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文章結果 Search Result
共找到240篇關於 金馬 的文章。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2025年度大展《Dust and Gold 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 雙個展,用材質詮釋時間與修復的詩性對話

高雄必訪展覽:金馬賓館聯手德日台藝術家,《天穹之眼:鎌田治朗》融合珠寶與時尚之美
繼三年前選在台灣作舉辦20年創作回顧展後,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再次攜手日本藝術家鎌田治朗,在2025年帶來全新特展《天穹之眼:鎌田治朗》。

【VERSE 開箱】金馬獎唯一指定啤酒!百威金尊╳金馬60屆聯名「金」微醺

【金馬60】最佳動畫長片《八戒》導演邱立偉畫了近30年,始終是少年——無數個1/24秒堆砌的期待

金馬獎級影人齊聚國家影視聽中心,一同回顧「台灣新電影」40年
至11月27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影視聽中心)將推出「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主題影展。開幕片《竹劍少年》特映記者會特別邀請張艾嘉、杜篤之、林文錦等金馬影人們共襄盛舉。

金馬導演楊力州新作《無邊》,紀錄台灣首支南極長征隊的48天、350公里

「痛,能讓觀眾感受更真實」揭開台灣電影動作設計秘辛——金馬獎動作指導洪昰顥

《戲如妳》——金馬影后陳淑芳:若拍傳記,片頭會是母親帶我跳海的那幕

【金馬60】「最佳改編劇本」《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裡的TOP和BOTTOM

台灣史上最強「奇士勞斯基專題」,金馬影展43部作品揭秘波蘭電影大師

《九槍》:這部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說了一個什麼樣的移工故事
2022年,第5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頒給了《九槍》,歡聲四起。這是台灣的移民工議題首次進入主流觀眾的眼中。但在掌聲之外,是網路上一波波的罵名與負評⋯⋯

從經典確立未來:金馬60新風貌,金獎團隊Bito打造品牌識別
金馬獎今年將邁向第60屆,執委會邀請Bito團隊量身打造專屬的「品牌識別系統」,以「從經典確立未來」的概念出發,展現金馬以持續前進的精神,盛大迎接金馬60。

金馬最佳導演蕭雅全:「《老狐狸》是我反省、校正自己電影,所得出的結果」

老饕必收!2023金馬奬60週年十大聯名:百威金尊啤酒、米其林星級爆米花、大同電鍋⋯把金馬「送」入口中

「金馬58」主視覺出爐:Bito設計總監劉耕名首次攜手金馬 對焦電影未來
預計於11月舉辦的2021金馬影展,今年的視覺統籌由視劉耕名率軍的Bito設計團隊操刀,主軸在於「重新對焦,調整和世界的距離」。

金馬滿貫影后林嘉欣出席Balenciaga全新101專賣店

金馬賓館2024必看展覽《感應未來》:歐普藝術大師阿維亞尼近70件作品重磅登台,同場加映「可食用藝術」

許光漢配音首作!金馬最佳動畫長片《八戒:決戰未來》即將上映
被譽為「近10年最強台灣動畫電影」的《八戒:決戰未來》,找來許光漢、劉冠廷與邵雨薇等明星陣容配音,去年受金馬最佳動畫長片肯定、最佳動作設計提名後,如今將正式上映。

下一個台灣之光!「金馬前進坎城」《破浪男女》、《鬼才之道》、《功夫》等作品搶先曝光

末路愛情影集《塑膠花》,金馬影帝吳慷仁情牽金鐘女星李沐,共譜亡命虐戀

2024金馬獎提名揭曉!《鬼才之道》入圍11項成最大贏家,李錫堅榮獲年度傑出電影工作者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軍人驛站蛻變藝術殿堂!

金馬導演鍾孟宏力作《餘燼》:揭開記憶與歷史的深層秘密,陳以文、張震睽違30年再度同台飆戲
《餘燼》由金獎導演鍾孟宏執導,集結影帝張震、莫子儀,以及影后級卡司共同演出,入圍第61屆金馬獎五項大獎。電影將於11月15日上映,帶領觀眾探尋台灣歷史的隱秘。

威斯安德森《法蘭西特派週報》終於上映 2021金馬國際影展強片曝光

從《月老》到《黑的教育》,透過特效讓台灣的電影更大膽一些——金馬獎視覺特效嚴振欽

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希望:鄭有傑寫在金馬57頒獎典禮之後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迷航》:一艘名為烏坎的方舟

傳統文化於媒體世代的憂與喜——專訪「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司黛蕊
今(2023)年「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媒介/記憶」為題,呈現傳統文化與故事在不同的媒介、時代下被述說的方式。
EP12|羅申駿:從設計到金融的跨界實驗
EP16 | 李英宏:水哥的音樂態度
EP19 | 舒米恩:來自美式生活的聲音
EP25 | 謝盈萱:從劇場到影視的影后之路
EP27 | 易智言:從《藍色大門》到動畫《廢棄之城》
EP39 | 盧律銘:電影配樂是與劇情一起說故事
EP81|蔡亘晏:克服恐懼完成《咒》
EP82|陳潔瑤:用鏡頭述說族人的故事
EP83|張孝全:選擇你相信的真相
EP84|嚴振欽:用視覺特效超越想像

《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和《正義聯盟》到底有何不同?

