。


北美館矚目大展解析: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為何讓世界著迷?

光影詩人的感知旅程——北美館《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30年回顧展登場!
當代藝術如何重新定義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從6月21日至9月21日,北美館呈現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30年創作生涯的精華,17件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的作品,構築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感官宇宙。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登場!30年回顧展以雕塑與攝影層層重製現實
睽違20餘年,德國當代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世界巡迴展以回顧展重登臺北市立美術館,匯集從1990年代至今近70件作品,呈現其30年融合雕塑與攝影的創作實踐。

建築師劉培森的美術館革命!從「北美館二期擴建」到「台中綠美圖」,重新定義台灣藝術場域

北美館「典藏組」揭秘!方美晶:藝術典藏,是讓作品跨越時空重現光彩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深度專訪:跨領域共同去找一個從未發現過的領域

北美館與+10・加拾聯手,編織台灣女性畫家的抽象筆觸

後疫情時代的展演現場:北美館館長王俊傑 ✕ 策展人耿一偉

何以用身體逃離後疫情時代的孤寂?——北美館《途中》戶外廣場開展

挖掘意義的、異議的礦: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
睽違25年,台灣終於又舉辦一次洪瑞麟的大型個展──「掘光而行:洪瑞麟」,補償了漫長的25年間,他在台灣欠缺的聚焦及討論。
Vol.08-4 | TAIWAN NOW 後疫情時代的展演現場,北美館館長王俊傑╳策展人耿一偉

北美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台灣80年代的文青、知青和憤青都在幹嘛?

北美館「崎Heterogeneous」:以紙張堆疊形塑的山景幻境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文化和藝術,創造的是隱性未來價值

睽違四年,國際爵士巨星與台灣高手的搖擺狂歡——2023兩廳院夏日爵士

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未公開資料、最齊全影展重構楊導電影世界
EP43 | 王俊傑:品味與消費社會

打破「紙紮」禁忌迷思,張徐展接下「糊紙世家」傳承消逝的工藝大作
生為百年糊紙老店的第四代,張徐展見證糊紙文化隨著時代潮流走向凋零,但他大膽地透過當代藝術和實驗動畫,讓糊紙文化和自我的身分認同都更加強壯。

耗時三年籌備!南非當代知名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次台灣大型個展,完整呈現40年創作軌跡、90餘件代表作

敦聯開發總經理邱宗博:開啟新世代房地產樣貌──深度體驗與創新服務,缺一不可!

草間彌生睽違九年個展:12月登北師美術館近70組經典作品搶先看!

紙藝永續革命:FENKO鳳嬌催化室《Heterogeneous 崎》裝置藝術重生台南尚暘建案

來約美術館喝咖啡!全台必去10家美術館咖啡館:不只咖啡香,慢食早午餐、職人牛肉麵帶來感官「饗」宴
美術館附設咖啡廳似乎已成了一種「標準配備」,《VERSE》編輯特別推薦全台9間美術館內外的絕佳咖啡館,從北美館、高美館,到金馬賓館,讓你充實心靈之外,也可以享受餐飲的文化體驗。

仙女的勞碌命——藝術家倪瑞宏的紅塵考驗

從市區老建築到看海的浪漫,全台8間不可錯過的城市美術館!
美術館已經是各城市推動創意經濟的重要文化設施,尤其在六都之外的其他城市,也有許多各具特色的美術館,不論是歷史建築改建的美麗空間,或者是位於海邊與山下的浪漫基地。

2025台北藝術之夏:為什麼選在此刻登場?觀展指南完整解析
今夏,台北迎來前所未有的藝術季節,多場國際級大展同時在城中綻放,展現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與實力。這不僅是檔期巧合,更是台灣藝術生態長期累積的成果。