吳念真:「我想講的,是大家都能聽得懂的故事。」

夏日台東食農魅力 腳踩浪花在月光海畔享野火煙燻饗宴

食物設計師蕭維政的家:家是人生最忠實的倒影
廚房始終是這個家、也是食物設計師蕭維政的人生主場景。隨著年歲更迭,他開始修身養性,連帶讓空間氣場一起轉場,在其中越來越靠近自己。

以藝文哲思看待能源佈局的意涵,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 × 導演蕭雅全對談
大亞集團聯手台灣奧美與甫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的蕭雅全導演,在今年推出兩支全新的形象影片——「穩定篇」與「完整篇」,以獨特且動人的敘事方式,訴說穩定和完整的能源規劃何其重要。

以白日夢暢遊影像世界的陳玉勳

聽威士忌說故事:百富「藝境尋味」帶你穿越百年時空,沉浸星級美味

專訪編劇&導演張耀升:劇本沒有好,其他也不可能好

【無名小吃】彰化「燉露」是什麼?廟口餐車上的燉湯、蘿蔔糕,撫慰人心的彰化小吃
入夜後,彰化市民族路的關帝廟口,一台發財車悄悄開張。隨著濃香熱氣裊裊而上,一個以燉湯和蘿蔔糕為主角的舞台,正式拉開彰化小吃的序幕。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導演黃文英:「我從阿公與侯孝賢的身上學會了眼光」
黃文英是台灣最重要的電影創作者之一,她擔任藝術指導與導演侯孝賢合作多年,如今拍起了自己的電影《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將鏡頭對向自己的故鄉與思念,讓信仰領路,走回百年前嘉義火車站前的中正路。

《撼山河 撼向世界》林正盛╳陳明章:耗時四年、累積1,000小時記錄一代音樂巨匠

專訪桂綸鎂:一個騷動靈魂的對照記

聆聽苦難倖存者的臉孔——《五月雪》導演張吉安專訪
導演張吉安長片作品《五月雪》以「513事件」為背景,承襲《南巫》魔幻寫實的元素與民俗故事介入,講述馬來西亞人至今難以開口講述的歷史傷疤。

嘉義民雄:王梨田、鵝肉街、鬼仔厝以外,蓄力轉變的藝文培養皿

日本傳奇潮牌EVISU登台!「全球首家」概念旗艦店插旗台北東區

威秀影城:冷冬中眺望又一個春暖花開的二十年

從《油麻菜籽》看台灣女性的電影形象:過去與未來

《本日公休》何以令息影22年的傳奇影后陸小芬復出?

《無人相信的真相》台中首映,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一同觀影,驚喜現場300位影迷!

黃秋生:我只是個演戲的
「因為我只是個演戲的。」黃秋生如是說。從影四十多年、出演過兩百多部電影,終於在2022年第59屆金馬獎以《白日青春》拿下金馬影帝。59歲生日那一天,他許下了「願我能夠將一身所學之技帶到台灣」的願望。

專訪《白日青春》導演劉國瑞——在沒有父親的彼岸,展開異鄉人的逃亡

《模仿犯》出品人陳國富:是時候來做更難的劇了

呱吉:聊安部公房或《大國民》的同時,可以順便講性器官嗎?
呱吉(邱威傑)本質上是個複雜的人。「包含我自己在做的、大部分的東西,都是垃圾。」他說,看多少垃圾不要緊,但別忘了用一些經典事物的養分來補充自我,那才是創作者應該要做的事。

再述釀造、光影與經典干邑風味!馬爹利攜手彭于晏談電影人生的自我突破與挑戰

陳鎮川:我仍然著迷於燈光全暗、拉起帷幕的那一刻

李霈瑜在鏡頭前閃亮: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與主角

為世界染上一層粉嫩與歡愉,FAURÉ LE PAGE推出全新皮件配飾系列

攜手同根生重新轉世、為妖怪而唱,柯智豪入圍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
資深音樂人柯智豪憑同根生《邊緣轉生術》專輯,在專輯中混搭傳統、現代的音樂語言與台灣傳統妖怪故事,攜手同根生的音樂「重新轉世」,並獲得第34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提名。

《富都青年》導演王禮霖——用電影述說在社會邊疆的愛
馬來西亞知名製片王禮霖在近期推出生涯首部執導長片《富都青年》,一出手便入圍本屆金馬最佳新導演,也一舉將男主角吳慷仁推上金馬影帝。

何以用身體逃離後疫情時代的孤寂?——北美館《途中》戶外廣場開展

給時間以時間——專訪蕭菊貞導演《南方,寂寞鐵道》,南迴完全電氣化前的凝視

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未公開資料、最齊全影展重構楊導電影世界

陳明珠×吳奕蓉:用客語聊起來!「文化傳承,先學好語言。」

史上最完整!楊德昌回顧影展:高規格再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楊德昌的十大電影」

《我心我行》導演姚宏易的自我提問:如何在有形的現實中捕捉藝術的無形?
我們與導演姚宏易進行對話,這位將劇情片、紀錄片、現代舞劇與舞台劇形式合而為一的電影創作者,是如何看待電影與舞蹈之間的藝術性?

凝視雷光夏的音畫宇宙:彷彿在霧中風景裡奏出影像

專訪《查無此心》導演曾英庭:潮濕細雨,落在剜心的悲傷上
《查無此心》在2023年「台北電影獎」共入圍包含劇情長片、導演、編劇等十二獎,著實是入圍名單中的亮眼作品。然而,這其實是曾英庭導演的長片處女作。

這次沒烙賽——「嘻哈水豚君」6yi7全新單曲《擎天崗愛愛》火熱上架
自節目《大嘻哈時代2》一句「我烙賽」因而引發熱烈討論的「嘻哈水豚君」6yi7,推出全新單曲《擎天崗愛愛》,MV搶先於「6yi7」YouTube官方頻道上線。

「琉璃工房」楊惠姍談張毅:除了藝術,他留下的是對文化信仰的執著

2024金鐘獎/視帝吳慷仁演活《有生之年》「魯蛇」——誰活成了夠成熟的大人?
回首吳慷仁以《富都青年》奪得金馬影帝,今日又以《有生之年》打敗了傅孟柏、劉俊謙、柯淑元、曾敬驊拿下視帝獎座!他在影集裡扮演人生魯蛇的家庭敘事,與觀眾一起感觸生命裡的起與落。

成為一塊包容不同世代詮釋文化價值的土地──專訪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局長吳勁毅

重新「發現」陳淑芳:台灣電影中永遠的母親

姚淳耀——每天一杯黑咖啡,充實自己,跟珍惜的人度過每一天

解密《愛情城事》10張電影海報設計,喚起你對愛的超展開想像——「這裡藏著愛的模樣!」

義式藍調魅力:Loro Piana 推出全新丹寧系列快閃店,范少勳優雅現身
Loro Piana 推出高級系列 Loro Denim Capsule,並於香港海港城中庭開設系列快閃店,台灣新生代演員范少勳,以及張敬軒、蔡卓妍、蔡思韵、倪晨曦等人也受邀出席。

APUJAN「愛麗絲夢遊仙境」震撼倫敦時裝周!文學獎書頁、黑嘉嘉的棋譜變成服裝登上伸展台
台灣時裝品牌APUJAN 2025 春夏系列「那些鏡子 、鑰匙與說好的藥水Mirror, Keys and Drink Me」於倫敦時裝周40週年盛大登場。

走進「都蘭」:在山連海的邊緣,是藝文孕育之地
東海岸以台11號公路為軸線,近百個聚落依山傍海帶狀分佈著,其中都蘭這個小小的海濱聚落,本身就是當代多元紛呈的全球化世界的縮影。

旗津・鼓山・鹽埕:帶著歷史航向未來的港都前線

把老穀倉、軍人驛站變成美術館!造訪7間台灣私人美術館:毓繡、鳳甲…還有安藤忠雄打造的國際級美術館!

來約美術館喝咖啡!全台必去10家美術館咖啡館:不只咖啡香,慢食早午餐、職人牛肉麵帶來感官「饗」宴
美術館附設咖啡廳似乎已成了一種「標準配備」,《VERSE》編輯特別推薦全台9間美術館內外的絕佳咖啡館,從北美館、高美館,到金馬賓館,讓你充實心靈之外,也可以享受餐飲的文化體驗。

舒國治:一個台北人六十年來基隆追憶

駝色就是經典不敗色!Max Mara邀《影后》謝盈萱、柯佳嬿、《愛愛內含光》詹子萱詮釋優雅樣貌

丁寧:彰化二林的女兒,用演技療癒人生——「家鄉使我成為一個有靈魂的表演者!」
對演員丁寧來說,家鄉二林的情感與對自我的認識,是隨著年紀不斷流轉變化的一種認同。曾經是斷了根的浮萍,在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中,丁寧重新梳理自己來自哪裡,也體認到,家鄉正是自己作為演員重要的靈魂歸屬。

藝術家葉子奇的山海鄉愁:花蓮的安然,任何地方都無法替代

2024威尼斯影展7大強片:反烏托邦音樂電影《小丑:雙重瘋狂》、李康生主演《默視錄》、雙影后強強聯手《隔壁房間》⋯「金獅獎」究竟獎落誰家?
第81屆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揮別去年好萊塢史上最長的一次罷工,今年可說是眾星雲集,且每部參展影片都來勢洶洶!