草間彌生台北特展:70組經典作品、1998年《圓點的強迫妄想》重現北師美術館

文化與創意交織的臺北/A Tapestry of Culture and Creative Spirit

2025 VERSE春季年會/文化沉浸之旅:從論壇思辨到星空營火,重新定義台灣美學的五感饗宴
一年一度,《VERSE》舉辦融合思想與體驗的春季年會方才落幕,透過論壇對談、飲食體驗與實地踏查,帶領參與者深入探索台灣當代美學與風土文化的多元面向。

姚謙:美術館,是與藝術家精神交流的場域

近百間世界級畫廊一次逛完——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

讓美術館成為文化的大客廳: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專訪
北美館作為一個以觀眾為主體、容納多元觀點的「大客廳」,兼具日常性及表演性,不但要能面對過去、料理現在、建構未來,同時也讓觀眾在身心靈層面都與藝術充分相處,喚起身體意識,鼓舞人性裡的正向特質。

2023臺北時裝週:以台灣傳統藝術為主體的時尚盛宴

《臺灣美術兩百年》:為大眾而寫的美術史

「不斷在學習,就永遠處在新的狀態,就有可能會創新」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專訪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同一星球,但我們同住一片海洋
「海洋是我們共同祖先追尋太陽升起的地方的捷徑,是海洋讓我們認識這個星球。」唯有回到海洋,南島民族才有擺脫殖民霸權邊緣化的可能。

從台北雙年展到《愛×死×機器人》:以高科技的機械嵌合體轉生古老神祇
走進2020台北雙年展的大廳展區,看藝術家拼裝前現代的信仰符號及現代化的物質和電力之下,這些嵌合體都體現了傳統與進步之間的拉鋸。

藝術家董陽孜:一個人一枝筆,抵抗時代的傾斜
董陽孜不願被稱為是書法家,而是以文字和線條為核心的藝術家,他不斷地不同領域和世代跨界、寫出文字的新生命,要讓人們重新認識中文字的美好。

文協百年特展「走向世界」:台灣美術運動如何迎接時代浪潮?

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的荒野倡議:讓野草美學成為日常風景
以台灣原生種作為景觀設計的浪潮,近年從公共景觀到私宅都開始有劇烈變革。也在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的作品,一次次成為大眾關注焦點。

新譯古典劇場:柳美和 ✕ 王嘉明的當代神話學

以「現代驅魔師」視角看未來:人類與自然的再造與升級?
當疫情下物質社會的封鎖尚未解除,人類已能創造虛擬「元宇宙」,在混亂的世界新局中,北美館展出的「現代驅魔師」正能提供反思的機會。

耿一偉談城市藝術節:我們不怕慶祝,但不能癱倒路邊
回顧2021年,雖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仍有多個縣市舉辦各式地方藝術季,成為一股文化新氣象。然而,藝術節又能為台灣這座島嶼帶來些什麼?

從竹圍到大地:藝術家蕭麗虹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是一位學經濟學的藝術家,一位持續與歷史和時間糾纏的理想家,也是一位與政策來往建言卻又始終在體制外部的文化實踐者。

《百工圖》裡的勞動紀實與音畫實驗(上):黃明川《採石為生的部族—石礦工人》

John Varvatos 全台首間精品店開幕,詮釋美式搖滾叛逆時尚風格

2022文博會在高雄——用一場展覽的時間環島全台

南美館「生存/抵抗:臺灣-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展」,族群傷口的對話與修補

當代音樂聲響藝術的前衛碰撞——2022聲徜音樂節

獵島計畫:潛入觀音山蓄水池,13組藝術家再現台灣島嶼生態

大師級的紙纖維魅力:「種紙纖維/Fiber Seed」展現精湛工藝與造紙文化的絕妙關係

宇宙人狂潮降臨,高雄首席聖誕派對免費入場

國美館「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科技藝術的提問是,有沒有「20隻手指頭的人」?

法國攝影師Claudine Doury:青春期與旅行是我的攝影主題

再看「八〇」的藝術與政治及其啟示

為何我們仍要繼續讀三毛?——與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聊三毛

當代館的精神和台灣一樣——多元發聲: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專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