2025金鐘獎/越南影帝連炳發,跨海擔綱台劇《化外之醫》主演:透過角色為移工撕去負面標籤

2025霓虹綠洲音樂祭:海內外20多組音樂人將在城市裡開唱

從海上孤島轉身成科技島:《造山者-世紀的賭注》揭開台灣半導體傳奇
曾連續榮獲兩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導演蕭菊貞,投入紀錄片創作三十年,自稱「科技麻瓜」的她,這次縱身一躍,置身於半世紀的島嶼命運和科技風雲中,橫跨五年完成最新力作《造山者-世紀的賭注》。

導演劉若英 × 製片李耀華——Netflix台劇《忘了我記得》,謝盈萱、秦漢父女檔詮釋失智症家庭的愛與陪伴

江詩丹頓270週年展《THE QUEST》登場,11位台灣藝術家帶來聯展
江詩丹頓慶祝品牌創立270週年,在台灣舉辦期間限定展覽,除了有限量錶款和Les Cabinotiers 閣樓工匠系列,還特設顏振發、陳啓村、朱振南及方序中等11位台灣藝術家聯展。

專訪/金曲獎花落誰家?4位大咖專家殷振豪、黃宣、方序中、閃靈 Doris告訴你評審真正在意的事

首屆台北戲劇獎:為台灣劇場文化立下新里程碑

臺灣電影前進大阪世博:10部經典電影共譜「臺灣感性」光影篇章

高雄酒吧/日與夜的酒精巡航:浪際
當夕陽西下,橘紅色的餘暉灑在高雄港第三船渠的海面,大港橋如同一條優雅的白色絲帶,連接著駁二藝術特區與高雄港蓬萊商港區。這座橋是台灣第一座可旋轉的行人跨港大橋,更是通往「浪際」酒吧的絕佳途徑。

跨出去,走出來:陳亞才與張吉安的馬來西亞文化保存計畫

Netflix華語劇集《正港分局》導演程偉豪、監製金百倫專訪:「用一部影集,讓大家體驗中文字的美好!」

《愛情城事》伍佰、鄭秀文、張震、張榕容譜出十個愛戀小短篇! 監製曾寶儀、製作人馬君慈分享背後的創作秘辛
集結伍佰、婁峻碩、秀文、張震、鄭中基、劉冠廷、張榕容、林嘉欣和阮經天等明星陣容的電影《愛情城事》,在8月30日上映之前,曾寶儀和製片馬君慈特別接受《VERSE》專訪,分享幕後不為人知的創作祕辛。

杜汶澤:一碗煲湯、一份燒鴨,我的心之家鄉

為什麼劉冠廷是最炙手可熱的演員:著迷人性貪嗔痴,思考入戲真空狀態
劉冠廷很拚命,有時拚命到幾乎失去自己!演鄭花明,跑去學嚼檳榔;演聽障學校的老師,練習打手語;演阿泰,掛著特殊妝左眼幾乎看不見⋯⋯

巴奈首張台語專輯《夜婆》:唱出早期農村女性處境

打破「紙紮」禁忌迷思,張徐展接下「糊紙世家」傳承消逝的工藝大作
生為百年糊紙老店的第四代,張徐展見證糊紙文化隨著時代潮流走向凋零,但他大膽地透過當代藝術和實驗動畫,讓糊紙文化和自我的身分認同都更加強壯。

移民工文學獎:述說的都是台灣故事

回聲樂團Echo釋出回歸第二首單曲〈Take a Shine〉,彩蛋致敬大師坂本龍一

【UnderLine X VERSE】Dare:如何衝撞我們的時代

大港開唱門票秒殺!第三波陣容驚喜公開:洪佩瑜初登大港、拍謝少年、鄭宜農、康士坦的變化球確定參戰
即將在3/30、3/31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登場的第15屆「大港開唱Megaport」,第三波名單正式公開,門票開賣一分鐘就完售!

松菸誠品接棒24小時書店!5大亮點一次看:全台最大「藝術主題書區」、咖啡館隱藏版宵夜,邀請近30位歌手不斷電接力演出!

兩地後搖傳奇首度同台!《2024後謠景像詩》暢談音樂與電影、劇場、文學交乘的化學效應
《2024後謠景像詩 Cloud Music & Art Festival》音樂節以「後搖滾」曲風為策展核心,繼出演樂團與平台朗讀後,近期也公佈了「跨域講座」的名單。

金門連結了台灣與中國,但也把它們分隔開來──專訪首部入圍2024奧斯卡紀錄短片《金門》導演江松長
導演江松長的紀錄片《金門》(Island in Between)成功闖進202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入圍名單。這是台灣繼23年前的《臥虎藏龍》後,再度有資格角逐奧斯卡桂冠的作品。

解鎖大港女神!滿島光攜手日本爵士天團登台演出

嘻哈王子李英宏為《莎莉Salli》量身打造主題曲,更軋劇中台味直男一角
身兼創作人、製作人身份的李英宏,今年為愛情電影《莎莉Salli》首度挑戰融合藍調、電子舞曲等跨元素全新創作,更下海擔綱主演台味直男「阿豪」,為電影注入李氏幽默靈魂。

中年男人是一群背著包袱的國中生——專訪《沒有人想交作業》演員陳漢典&梁正群

最頑皮的三金音樂人柯智豪:「everything總監」的奇想世界
人稱「豪神」、「everything總監」的柯智豪,作品不僅是「三金」常客,更頻繁出現在「金音獎」、「傳藝金曲獎」的舞台上。他仍不斷拓展著音樂所能觸及的極限。

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二○四六》經典海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香港作家杜翰煬(Leumas To)在新書中訪談知名設計師黃新滿,帶讀者深入了解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二○四六》海報的設計過程。

時間帶走的,電影留下了!「台北電影節」形象片:林柏宏與過去的相遇

侯孝賢的電影宇宙:拍電影那麼久,所有念頭終歸一句「心甘情願」

導演樓一安的御用演員:呂赫若投胎來的莫子儀
莫子儀,大家叫他小莫,很多人心目中的男神。在那些愛慕者眼中小莫就像自帶 2K 大燈,在片場就只有我會叫他笨蛋,跟他講幹話。

《血觀音》導演楊雅喆最新暈船之作!《破浪男女》無尺度刻劃「性」的各種模樣
金獎導演楊雅喆與金馬影帝吳慷仁強強聯手,《破浪男女》深度探討「性」的各種樣態,以最直搗內心的方式,演繹愛情毫無尺度的模樣,撩起觀眾最深層的慾望,並將於6月28日在全台戲院上映。

台灣首部入圍奧斯卡紀錄片《金門》幕後推手CNEX:用紀錄片把台灣的故事帶到國際

【電影圈新手指南】牽猴子創辦人王師出版首部自傳《幹話力》,一次揭開業界祕辛!

「拜託明年一定還要再辦!」首屆 法國生活節在高雄:台法品牌網紅合作出攤、在駁二來場法式野餐

挖出內心最深的恐懼《都市懼集》:林柏宏、邵雨薇、劉品言等78位卡司演出恐怖日常

當「她」們做電影:走進女性電影人的工作文物,重新書寫台灣新電影史
國家影視聽中心年度重磅專題「她的新電影」聚焦於台灣新電影時期女性電影工作者的貢獻,展出80、90年代被忽略的女性創作者及其作品,以展現她們在台灣影視界的重要性和獨特視角。

《黑的教育》朱軒洋、蔡凡熙:在不屬於自己的故事裡,長出更好的自己

語焉他的孤寂——從《悲情城市》回首梁朝偉的過去
在許多人的眼裡,梁朝偉總是安靜——有人說他是無比地認真,有的人則認為那顯得自閉。對他自己來說演戲是表達的出口,他在角色裡找到自己,就如同《悲情城市》中他所飾演的林文清,看似文靜,內心卻澎湃不已。

最有創意的旅行?跟著《VERSE》直擊2021最迷你的MINI音樂祭!
瘦瘦英雄樂團的大霈和Victor,找來滑板神童米菲米粒一家,還有FIKA FIKA咖啡師James,和MINI Countryman一起實踐對創意旅行的想像。

台灣影視創作最獨特的拍檔:陳芯宜與樓一安最想說的故事是什麼?
從青澀的大學時代,樓一安與陳芯宜就在輔大大傳系廣告組同處一班,往後,倆人的合作關係持續了許多個年頭,並各自走出自己的敘事風格。

《瀑布》導演鍾孟宏揮別中島長雄:離開才不會讓我厭惡自己
導演鍾孟宏自述:不管是中島長雄,或是鍾孟宏,不就是同一人嗎?沒錯,是同一人,但是對我而言,離開中島長雄是一個改變的開始。

鍾瑶與阮承恩變身吸血族:富二代的《詭祭》佈局 既惡搞又寂寞
近年台灣的奇幻類型片風起雲湧,因疫情延至今(2021)年甫在台北電影節與金馬影展放映的《詭祭》,正是以吸血鬼為主題的奇幻片。

九把刀的一意孤行:《月老》老梗新用使人感動?
《月老》固然在製作面展現了台灣商業電影能達到的極高水平,但就劇本而言,卻因為野心太大而迷失方向。觀眾仍可又哭又笑,但它絕不該只能如此。

新生代演員王渝萱 VS. 潘綱大:《該死的阿修羅》揭開邊緣人生的掙扎

《美國女孩》:綿密的家庭小品,虛薄的宏觀命題

鍾孟宏《瀑布》病變(上):一場在思覺失調中痊癒的美夢?

經典同志電影《藍宇》20周年:關錦鵬追求動人故事
關錦鵬導演最會拍的是「女人戲」,然而他不只述說女性故事,而是動人故事。第38屆金馬獎拿下最佳導演的《藍宇》,便是為此而生。

《濁水漂流》的後雨傘時代寓言:回家吧!如有路我願回家
《濁水漂流》以李駿碩就讀新聞系時期對街友遭政府清場事件所做的採訪為基底改編,沒有試圖運用戲劇元素操弄觀眾情緒,甚至拍出了超越事件本身的格局,猶如一則「後雨傘時代」的寓言。

關本良 ✕ 卓男 ✕ 王師:抗爭下的港片與即將綻放的台灣電影時代

黃心健 ✕ 陳芯宜 ✕ 蔡明亮:VR會把世界帶到哪裡?

一口咬下台灣電影三明治:台灣影視如何多方出擊、走向國際?
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與《VERSE》社長張鐵志暢談台灣影劇近年的發展,以及這些精采佳作如何被帶向國際舞台。

從9組關鍵詞探尋《青春弒戀》的創作心法
有惡但不成魔,或許是何蔚庭青春素描時最心軟的角落。滿肚子的不合時宜,接二連三的情感碰壁,毋寧就是《青春弒戀》讓人若有所失的癥結。

耿一偉談城市藝術節:我們不怕慶祝,但不能癱倒路邊
回顧2021年,雖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仍有多個縣市舉辦各式地方藝術季,成為一股文化新氣象。然而,藝術節又能為台灣這座島嶼帶來些什麼?

從最後身影追思一代電影巨人李行

致敬永遠的台灣歐吉桑陳松勇
老天爺這兩年特別眷顧演技出神入化的台灣歐吉桑,2020年先是無預警帶走吳朋奉,2021下半年又在短短三個多月間把龍劭華和陳松勇這對師徒請上九霄雲外。

死亡留下的,是最美好的回憶:《嗨!神獸》導演池家慶專訪
看似童趣奇幻的歷險童話,透過一幕幕家庭互動,細膩的,溫柔的,述說面對死亡的難題。創造這動人劇本的,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新導演——池家慶。

全盒、盆菜、蒸糕:香港過年的美好時光

盧廣仲:在「三金」之後,我依然想要成為「我」

我是拍電影的人——專訪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
周冠威已記不清楚是從總時長多少的龐大影像資料中,剪出兩個半小時長的紀錄片《時代革命》。拍攝動機,是想讓人能夠看明白反送中運動每分每秒的局勢變化。

2022凱薩獎最佳新進女演員入圍:《愛慾巴黎十三區》Lucie Zhang獨家專訪
入圍凱撒獎最佳新進女演員獎,千禧一帶的Lucie Zhang初試啼聲就拿下優異成績。華裔法籍的雙重身分讓她遊走在東西文化,成長也蛻變。

《在車上》、《世界上最爛的人》入圍奧斯卡:看見影壇新語言
美國獨立製片的語言將成為未來的影展、甚至商業主流,台灣電影也會持續汲取其中養分,慢慢煉成屬於台灣影壇更新、更特別的語言與美學。

《黑風箏》:致那些埋在時代創傷中的「成長痛」

強尼格林伍德:從電台司令吉他手到《犬山記》電影配樂家
強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除了是眾所皆知的電台司令吉他手之外,另外一個身分為電影配樂家,操刀多部電影配樂。

《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心之所在就是家

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引領多元性別先鋒 巡迴全台發揚LGBT精神
主打多元性別觀點的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從2014年至今已舉辦八年,別以為酷兒選的都是離經叛道,其實其主打片大多走親民路線。

【VERSE VOL. 11】愛上圖書館:知識的聖殿,閱讀的樂園

台灣類型片成新主流:流淚了、驚呆了、拳頭硬了
從《海角七號》、《角頭》系列,到《當男人戀愛時》,在「後海角」時代走過近15年,台灣電影已從作者電影擺盪到另一端的商業類型片。

黃明川的創作革命:以台灣為中心,開拓藝術紀錄片宇宙
黃明川導演於1970年代末,離開台大法律系,獨身勇赴紐約求學;1980年,黃明川又飛赴洛杉磯轉讀繪畫與平面攝影。至今日,其影像創作量已龐大如海。

李烈的閱讀軌跡:從文字、影像、食物與服裝中體會生命

理大圍城,烏坎迷航:關於香港命運的四部紀錄片

劉冠廷 ✕ APUJAN:「走秀也太難了吧!」
劉冠廷今年特別參與APUJAN 2021 秋冬時裝秀《夢中搜查令》,不僅是當模特兒,他同時被賦予某種角色設定,故事從他開啟了懸疑劇情。

陳建騏的荒島書單&歌單:再一次感受青春的飛揚風塵

新創準獨角獸KKday:不只是旅行社,更把體驗精巧變現

不只是便利商店!全家如何用「設計力」變得更潮

易智言的荒島書單:外拓與內省,渴望以讀書飽滿生命

一個流亡導演的《自由行》:只要找到自由,創作永遠是獨立的

歡迎光臨奇幻福爾摩沙:台灣正在寫下另一種電影史?

詞人葛大為的創作私語:跟回憶一起攜帶著往前的,是歌詞

柯震東、林哲熹的演員養成:《金錢男孩》首次挑戰同志角色
電影《金錢男孩》入圍第58屆金馬獎兩大獎項,首次飾演一對同志戀人的柯震東與林哲熹,訴說他們與角色的連結及演員之路的心聲。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吻與淚創作群《指尖上的幸福人生》
衛武營今年推出《指尖上的幸福人生》,搭配電影運鏡下即時呈現七個有關死亡的故事,隨著舞者手部舞動,帶領觀眾行走於魔幻與寫實的各種切片。

李君慈 ✕ Misc ✕ 森田達子:女性設計綻放自由之光

JL Design創辦人羅申駿的跨域實驗:將設計的可能性最大化
曾擔任金曲、金馬獎視覺設計統籌的JL Design創辦人羅申駿,以跨界設計實驗,談他如何以設計改變台灣,以及他不斷跨界的初衷。

邱澤演藝圈20年:從偶像男孩到電影中最有魅力的男人
步入40的邱澤,從年輕時演出的青春偶像角色,到《誰先愛上他的》、《當男人戀愛時》兩部電影的成熟演繹,20年的光陰使男孩成為男人。

超級影癡温貞菱:透過影片探問人性 咀嚼黑暗才能了解光明

王君琦專欄:港劇的黃金時代飛逝 今日香港受難令人心痛
雖然沒在香港生活過,但透過媒體資本主義的傳播,讓我對香港格外有感,甚至錯覺自己也進入「想像的共同體」,因此也深刻地同理當今港人的處境。

轉動台灣電影的推手: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黃建業
1980年,年僅26歲的黃建業出版首本電影著作;2021年,台北電影獎頒發卓越貢獻獎給這位資深影評人,肯定他對電影圈的長年付出。

台日藝術交流,共結一朵繁盛之花:專訪Taiwan NOW總策畫林曼麗
「共生、共榮、共享、共好」是Taiwan NOW亟欲彰顯的價值。籌備兩年終將開展,Taiwan NOW誠心為台日交流獻上「花與祝福」。

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不敗經典傳唱30年

十年打造大人的動畫片:專訪《廢棄之城》導演易智言

女神的演員之路:謝盈萱的偏執與好玩
實力派演員謝盈萱,在劇場表演經歷15年。2015年演出《麻醉風暴》正式跨進影視圈;2018年因《誰先愛上他的》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鄭有傑:我所認識的莫子儀

莫子儀化身男版愛麗絲,以聲音架構夢遊世界

鍾孟宏宇宙加速擴張:難以忽視的台灣後新電影
曾與鍾孟宏合作的影評人塗祥文,帶領我們進入鍾導的電影宇宙,透過導演對台灣電影的瘋狂世界觀,心領神會「中島長雄」式的幽默與深邃。

這樣的光剛剛好——攝影師李屏賓在鏡頭後的孤影
電影是什麼?千人一面、一面千人,當代攝影大師李屏賓這樣定義它:「電影是魔術和幻術。」、「電影其實是一種催眠,當觀眾被催眠,就算明明是夜晚,光打得燦亮如白晝,照樣能夠接受。」

槍與性——《智齒》黑白與濃重下的父權解離
「兩個失去槍的男人對著一個奪走他們的槍的女人咆嘯,要脅,甚至軟禁」,令人不禁想問,電影中的「槍」對於男人與女人的意義是什麼?

用身體涵納死亡——許芳宜《我心我行》的破局之路

北美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台灣80年代的文青、知青和憤青都在幹嘛?

從香港傷痛到後時代革命,攝影師高仲明不斷訴說的紀實鏡頭

大霈的樂團「瘦瘦英雄」:和音樂一起呼吸,成為更有自信的英雄
由李霈瑜(大霈)和林以晨組成的雙人組合「瘦瘦英雄 So-So Heroes」,於今年秋天發行第一張創作專輯《說》,將過去六年創作重新製作,在歌曲中留一點空間給自己,也成為更有自信的英雄。

【VERSE VOL. 15】一座彩虹新王國正在誕生

「述說土地的故事」:MY WAY Together 十二月限定場

投資文化教育,耕耘藝術沃土:中國信託為臺灣藝文環境點亮希望

《台灣犯罪故事》:引入好萊塢的製作模式,打造深入人心的真實犯罪故事

恆春:台灣最南端的迷人小鎮 從歷史古城到墾漂新族群進駐

羅申駿如何透過設計改變老牌大慶證券?
羅申駿,台灣設計界的當家扛霸子。過去他的名字,總是和金馬、金曲獎等光鮮亮麗的舞台連結。為什麼他要到一家企業文化保守的傳統券商當品牌長?他想做些什麼?

「誠品生活禮物節」登場誠品信義店,6米高聖誕鬍子大叔還有11組音樂人輪番獻唱!

女性導演「不無聲」: 柯貞年、陳芯宜開創屬於他們的電影新局

杰德影音執行長林志杰:娛樂,是酷兒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

百變配樂盧律銘:把電影故事的密碼,埋在音樂中萌芽
電影配樂盧律銘從台下走到台上,在《消失的情人節》、《無聲》、《腿》三部入圍金馬57的電影中,以不同形式的配樂,呈現某種「盧律銘風格」。

連伍佰與侯孝賢都respect的藝術狂人——林鉅與他的80年代

臺虎精釀:在啤酒花裡釀出台味萬花筒

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耗時30年打造《守護黑面琵鷺》,紀錄保育的漫漫長路

馬家輝專欄:師父,和他的師父
「一代宗師」葉問的出生年份有兩個版本,1893年和1899年,惟可確定他去世於1972年12月2日,距今正好半個世紀;也可以確定,葉問的喪禮,入室弟子李小龍並未現身,而原因,有三個版本。

蔡振南的多重宇宙!國家影視聽中心年度宣傳影片《藏鏡人》致敬八部台灣經典電影

【VERSE VOL. 16】新台灣之味

徐佑德專欄:2023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國片?

以百年日式建築為基地,「榮耀基金會」推動台灣音樂劇產業新可能

林靖傑談《大俠胡金銓》:在當代贖回臺灣新電影之前的記憶
今年幾部院線紀錄片,林靖傑都參與其中,他擔任了《臺灣男子葉石濤》的監製,詩人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大俠胡金銓》二部曲等作品的導演,更以《大俠胡金銓》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表演、文字與家鄉,丁寧的靈魂歸屬
對演員丁寧來說,家鄉二林的情感與對自我的認識,是隨著年紀不斷流轉變化的一種認同。曾經是斷了根的浮萍,在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中,丁寧重新梳理自己來自哪裡,也體認到,家鄉正是自己作為演員重要的靈魂歸屬。

真正改變莫子儀一生的兩件事:戲劇與閱讀

莫子儀與《親愛的房客》主創推薦片單:以家族羈絆為起點 一路飛向太空拯救宇宙
CATCHPLAY+獨家邀請《親愛的房客》導演鄭有傑、主演莫子儀、白潤音、姚淳耀、配樂法蘭,分享他們熱愛的家庭、科幻、愛情、紀錄片及喜劇。

電影《少年》:返回運動、重啟運動、不斷運動

書屋花甲╳而立書店:一間書店如何成為精神疾病的支持力量?

專訪《修行》導演錢翔:守住婚姻到底得到什麼?
相隔7年,導演錢翔再度與演員陳湘琪合作拍攝電影《修行》,男主角則由陳以文擔綱。本片獲入圍第58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改編劇本獎,也在今年台北電影節入圍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

「再髒一點」:剪接師廖慶松如何在《少年吔,安啦!》追求台灣色彩的真實?

痛苦與快樂背後的寧靜時刻——方序中X邵雅曼「小花計畫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

打破框架需要一點善良的破壞:「壞貓2號」的非典型創意之路

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爆炸——各種內容創作形式都在新的道路上奔馳

鄭宜農的本能與好奇:你可以跟我一起困惑,也可以告訴我你認為的答案
鄭宜農以旺盛的求生意志和好奇心觀察世界,時常是摸著社會的邊緣前進,偶爾也會以小跑步的姿態衝出限制,同時感受社會給予的回應,不知不覺,成為這個時代的議題代言人。世界是複雜、多變、不斷前進的,鄭宜農也是。

武俠導演胡金銓的動畫遺產:《張羽煮海》結合中式傳奇與台灣海洋風情
《張羽煮海》是國家影視聽中心的精裝非賣品,「這本書最初只求推廣,暫時先不販售。」VERSE獨家揭秘,帶大家一探這可遇不可求的珍藏。

童子賢,一個在企業界臥底的文藝魂

小說的想像力會讓真相更真實——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的台灣紀行

專訪《一家子兒咕咕叫》導演詹京霖:人與鴿有何異?最終皆求個落葉歸根

當逃獄嫌犯遇上過氣名嘴:在後真相時代的《罪後真相》

從台東成功出港駛向駭浪——導演林龍吟《惡潮》打造海上公路電影

一生手繪五千幅電影海報!國寶級畫家陳子福辭世,經手作品部部都是經典

許智彥《諾弟》:躲起來,是希望被找到
在電影《誰先愛上他的》之後,所有人都認識了許智彥,但他總覺得不自在。不論面對人群或自己,他有時候前進,有時候後退,最後乾脆躲起來,創作了VR短片作品《諾弟》,在藏匿處偷偷觀察人們的表情。

國家影視聽中心推出年末系列活動:「貓奴必去影展」、「聖誕電影音樂趴」接續登場!

什麼是gaga?——《哈勇家》導演陳潔瑤透過電影尋根

航向音樂宇宙,「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北流限定登場

走出憤世忌俗的低谷,學著感受每個角色的可能——《咒》蔡亘晏的表演哲學

張孝全:我的顏色是灰色,一個中性的顏色
張孝全專注而自在地回應每個問題與當下。今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他說以前的他不懂得表達,想得再多說出口的只有「是」,直到這幾年才找到了方法,一點一點打開自己。改變他的是家庭,更是走過這麼多年的累積。

《花路阿朱媽》何以誕生首位新加坡入圍影后?專訪導演何書銘、女主角洪慧芳
《花路阿朱媽》是何書銘的首部長片作品,是他獻給媽媽的情書,裡頭的情感真摯而不彰顯,是2022年新加坡最賣座的本土電影,也入圍「第59屆金馬獎」四項大獎,並讓洪慧芳成為首位入圍金馬女主角的新加坡演員。

專訪《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在離散之中重構屬於香港本位的想像
香港的社會運動從2019年走到現在,還能透過什麼鏡頭紀錄香港的故事?導演陳梓桓透過紀錄片《憂鬱之島》,將時間線從文化大革命拉至現代,他想述說的不是事件背後的成因、問題與現象,而是一個個活在香港的靈魂。
